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來自往診的溫暖 開啟善循環

來自往診的溫暖 開啟善循環

E-mail 列印
「在你的人生之中,你不會感到寂寞,知道周圍還有人。」六十歲的何月華每個星期三早晨九點未到,就已經坐在湖畔全科醫療診所候診區。

她偶爾翻閱報紙,時而刷刷手機,正等待慈濟居家護理師彭涵倪準備醫療物品,然 後再攜手展開居家護理服務。每一次,她和彭涵倪都會登門為三至四個醫療個案提供醫療護理。

◎承受壓力擔憂 熬過無數年

何月華原是慈濟醫療個案胡阿嬤的女兒。2019年2月胡阿嬤開始接受慈濟居家醫療服務。胡阿嬤是一名失智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和膽石症。慈濟居家醫護團隊每月登門為阿嬤量血壓,瞭解失智症的病情發展等。

由於高齡的胡阿嬤身體狀況欠佳,醫護團隊每月為她提供藥物治療,緩解症狀和穩定病情。彭涵倪描述剛接觸胡阿嬤的時候,身體十分虛弱,拒絕吃喝,偶爾處在昏睡狀態;女兒何月華則看起來神色緊繃,精神狀態欠佳。

「那時候母親病情蠻嚴重,我已經快精神崩潰。」何月華直言,在母親病情嚴重的那段期間,無不感到無助和心力交瘁。家裡除了女傭,母親的照護幾乎落在她一個人身上。白天工作,晚間照顧母親,這樣的日子熬過了無數年。作為長期照護者,她一直承受很大的壓力與擔憂,心中的苦悶、煩惱也無處可解。

◎醫師志工關懷 賦予及時雨

一直到慈濟醫療團隊介入,醫師和護理人員除了給予治療,也不忘慰問與關懷。每一次母親有突發狀況,何月華都會打電話給彭涵倪。「慈濟志工就像便利商店7-11,母親身體有狀況時隨叫隨到,讓我安心也紓解我的壓力。」無論是志工,還是醫療團隊都成為何月華的及時雨,讓她為之感動。

醫護團隊的用心與關懷備至,讓何月華漸漸走出照顧低潮。「Nancy(慈濟護理人員)也是來hug我!」往診期間,護理人員或志工會擁抱她,簡單的慰問、輕輕地擁抱,讓她感受到溫度。她說: 「給我深刻感受的是Dr Ho(湖畔全科醫療診所醫生何欣芩),因為那時候母親病情蠻嚴重,我已經精神要崩潰,她會安慰我。」忍受多時的苦楚獲得紓解,何月華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去年(2019年)5月13日,在志工邀約下,何月華參加「慈濟53周年慶暨浴佛大典」,感受莊嚴肅穆的氛圍,從中得到心靈慰藉;同年5月20日,醫療團隊結合志工人力走入胡阿嬤住家,為她舉辦「佛到家,福到家」流動浴佛,何月華邀約大姐還有兩個表姐妹一起陪伴母親,向佛陀行最敬禮,並向胡阿嬤獻花敬茶和浴足。

瞭解何月華獨自帶母親外出的困難,志工曾經帶胡阿嬤到附近小販中心共進午餐。還有一回,胡阿嬤突如其來的一句話「我們一起去旅行咯!」彭涵倪決定當起「不請之師」規劃出遊活動,安排志工專程載送,出遊期間全程照顧;有好長一段時間不曾出遊的胡阿嬤為之開心不已。彭涵妮表示,其實換一個環境或外出接觸不一樣的事物有助延緩失智症惡化。

◎展開志工生涯 我懂你的累

醫師的治療,志工的陪伴,成了一股善的迴圈。其實,何月華曾經聽過慈濟,不過直到醫護人員和志工視母如親的態度,才讓她真正開始想要接觸慈濟。某日,她向彭涵倪提出參與往診的意願,於是彭涵倪邀約她參與志工培訓,她的志工生涯也就此開展。

雖然剛加入慈濟不久,如今何月華每星期一到兩次參與醫療往診。每當遇到與自己一樣是照護者的個案家屬,她都能感同身受,因此除了協助醫護人員量血壓、測量體溫等,她也會主動關懷個案家屬,「我覺得照顧病人是蠻累的,我會叫她(家屬)多保重,多注意身體健康。」身為一名照護者,她更能同理照護者的心情,「不只要照顧病人,也要關懷照顧者;那個照顧者,我們更應該給多一點關懷。」

居家往診過程讓她看見更多的家庭樣貌,當中不乏孤苦無依的年長者,也有病榻多年的中風患者。多年承受照護壓力,情緒無法紓解的何月華從中發現比自己痛苦的人不在少數,再反觀自己的狀況,其實都過猶而無不及。這樣的往診經歷,彭涵妮認為:「她不只幫助我們,也可以幫助自己。」

一段良好的醫病關係,創造了一個善的循環;何月華知道周圍還有人陪伴著她,同時也知道社會各個角落遍布許多需要她關懷的孤苦貧病者。

圖左 :何欣芩(左一)、彭涵倪(左二)和志工謝麗虎(右一)到胡阿嫲家往診,除了提供醫藥護理,也陪伴她聊天話家常。照片提供:彭涵倪[攝影者:楊淑元]
圖右 :醫護團隊帶胡阿嫲遊覽星耀樟宜(Jewel Changi Airport),同時為她慶祝九十九歲的生日。[攝影者:彭潤萍]
圖左 :2019年8月18日,何月華(左二)參加新進志工培訓課。[攝影者:曾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