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修善業 環保行願不停歇

修善業 環保行願不停歇

E-mail 列印
「轟隆、轟隆……」震耳欲聾的聲音,劃破清晨本有的寧靜,隨著第一班火車疾駛而過,太陽悄然升起,資源回收車跨越了平交道,來到距離鐵軌不到100公尺處的透天厝前面停了下來;這裡是慈濟志工李何菊的家,也是慈濟 資源回收的環保點。

◎ 一句話 與大地結好緣

早期慈濟委員不多,得知功德款可以交由慈濟委員代收,幾經打聽後李何菊將善款交給永康陳碧華師姊。白天她踩著縫紉機,晚上步行前往住家附近彌陀寺拜經,因此認識慈濟志工許王木先。

1990年上人呼籲「用鼓掌雙手做環保」時,慈濟志工即以行動落實。王木先告訴李何菊:「上人應邀前往臺中演講時看到滿地垃圾,因此鼓勵大家鼓掌雙手做環保,不僅維護環境還可以減緩樹木濫墾,路邊報紙、紙箱都是可以回收的資源。」除此之外也談到各地慈濟志工力行資源回收的點點滴滴。

何菊聽聞後,從1992年起也走上街頭將路邊的紙箱、報紙撿回家裡。拾荒動作一度受到鄰居們注意,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大家看到她將撿回來的物資分類後再交由回收車載運,不禁感到好奇;何菊告訴大家:「垃圾分類做環保,救地球又可以行善。」因此帶動附近居民一起響應。

二十幾年來,這個環保點接引附近居民將不要的資源回收進來,不僅垃圾減量同時也減少地球的污染。何菊為了做環保,將自家一樓空間用屏風隔成兩邊,一邊做客廳另一邊則是用來做環保回收分類。回收物堆積的景象顯得格外凌亂,然而在何菊的整理下,一包包回收物井然有序的取代參雜凌亂現象。

一傳十,十傳百,點滴愛心匯聚架構出何菊家環保點的雛型。住在對面的郭曾驚,也跟著何菊將路邊的紙箱撿起來,再送到她的家裡;鄰近住戶也將大包小包的回收物送到何菊家。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善的循環讓何菊愈做愈歡喜。

◎ 求生計 舉家遷移臺南

何菊是關廟人,小時候因為家裡孩子多,父母沒能供她讀書,為分攤家務每天除了燒柴火煮飯還做竹編幫家裡賺錢。由於編織藤具採數量計價,為求得數量導致錯失學騎腳踏車的機會;長大後出門的交通工具僅能靠著兩隻腳步行。

結婚之後隨孩子出生,何菊育有二男一女,先生從事食品加工,然而機器取代人力的汰換衝擊,手工不敵變化導致夫妻被迫轉為藤具編織。由於關廟藤業蓬勃發展,透過籐製品一家得以維持生計;直到印尼政府限制藤條出口,關廟藤業開始由盛轉衰,李何菊的先生感受製藤前景不再,帶著全家從關廟搬到臺南。

當時大兒子正值國中求學階段,為覓得生計先生掏盡所有積蓄,何菊不堪打擊幾度想要結束生命,直到有一次她打開收音機,聽到證嚴法師開示:「媽媽就好比是『桶箍』,在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把一家大小箍起來……」何菊想:「桶箍沒了,即好比家也毀了,那麼我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有一位委員受訪時談到,以前常常被先生罵,後來聽了師父的話之後,歡喜接受,從此夫妻不再吵架了。」每天晚上何菊都會打開收音機聆聽證嚴法師開示,藉事顯理的譬喻讓她漸漸明白佛法的因緣果報,她內心想著,幸與不幸的生命劇本都是自己寫,過去生是怎樣寫,這一世的舞臺即會怎樣演。心念改變頓悟,人生路把心放大,世界即大了,路也即寬了的道理。

◎ 法入心 行善不落人後

自先生經商失敗以來,為了貼補家用何菊以車縫維持生計,民國六十幾年時得知慈濟時時幫助苦難人,即透過劃撥方式繳功德款;雖然對慈濟不了解,但是善良的個性總是默默捐款,直到有一天巧遇慈濟志工曾麗容(人稱胡媽媽)邀約回去花蓮。

李何菊回到花蓮看到師父辛苦勞作只為幫助苦難人,當下深受感動;回來後只要聽聞有人邀約回花蓮,毫不考慮即點頭答應。「第一次回去是幫師父糊水泥袋和嬰兒鞋,第二次是做蠟燭,第三次是做薏仁粉……」何菊把握每一次回花蓮做志工的機會,也用孩子名義捐款,希望能為孩子積福德。

1986年,兒子告訴媽媽有交往的對象了,何菊聽了不勝歡喜,然而兒子卻又告訴媽媽:「女朋友家的宗教信仰與家裡不同。」當下李何菊真的不知所措,她想著:「怎麼會這樣?」

個性保守的李何菊,從小到大承襲於父母的宗教信仰,雖然不識字,但是佛教規範的儀式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此刻面對大兒子的詢問,何菊卻不知如何回答。內心的糾結讓她徹夜難眠,何菊一次又一次的在內心詢問上人:「師父,兒子的婚事我該如何處裡?」

直到有一天打開大愛電視,看到《人間菩提》播放海外浴佛畫面。看到不同國度宗教信仰雖然不同,但是慈濟志工的帶動讓當地居民虔誠禮佛。何菊回想自接觸慈濟以來,上人時時慈示志工,要以「大愛」透過行動落實社會關懷,大愛是不分宗教、種族的,此刻何菊內心有了答案「不同宗教應該給予尊重而不是排斥。」上人的開示開啟她心中的無明。隨著煩惱移除,何菊用祝福的心圓滿兒子的終身大事。

◎ 修善業 環保路不停歇

那一年(2010),七十歲的何菊因為有媳婦和法親接送得以如願完成培訓並受證。受證後何菊透過四大八法獲得更多體會。「何菊,我們一起去回收塑膠袋好不好?」「好啊!」2011年慈濟志工走入東區崇德市場回收塑膠袋,何菊在孫子載送下也積極參與。雖然不識字,但是對環保的認知明白塑膠袋會對地球帶來嚴重傷害,每天中午都會到崇德市場,將散落滿地的塑膠袋回收進來。

直到2015那年,何菊因主動脈血管剝離住進醫院,為避免家人擔憂,她才停止市場塑膠袋回收工作。過去總覺得自己很苦,但是上人的開示讓何菊不再為苦業束縛,並把握因緣種福田,繼續做環保;在自家環保點做塑膠袋分類時,何菊總是載上老花眼鏡,一手拿著剪刀修剪標籤分類,一手則觸摸著塑膠袋的表面,深恐遺漏了粘條。

「隨手付出成就了善業」道出何菊做環保的寫照。二、三十年來,她為大地付出的心念沒有停歇。雖然年將屆滿八十,但是回想自己的人生,從聽聞證嚴法師開示的那一刻起,「為善能止惡」即在內心萌芽;上人的法指引何菊的人生方向,透過環保得以完成修善業目標。

圖左 :回收物堆積的雜亂景象在李何菊的整理下,一包包回收物井然有序堆疊著。[攝影者:黃美華]
圖右 :1992年李何菊(左)聽聞上人呼籲「用鼓掌雙手做環保」後,即走上街頭將路邊的紙箱、報紙撿回家裡;二十八年來沒有她停止做環保。[攝影者:黃美華]

圖左 :週六的清晨,人和環保教育站的資源回收車即會越過鐵路平交道,來到李何菊(右)的家載運回收物。[攝影者:黃美華]
圖右 :2013年社區舉辦互愛聯誼,李何菊(中)也在法親陪同下,上臺分享做環保的點點滴滴。[攝影者:黃威然]

圖左 :2011年慈濟志工開始在東區崇德市場回收塑膠袋,何菊也在孫子載送下走出戶外做環保。[攝影者:洪淑真]
圖右 :雖然不識字,但是李何菊(右一)明白塑膠袋會對地球帶來嚴重傷害,每天中午都會到崇德市場,將散落滿地的塑膠袋回收進來。[攝影者:洪淑真]

圖左 :2011慈濟啟動「慈悲三昧水懺」期許人人「法入心、法入行」隔年(2012)李何菊(中)在法親陪同下,到安平聯絡處参與共修,並透過法海經藏演繹,體悟經文意涵。[攝影者:劉智遠]
圖右 :靜思堂是充滿愛與感恩的地方,在臺南靜思堂值班,何菊(左)感受心靈獲得更多的寧靜。[攝影者:洪淑真]
圖左 :雖然年紀即將邁入八十,但是每當組內布達公祭助念勤務訊息時,李何菊〈前一〉都會把握因緣與會眾結善緣。[攝影者:洪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