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慈善路上 賴桂蘭點希望之燈

慈善路上 賴桂蘭點希望之燈

E-mail 列印
「一手、一手、百手、千手,化解生命的悲苦。因為善,讓生命美麗……因為慈悲,讓生命寬闊……」耳邊傳來〈千手世界〉的旋律,正是馬六甲慈濟志工賴桂蘭投入慈善訪視一路來的心情寫照。

「小小年紀就扛起家中大小 事,因此養成盡責的個性,從母親熱心協助照顧戶的事,可以一探究竟。」賴桂蘭的三女兒,也是慈濟志工的周尤欣,從小聽著母親細數童年的艱辛,而這些年來看著母親做慈善訪視的用心,她感觸很深。

◎從慈善看見自己

慈濟志工賴桂蘭(慈熠)小時候家境貧困,父親為農夫,母親是膠工,有五個手足嗷嗷待哺。由於親人忙於生計,照顧外婆之責,自然落在媽媽的身上;然而媽媽要外出賺錢,回家還要照顧孩子與臥病在床的外婆,宛如一根蠟燭兩頭燒。因此,賴桂蘭小學畢業就無法升學,十二歲留在家中協助處理大小事,照顧弟妹和外婆。

十九歲出嫁,心智都還未成熟,卻已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打轉。之後,四個孩子陸續出生,婆婆中風,家事都靠她處理,一生奉獻給家庭,從未接觸社會。

直到五十多歲,一次在購物中心遇到慈濟志工,邀約她成為會員,而開始布施行善,進而參與慈濟「社教課程」,如花道、茶道、陶藝課……

2008年有一天,她主動走入社區的慈濟環保站,詢問志工「有什麼工作我可以幫忙?」因而開啟了慈濟因緣;隔年(2009年)接觸慈善訪視,這兩項是她投入最深的志業。

「環保至今仍持續做,有時太忙碌,只能暫緩去店家收環保物;但是再忙,『慈善訪視』一定不缺席!」賴桂蘭因為照顧戶等著物質和金錢救急,不容耽誤;有些獨居長者需要協助處理生活;有些則期盼上門關懷,所以不能讓他們失望。」

◎待人如親喜付出

賴桂蘭表示,以前年代醫藥不發達,醫學常識不普及,照顧中風者只是定時給予三餐,處理排泄物等;不知道要做復健、經常翻身,避免長褥瘡,這些讓病患和照顧者身心俱疲。

至今她還記得,因不懂得照顧而讓外婆長出褥瘡受苦,她和母親從她的傷口中,把一隻隻的蟲夾出來,「更能體會病人的痛與照顧者的夢魘、壓力。」

因此,每次面對中風個案,都喚起她的回憶也生起警惕心;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從訪視中所學的醫療照護知識等,教導病患和家屬。有時照顧戶需要交通載送看診,或定期回診拿藥,賴桂蘭都會貼心協助,或為行動不便者送上餐食,「彼此建立如同家人般的情感。」

投入訪視,處理過許多社區個案的疑難雜症,賴桂蘭、黃愛媋(慈彌)與許玉萍(慈紀)、吳桂花(慈俞)獲得「訪視四劍客」稱號。黃愛媋見證,賴桂蘭對照顧戶的盡心盡力是有目共睹,凡事以照顧戶為第一考量。「她真正走入照顧戶的心,看見照顧戶的成長和改變,也看見自己的蛻變。」

許玉萍分享,賴桂蘭個性單純,脾氣和語氣也很直接,只要聽見或看見不順心之事,馬上形於色。但在慈濟善的環境中,她看見志工們以柔和方式溝通,現在的她也逐漸改變了,是一位很願意學習的人。

賴桂蘭很感恩訪視團隊給她許多的教導和提醒,讓她學會轉個彎做事,放下成見,語氣自然變得柔和,間接也影響自己對待家人的態度。「以前我的個性很衝,只要脾氣一來,就直接罵孩子。」

◎愛讓生命不同

然而奔波於處理照顧戶的事,還要兼顧家裡,生活變得非常忙碌。「在家舒舒服服,悠閒享受生活,幹嘛把自己搞得那麼累!」有朋友曾經不解地向賴桂蘭說。她則認為自己從十多歲就奉獻給家庭,老來難道只能在家看電視,照顧孫子,做做家務,如此度過一生嗎?

「有感恩心,就不會凡事理所當然,就能突破現有的困境。我最大的歡喜是看見個案成長;不管身體、心理或經濟上已獲得改善,抱持感恩心回饋付出,為社會增添一分愛的力量。」今年(2019年)六十五歲的賴桂蘭表示,訪視一路走來有苦有樂,也看見許多不同的人生寫照。

即使現在她協助照顧孫子們,時間更為緊湊,她卻不曾起退轉心,總是先安排處理照顧戶的事,利用零星時間,完成家事與載送資源回收、做分類等。平常日出門辦事,則趕在孫子放學前回到家;假日,幼小的孫子則請女兒協助看顧等等。

「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到。現在我更會管理時間,甚至掌握診所哪一個時段人潮少,拿藥就能更快速;或哪一位照顧戶需要複診、抽血,我都事先規劃好時間。」她歡喜分享。

◎用行動帶來希望

「我的貴人來了!」七十多歲的黃美麗(化名)一見到志工上門,開心地嚷著。而五十多歲的兒子李大智(化名),也歡喜地展示復健的成果,讓賴桂蘭和黃愛媋笑得合不攏嘴。志工還鼓勵李大智再接再厲勤做復健,也關心他找工作與身體的情況,言談中盡是溫暖貼心之情。

當初因工作意外,導致李大智受傷,曾經診斷需要截肢。母子相依為命,面對這突來的惡耗,讓他們措手不及,母親以淚洗面,撐著老命照顧兒子。志工關懷一年多,李大智不僅保住了腳,還能不靠扶助器行走,母子臉上笑容重現,賴桂蘭滿心歡喜。「這就是我前進的動力和力量,看見一個家庭重生的希望!」

「初期是志工吳桂花(慈俞)帶我做訪視,當時我只是默默在旁聆聽,看她如何與照顧戶互動,從中學習訪視技巧。之後,志工黃愛媋教我很多道理,提醒我在個案上沒有考量到的層面。透過團隊相互學習與依靠,就能體會做訪視的意義,有體悟就有所成長。」賴桂蘭開心分享。

現在,她同樣帶領新手志工,學習學訪視技巧、寫訪視報告等,志工如遇到一些個案問題,也都會向她請教。

然而小學畢業的她坦言,填寫訪視報告曾經面臨許多挑戰。初期經常遇到不懂的字,但她不氣餒,向志工請教,開始慢慢學習寫字、認字,現在她可以將所學,傳承給新生代的訪視志工。

「多一分愛的力量,人間苦難就能少一點。」賴桂蘭堅決走在慈善訪視之路,期盼能邀約更多人一起投入,為苦難者點上一盞希望的明燈。

圖左 :當賴桂蘭有機會走入貧困家庭,喚起她童年的回憶,也激發她想要助人之心。[攝影者:羅秀娟]
圖右 :即使賴桂蘭協助照顧孫子們,時間緊湊,她反而更加善用時間,總是先安排處理照顧戶的事情,利用零星的時間,完成家事與載送資源回收物。[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周尤欣(右)見證母親投入慈濟十多年的改變。圖為母女倆參與慈濟2014年的水懺共修彩排。[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訪視日,賴桂蘭(左)與社區訪視志工討論個案和分享經驗。[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照顧戶黃美麗(化名)女士,一見到賴桂蘭便開心地話家常,分享和關心彼此的近況。[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志工賴桂蘭和黃愛媋(右一)上門關懷,照顧戶李大智(化名/左一)迫不及待展現自身復健成果。[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才小學畢業的賴桂蘭,因為投入慈善訪視,讓她五十多歲還有機會重拾筆書寫。[攝影者:顏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