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吉打分會 吉打靈魂人物劉寶鑾 不朽典範(上篇)

吉打靈魂人物劉寶鑾 不朽典範(上篇)

E-mail 列印
人的一生,有人是「命運」,有人「運命」,前者按部就班,後者以信仰撰寫人生。

◎圓滿人生道再見

前半生,她潛心學佛;後半生,佛法生活化。年少常搬家,看著媽媽渴望擁有家的神情,那時的家,對她來說,是一 分安穩。

十六歲,大火燒掉居所,她深刻體會到一無所有的滋味,明白節儉的重要;三十八歲,謹記媽媽遺言,以愛團結家族,傳承孝善家風;四十七歲延續媽媽的助人,精神投入慈善,帶領家族發展慈濟志業,把萌發的幼苗培育成菩提林;六十九歲,與罕見淋巴癌對抗;七十一歲癌末,堅持挺著孱弱身軀,回臺見師一面,完成最後的心願。

在家人眼中,她是細節狂,是遵守原則堅持到底,及惜福愛物的長輩;慈濟志工對她的印象,是以嚴謹、用心、堅持、付出無所求的精神與眾人相處。

她的一生,以大愛無私譜寫了孝善之美,給後世留下了不朽的典範。而她就是吉打慈濟的靈魂人物--劉寶鑾。

◎無情火燒毀家當

1948年,屬英殖民的馬來亞各族人民,為了生存與獨立奮起反抗,向統治者揚起抗戰旗幟。此後的十二年,英殖民政府主力對付反殖民的馬共,及其他左翼政黨非法組織,實施緊急法令和進入戒嚴狀態;逮捕、扣留、集中、驅逐、槍殺等事件頻頻傳出,民間氛圍凝重,人人自危,風聲鶴唳。英政府與馬共非法組織展開游擊戰後,局勢更加嚴峻,而背負嫌疑陰霾的華人,處境更顯艱難。

劉寶鑾就出生於1948年,這紛亂的時代。國家局勢不穩,經濟蕭條,小市民為了生活,無不在狹縫中兢兢業業。為養活一家八口,劉寶鑾的父親一人打兩份工,早上在菜市場賣家禽和雞蛋,下午再到合股的小型雪糕廠工作。一家三餐雖解決了,但日子也過得捉襟見肘。

因租房關係,劉寶鑾一家總面對被迫搬遷的無奈。媽媽一方面要忙著物色新地點,還要費時費力地打包家當。擁有一間自己的屋子,是她的夢寐以求。

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正式脫離英殖民,宣佈獨立。1963年,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澇越、沙巴,合併组成「馬來西亞」。蛻變後的國家步入新統治格局,縱然政治氛圍和改革體制未明朗化,但百廢待舉,新的希望已在人民心中燃起。

1964年,農曆初一的深夜,迎春喜悅籠罩在直落灣也的木屋區裡,紅彤彤的春聯,正昭告著嶄新的開始;這時,不知從何而起的火舌,正悄悄蔓延開來。當滾滾濃煙竄向天空,火勢益急,最終吞噬了一百零三間鐵皮屋。

美好的期待在瞬間被燃成灰燼,除了緊急中,來得及帶走的部分衣服和重要文件,其餘的辛苦家當,皆在眼前化為烏有。那一年,劉寶鑾十六歲,親身經歷過禍難,體會到一無所有的惶恐,對於失去家園的傷痛,比別人更清楚。

「家中每一樣物品都要重新用錢買,母親為維持家庭經濟,把首飾賣掉換成金錢。那時刻開始,更加清楚明白『節儉』的重要性。」這段記憶讓劉寶鑾對「貧窮」有種莫名恐懼與不安全感;因此每天上學,不餓就不到食堂,並把帶來的二十仙(約新臺幣一塊五)零錢,再帶回家儲蓄起來;學校假期,總把握時間打工賺錢,累積簿記工作經驗。

媽媽也在那場大火後,決定再辛苦也要建立起自己的家園,於是用盡儲蓄,東湊西借下,終於在兩年後擁有一個安定的溫暖堡壘,是象徵劉家堅毅、刻苦和團結精神的祖屋,日後更是劉家傳承孝善精神的慈善基地。

◎萬善之門孝為基

劉寶鑾的一生,深受母親李蓮枝的影響。

李蓮枝是傳統女性,孝敬婆婆,相夫教子,是賢惠的媳婦和媽媽。身材看似纖弱,骨子裡充滿助人的熱血,她很通情達理,大公無私,常教導子孫--寧願自己吃虧點,也不要昧著良心去欺負人。

戰爭時代,許多大陸人遠渡南洋謀生,面對人生地不熟,生活一時成問題。李蓮枝同情鄉親們的處境,常照料他們,就算家裡清貧,她總捨得布施,有時遇到缺物資的,總會多塞些物品給對方。在潛移默化下,女兒也傳承她樂善好施的性子。

劉家五個孩子,劉寶鑾排行第三,各有兩個哥哥和弟弟。五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都有共同想法,就是只要有經濟能力,賺的每分錢都回歸家庭,很希望趕快賺錢減輕父母負擔。

早熟懂事的劉寶鑾,自小就知道自己不能任性、隨心所欲,一切要以家庭為重,不讓父母有壓力。話不多的她,心思異常細膩,家裡的大小事都會關注和攬上責任;對上,她是乖巧懂事的女兒與妹妹,對下,她是個關懷弟弟,藉機逗教的好姊姊。

比如說:孩子嘴饞是天性,弟弟劉隆坤和劉炳坤也一樣,常拿零用錢去買醃製的零食。劉寶鑾知道後,就掏錢去買各種比較健康的餅乾與零嘴,混合成一包後,再售賣給弟弟。

「她說,你們不用再去買了,我這裡有更多樣化的,賣你們五分錢。其實,她不是要賺我們的錢,只是擔心買來的是不健康零食,有害身體,就變換方法來引導我們。」劉炳坤感恩地說。

而劉寶鑾的觀察、變通和堅持,從小就展露無遺。為改善家境,大哥五年級時就自動停學,當父親的幫手。過了數年,二哥和劉寶鑾念完初中後,也停學出來工作。有簿記打工經驗的劉寶鑾,順理成章地找到帳務工作。

個性沉穩和認真盡責的態度,讓她很快就獲得老闆賞識,擢升主管;為了要讓一幫男同事聽從,並不簡單,形塑成主管威嚴的形象,劉寶鑾只好以嚴謹的面孔來武裝。日子久了,在不知不覺中,形象融入性格,個性真變得嚴謹起來。

◎墊定教育的基石

提早停學是她的遺憾,她始終認為,唯有靠教育才能徹底給家庭帶來改變。可惜小弟劉炳坤成績不錯,念完初三就決定輟學,想跟哥哥一樣提早出來養家。劉寶鑾勸說不果,央請媽媽遊說,奈何弟弟主意已定。

她決定這一代教育沒法改變,只好將希望轉移到侄兒姪女身上。七O年代,在輟學率偏高的鎮鄉地區,能順利完成學業已不是易事,談何補習?但重視教育的劉寶鑾為了督促侄兒姪女的課業,找來補習老師。好玩的孩子們暗地裡叫苦,但基於她的威嚴,都只好乖乖就範。那時他們的默契就是--只要姑姑在家,就要假裝用功念書,等到她出外就回歸本性,玩個天翻地覆。

談起這段兒時往事,姪女劉碧群不禁莞爾:「姑姑的理念就是,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希望能給家族帶來好的前景和影響。」

劉國堅是家裡最大的孩子,到了上大學年齡,姑姑為他提出海外留學的要求。當時家裡不算寬裕,但還是聽從她的意見,湊了錢讓他去美國修讀土木工程系;後來家族投資的米廠生意漸上軌道,劉國堅留洋回來就協助打理生意。

非本科畢業,沒管理背景和經驗的劉國堅,在工作上面對了很大的壓力,甚至為此患上輕度憂鬱。劉寶鑾得知後,嘗試通過不同方式協助他,耐心地陪他聊天、參加心靈課程、找醫師、指壓和刮痧等。

「姑姑看著我長大,很照顧我的身、心、靈。記得我有次發高燒,她就每天來照顧我。有時遇到工作不如意,她也會過來勸我說這是業障,教我怎麼去處理。她就是這樣的有耐心。」事隔多年,已為人父的劉國堅,每回想起姑姑的媽媽心懷,仍倍感溫馨,暖意迴盪。

◎茹素護生志不移

八O年代,在朋友的牽引下,三十七歲的劉寶鑾親近佛法,並開始茹素。精進修行的她,甚至遠到美國萬佛城國際寺院學法。佛家因果觀影響她看待生命的本質,體會到「一切有為法」的她,也試著把佛教思想帶入家中,素食更是她所極力推廣。

1990年,劉國堅小登科,久未有婚慶的劉家,準備宴開二百席,以豐盛的葷食招待客人,熱鬧一番。學佛的劉寶鑾為此事憂心不已,佛門「十戒」中,第一是不殺生,但她始終保持緘默,主要是尊重大哥為首,不想掃他的興。

姪女劉碧綠察覺到姑姑的沉默,隨之轉告爸爸,爸爸聽後決定將葷宴改成素宴,唯一條件是由劉寶鑾去安排一切。

吉打是個小市區,素食在當時並不普遍,何況是辦大場宴席的廚師。不得已,她跨州到檳城探詢,一番打聽後,終於找到承辦素宴的商家。「只要認為是對的,姑姑就會堅持到底,她就是有這樣的精神。」劉碧群說道。

這一趟的奔波,似乎是冥冥中信心鋪墊。七年後,她帶領吉打慈濟承辦千人素食義賣會,這段經驗累積,使素食宴取得空前不俗響應,更是當時無人能破的一個記錄。「她去找廚師幫忙,菜式上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當時我的朋友還說,這千人宴是很大膽的嘗試,不可思議,但很成功。」回想當年,吉打聯絡人劉秋安這麼說道。

◎一法生無量義者

1995,在亞羅士打從事汽車機件生意的劉秋安,到檳城表兄家拜年時,認出了證嚴上人的法照,內心非常喜悅。在這之前,太太袁麗娟常從報刊上閱讀上人的靜思語,並與他分享。通過表嫂的牽引下,兩人開始認識和接觸慈濟,成為捐款會員。

當時吉打還未有慈濟,吉打個案皆由馬來西亞分會的檳城志工來關懷。同年5月,在志工王榮隆的邀約下,劉秋安夫婦參與首次訪視。案主是個車禍癱瘓的年輕人,兩人訪視中體會到苦難人的無助,決定投身慈濟,做吉打慈濟的第一顆種子。

在志工的陪伴下,他們開始計劃通過辦茶會的方式推廣慈濟,期望凝聚更多力量扶弱濟貧。9月30日,首場茶會在吉玻江夏堂黄氏宗祠禮堂進行,一百五十位出席者當中,包括他們的舊鄰劉寶鑾。

一直以來,劉寶鑾很想找一個適合自己的修行道場,這時的她,碰到了正在推廣慈濟的劉秋安夫婦。在茶會中分享扶弱濟貧的個案訪視,深深地打動她,再加上志工關懷照顧戶的方式,與媽媽的行善理念非常契合,因此她決定走入慈濟。

漸漸地,了解上人的法後,她覺得慈濟的感恩文化和孝善理念,非常適用於家庭,於是邀約兩個弟弟來參與這個團體。那時,弟弟對慈善的想法,停留在一般捐款的概念上,再加上忙著創業,一直沒給予回應。

劉隆坤是生意人,應酬很多,煙酒也不離手。1998年,他陪著被經商壓力逼得透不過氣的劉國堅到臺參加營隊,不料這一趟,卻是他的改變之旅,不僅改掉煙酒壞習慣,還發心加入慈濟,讓家人跌破眼鏡。

隨後,小弟劉炳坤也成為慈濟的一份子,在菩薩道上風雨同行的姐弟三人,也潛移默化地把家裡成員,一一地從善門引入佛門;至今,劉家共有六十多位慈濟人。

圖左 :劉寶鑾一生深受母親李蓮枝的影響。(照相館提供)[攝影者:許薇盈]
圖右 :劉家五個孩子,劉寶鑾排行第三,各有兩個哥哥和弟弟。五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照相館提供)[攝影者:許薇盈]

圖左 :祖屋對劉家的意義重大,劉寶鑾與家人決定將它獻給慈濟宗門,期待以此方式延續媽媽的行善美德,報答父母恩。(攝影者/佚名)[攝影者:許薇盈]
圖右 :劉寶鑾與法親回臺見證嚴上人,慶祝慈濟32周年紀念。(攝影者/佚名)[攝影者:許薇盈]

圖左 :裹粽是劉寶鑾(右)的拿手技藝,她常指導志工裹粽竅門。[攝影者:許薇盈]
圖右 :吉打慈濟還未有正式的家時,志工劉秋安的店屋樓上是法親們開會的落腳處。圖為劉寶鑾與法親共同聚會。(佚名)[攝影者:許薇盈]

圖左 :劉寶鑾將弟弟劉炳坤(濟箖)和劉隆坤(濟旌)接引入慈濟後,姊弟三人在菩薩道上共知、共識、共行。(攝影者/佚名)[攝影者:許薇盈]
圖右 :2015年吉蘭丹發生歷來最嚴重的水災,劉寶鑾(前者)與志工前往救災。(攝影者/佚名)[攝影者:許薇盈]
圖左 :2008年至2010年靜思堂施工期間,劉寶鑾常到工地監督工程進度,同時也人文關懷工友。(攝影者/黃誠恕)[攝影者:許薇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