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做環保沒煩惱 純真愛地球

做環保沒煩惱 純真愛地球

E-mail 列印
「佛法說緣起,上人方便引,歡喜善門入,環保淨人心,慧地萬蓮生。」當年上人以一句「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呼籲大眾隨手做垃圾分類,回收資源愛地球。於是,臺南區的環保志工也一生無量。

臺南蓋分會緣起於19 92年12月,一位莊慎私居士到屏東分會拜會上人,要捐地給證嚴上人作為行善救人的運用。1993年上人來到臺南接受捐地後,那時候起臺南才有聯絡處,但當時仁德還沒有環保站。1995年底受證慈誠,1996年8月1日從「臺汽」退休的林勇(人稱勇伯),接了臺南環保組長後,他和載資源回收的洪天助,將需要拆解才能賣的回收物,置放在慈佑幼稚園旁的樹下。

1998年11月靜思堂動土,慈濟連絡處暫遷至仁德公園活動中心的地下一樓。1997年底,志工余文榮與家族共有的土地,剛好在仁義路仁德體育公園壘球場對面,願借給志工們做環保。

歡喜有地做環保,各區志工都來幫忙整地。勇伯請王銘賢幫忙場地規劃、分類堆放區,以及能讓車輛進出的動線。大家設想此地一定要先推動環保,以便將來可以提供給學校及機關團體來做環保教育和觀摩。眾人齊力邊做、邊建設,也一邊改善格局到完成能運作。終於,仁德環保站的成立,成為臺南區第一個天天有志工來做資源分類,以及讓機關團體來做環保參訪的環保站。

靜思堂座落於仁德,聚善之地必是地靈人傑,志工蓬勃發展,環保資源回收也日漸增多。但做沒幾年,環保站必須再遷移至仁德中正路的北保社區,借地繼續運作。當時,洪天助想到「土地跟人家借的,總是有期限」,希望有一天,能有一塊可以做長久一點的所在。

終於,基金會購買了一塊地要做停車場,便規劃300多坪的土地做為環保站使用。楊豐旭負責格局規劃,2008年夏天,仁德環保站才搬回靜思堂後方現址。雖然有輾轉搬遷過程,但當初一開始做環保的志工,也都一直做到現在。

◎直直做到彎佝 一做三十年

冬至前夕,志工一行人前往探望做環保將近三十年、現年81歲的美惠阿嬤,她說:「我年輕時體格很好,以前『直直』做到現在『彎佝』(臺語,駝背的意思)也無啥煩惱,也是照常在做;只是腳走不遠,都是人家送來給我做分類。」

歡喜師兄、師姊來看她,美惠阿嬤邊分類、邊說:「那時候,我白天去種田,晚上做環保,也不覺得累;有時做到晚上十點多才回家。洪師兄來載去賣,有的載去環保站,現在機械老了,無法站太久。」

因脊椎開過刀,無法走太遠,居民自動把回收物送來讓阿嬤在門庭前做分類。雖然她的身軀已經變形,不久前,又去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肝臟,她說:「不要想太多就不會有煩惱,身軀動一下,日子也好過。」

美惠阿嬤在暖陽下,顯得特別有精神,回憶年輕時的酸甜事,她越說越起勁:「其實,我是嫁過來才改名的。」阿嬤的本來名字陳姜杉,娘家住在下營(區),當小姐時,她就跟人家學裁縫,也會做衣服。本來以為自己有手藝,將來不用辛苦去種田,想不到嫁來這裡,她也要「嫁雞隨雞飛、嫁狗隨狗走」。

阿嬤當初才五十多歲,蔡秀治師姊邀約她做環保,哪知道她一坐下來,有時整個晚上都在做環保;有時掛心回收的東西太多,中午回家隨便吃個飯,馬上推著四輪車就趕緊出去「李察王子」那邊收。

「李察王子」在仁德區、靠近高速公路旁的社區大樓,住著三百多戶人家。因為當時很少人撿回收,住戶知道住在隔壁巷內的阿嬤是撿資源回收給慈濟的,就主動將回收物送給阿嬤,阿嬤每天都要載好幾趟。

可是先生反對她做,她卻仍然偷偷地做。有一次,做到忘了時間,沒有回家吃晚飯,先生生氣地把留下來的菜和湯,就直接倒在她睡覺的竹蓆上,並且很氣憤地嚷著說,「妳愛做,乾脆就不用回來睡!」

先生不讓她做回收,不單只是怕人家誤會,因為美惠娘家的祖母信佛教,在祖母的影響下,她也不太喜歡吃葷食。入慈濟後,她開始吃素,又跟人家到花蓮靜思精舍去看證嚴上人。先生擔心太太就這樣「出家」去,因此時常吵架,請她不要再去慈濟做環保了。

她的心仍不動搖,仍然繼續撿回收,但也真的被人家誤會了。有一天中午,阿嬤到住家附近餐館回收紙箱空罐時,有一位小姐起了同情心,拿了一百元給她,說,「阿桑,這錢給你拿去吃飯!」

「多謝啦,我要吃有啦!我回收是要送給慈濟去救人的。」她忙著解釋,沒去想人家誤會的事,還是一樣到處去撿回收,半個月就有一大卡車的回收量。她只想著:「撿回收不是為我自己,是要讓師兄(洪天助)載去賣錢捐給慈濟去救人的。」

◎身體機能退化 環保心不退

燕姑(吳玉燕)住在惠美阿嬤家隔牆巷子內,比惠美阿嬤大十歲,有憂鬱症,每天擔心孩子會被壞人綁架。美惠去勸她:「跟我出來做環保啦!像在做運動比較不會無聊。」

燕姑看美惠做環保做得很高興,她也推著「乳母車(嬰兒車)」到處去撿回收。兩個人還分區撿——「理察王子」社區由美惠去收,燕姑收黃昏市場和附近商店,撿完後的回收物再推去環保站。去年(2018)燕姑跌倒後,兒女們替她請了外籍看護,煮三餐及照顧日常生活。孝順的兒女常輪流陪伴她。

志工們去探望燕姑阿嬤時,小女兒許珮榛表示,阿母不只做環保,她八、九十歲了也參加「萬歲合唱團」,有老師教他們唱歌,她會過得很快樂、也比較健康;但心疼她做到連中午都沒休息。

佩榛說:「阿母年歲大了,路上車輛來往多,她只一心一意做環保,都沒去注意有危險,做子女的會擔憂。」但阿嬤表示,自己老了要趕緊做,年紀愈來愈大,怕沒能再做多久,所以不想休息。

看到師兄、師姊們來了,燕姑感動得一直掉淚眼說:「很懺悔!沒辦法再去做環保;也很感恩美惠帶我出來做環保。」師姊安慰她說:「年歲大了,身體機器也會老化,若想要來環保站看大家,就請看護推輪椅,帶妳過來跟大家講講話。」

美惠阿嬤開始做環保時,兒子都長大成人了。她和燕姑不只做環保,體力還好時,兩人相邀去靜思堂做福田(打掃靜思堂)。後來先生也不再阻擋她做環保,可是孩子們勸她不要再做了,「我跟他們說:『你們做你們的事業,我身體需要動一動,有工作就要做。」如今,美惠阿嬤沒辦法再去撿回收,那臺繞過大街小巷的「四輪車」也跟著生鏽壞掉了。

◎能付出就是福 做中賺歡喜

從2000年開始至今,王錦璇擔任八年的環保幹事,「做環保賺歡喜。」王錦璇身材不高,平常日還會跟著先生去做「土水」(臺語,泥水工的意思)的小工。

錦璇戲稱自己會跟先生去做小工,是她心生了「歪念」,怕「師傅跟小工」會日久生情。顧不得自己剛生過一場大病,才休養三個月,也剛好有一位小工說要請假回去照顧她生病的先生,錦璇就趁機自告奮勇要去當先生的副手(小工)。

錦璇身材本來就瘦小,從沒想過做泥水工的副手「小工」是需要負責推水泥、磚頭等備料。經常都是早上「活跳跳」出門,傍晚收工時,她沒力氣地被先生拖著載回家。但是為了做跟班,她忍耐著,從無力練到有力,也做了十年的小工。

未做環保之前,王錦璇曾經「血崩」,找了很多家醫院治療。她聽人說花蓮慈濟醫院儀器很先進,而且醫生的醫術不錯,她就很想去。剛好那時候,臺南地區的志工都會帶車到花蓮,去參觀用愛心募款好不容易才蓋好的慈濟醫院,她也報名參加。

可是那一次,她跟著大家參觀醫院、聽介紹,根本沒機會去看病。錦璇笑著說:「雖然我沒去看病,但坐在車上,一路上聽了好多志工分享,讓我很感動。」那一趟回來後,她便開始做環保當運動,越做越有力,才敢跟著先生去做「小工」。

以前,錦璇曾經跑去一家「佛堂」改家運,「鸞生」跟她說:「你先生四十九歲有生命的大劫!」這句話讓她一直煩惱在心。為了替先生改運,她就「偷偷的」替先生捐錢,後來被先生知道了,很不諒解她。

因為要幫忙帶孫不得已放棄「小工」的工作,沒有收入的錦璇,只好另想辦法做起生意來了。她不只辛苦地從臺中批香菇回家來賣,還賣了很多種東西。先生看了不高興,「為何將『東儉西存』賺的錢,沒說一聲就輕輕鬆鬆捐出去?一佰萬元不是小數目……」先生很生氣,怪太太沒尊重他。

◎環保站開大門 勤耕大福田

錦璇和先生曾進田都是早期的志工。曾進田有專業的「土水」工夫,仁德第一個環保站建設時,他就跟著團隊把「小而美」的場地動線做得很流暢。環保站搬來靜思堂後方,他也很勤快地幫忙舖連鎖磚。

錦璇說:「師兄因為自己書讀得不多而感自卑,只能做粗工。這兩年退休了,希望他能繼續出來做志工。」

當孫子已經讀幼稚園,錦璇再度回到仁德做環保。她形容自己「又瘦又矮小」,如果有人來選角色,也不會有人去注意到她。但是做起寶特瓶裝袋時,好像大力士一樣,突然間一股無形的力量迸發出來,一袋350支的寶特瓶,她都可以瞬間用甩的疊上去。

錦璇做事低調、不喜出風頭;2019年10月底到花蓮慈濟醫院做了八天的醫療志工,接著轉到靜思精舍去做園藝志工。從花蓮回到臺南,她又馬上去大林慈濟醫院做志工。她與大家分享:「生命無常,能做就要趕快去做,那天無常到,我就沒能做了!」

仁德環保站很早就開門,每天都有志工來做分類。陳吳櫻桃是現任的環保幹事,每天都來環保站做分類,雖然年紀一天比一天老去,做累了,她回去躺上床一下子就睡著了,她很感恩上人開這塊環保大福田,供大家來造福。

已經八十歲的甘林惠美阿嬤,也是仁德環保站的老志工,每天很早就來環保站,先整理佛堂,向佛菩薩請安、問訊後,她才開始做環保。環保站搬遷好幾次,搬到哪裡,她就跟著做到哪裡。

仁德環保站有大家一起打拚、流汗付出的足跡,每天都有不一樣的人進進出出;每逢週末或假日,更有學校老師帶領學生們來實做環保分類,也常有團體來做環保觀摩。走過三十年的慈濟環保,疼惜大地的心不分大、小,有八十幾歲的志工,也有孩童來學習,為環保從小紮根。環保站的大門天天開著,歡迎大家來動動身軀、讓血路流通更順暢,賺到歡喜、也賺到幸福。

圖左 :仁德環保站很早就開門,每天都有志工來做環保分類,疼惜地球資源,為代代子孫保護地球。[攝影者:郭美秀]
圖右 :甘林惠美是仁德環保站的老志工,每天很早就來環保站禮佛,雖然環保站有搬過好幾次,但不管搬到哪裡,她也跟著做環保。[攝影者:郭美秀]

圖左 :戲稱自己「又瘦又矮小」的王錦旋,是仁德環保站第一任的環保幹事,當年為了要照顧自己的身體,參加花蓮慈濟醫院巡禮,但一路上聽志工分享故事,因感動而走入慈濟做環保。[攝影者:郭美秀]
圖右 :愛做環保的美惠阿嬤(本名:陳姜杉),她說:「我從直直做到彎佝,孩子也都勸我不要再做了。但我跟跟他們說,你們做你們的頭路,我也加減動一下,有頭路就要做。」[攝影者:郭美秀]

圖左 :仁德環保站很早就開門,陳吳櫻桃是仁德區現任的環保幹事,每天都來環保站主持場務做分類。她說:「七十幾歲了能來做環保做慈濟,真感恩上人開這塊環保大福田,給大家來造福。」[攝影者:郭美秀]
圖右 :歡喜有地可以做環保站,各社區志工都來幫忙整地鋪水泥。勇伯(林勇)請王銘賢(右二)幫忙場地規劃作分類、堆放區及車輛進出的動線。[攝影者:林勇]

圖左 :眾善齊力邊做環保邊建設,也一邊改善到完成運作。終於臺南區第一個天天有志工回收分類,和讓機關團體來環保參訪的環保站。[攝影者:林勇]
圖右 :慈濟有設環保回收站,有幼稚園戶外教學來仁德環保站參訪,讓環保小園丁從小紮根。[攝影者:林勇]
圖左 :師兄師姊去探望跌倒的燕姑仔(吳玉燕),不能再出門做環保的阿嬤,感動得一直擦淚眼的說:「很懺悔,沒法度擱幫上人去做環保。」[攝影者:蘇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