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三位年輕人 從「慈青社」蛻變

三位年輕人 從「慈青社」蛻變

E-mail 列印
三種不同個性的年輕人,來到大學參加慈青社,合作處事,歡笑淚水兼具,過程像土法煉鋼,將棱角磨平。畢業在即,他們又從團體中學習及帶走什麼?

◎不同個性 一起成長

大學最後一個學期已近尾聲,就讀各科課程 於2020年1月結束,已完成期末考的慈青幹部倫冠元、張晉立和廖志勇,陸續寄出了履歷,準備成為社會新鮮人。

這三位不同個性的年輕人:倫冠元活躍開朗、很有主見;張晉立文質彬彬,容易臉紅;廖志勇沉穩能幹,予人信賴。當初他們各懷著夢想與遠大目標,從外州來到馬六甲馬來西亞技術大學(UTeM,簡稱技大)就讀。

倫冠元說,他希望能多方學習,打開眼界;張晉立只想把書念好,實際上是個愛玩的暖男;廖志勇則希望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能重新開始,有別於以往的生活。三個人的人生規劃,找不到「參加慈青社」這個選項。

他們就讀不同科系,也不曾住在一起;卻在參加慈青社團後,各自發展出自己的故事,他們在辦活動及相處過程中不但相互扶持,也曾因想法不同火花四濺,如今在學習生涯「倒數計時」中,更為珍惜這難得的緣分。

◎緣深路遙 攜手同行

倫冠元在中學時期深受朋友影響,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得十分「頹廢」。學校規定參加「學會」和「制服團體」,他面對自己不喜歡的童子軍是愛理不理,參加「學會」,他可以在活動進行中,和朋友一路聊天兩小時;後來被賦予總務工作,他才收斂自己,認真收費、做帳目。

原以為生活就如此這般,沒想到有一次,他發現弟弟對家人「不客氣」的態度,方才驚覺身為長兄的自己,無法成為弟弟的好榜樣,他不知道自己不能再如此混下去了。

此時傳來被馬六甲技大二次錄取的好消息,原本打算讀中六的他匆匆地準備打包行李,三天後就從北部南下報到,準備就讀電器工程系,結果被安排到十分偏僻、連手機導航系統都找不到的學校宿舍、令他差點抓狂。

後來搬遷到另一間的宿舍,倫冠元的細胞開始活躍起來,為了培養能力、增廣見識、拓展人脈。「我試著競選學生理事,參加華文學會,也試著突破自己,在辯論賽中成為第一辯手,勇敢站在臺上發表意見。」他幾乎每一樣都去嘗試,想學不一樣的東西,也感覺生活越來越有趣。」

學校活動中也包括慈青,在學姊的邀約下,他好奇地參加「慈青迎新茶會」,之後承擔慈青慈善組的組長。雖然一支蠟燭多頭燒,但他仍想做好每一件事。「冠元很有責任感,只要答應了承擔,無論前一晚多晚睡,隔天一定準時看見他和夥伴們出現,很認真地完成任務。」當年關心慈青會務的黃婉琦(懿琦)也給予肯定。

然而,熱心還是踢到了鐵板。某一年,他承擔慈青營隊協調,也在學校社團擔任籌委,同時兼顧繁重課業。當時距離營隊開營前兩三個星期、參與人數尚未達標。有一天,他和一位慈青說:「我們去學校招人參加好嗎?」對方回拒的態度,令他大失所望,走出房門後哭,難過得不能自己。

「那一次,夥伴的話讓我感覺很孤單,面對困難,不知如何繼續,因為大家的想法並不一致。」他沮喪地說。隨後營隊真的因緣不具足而取消,這也讓他起了退縮之心,沒把握再繼續承擔下去,轉而把重心放在學校其他社團,但身影卻不曾離開慈青隊伍。

數年後,他在一次公開場合回憶這件事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如果當初放慢腳步,先建立團隊,大家一起享受這過程,就不會感到那麼無助,一個人需做完所有的事。

◎走出舒適 世界寬廣

當倫冠元開始沈靜下來時,把卸下的慈善組組長的擔子,交接給同儕張晉立。2014年,張晉立就和倫冠元先後抵技大就讀,但工程系的張晉立比較像個宅男,除了上課以外,就是呆在宿舍玩電腦遊戲。

張晉立曾參加過慈青迎新茶會和營隊,但過後就沒再接觸。直到兩年後就讀學士學位時,他思索著,如果自己不是學生,會是誰?走入社會,說不出自己有什麼條件價值,因為不曾做過什麼有意義的事情。

因此,覺得自己應該走出去看看,做一些除了讀書以外、更有意義的事情。這時,慈青夥伴剛好邀約他參與一系列活動及承擔幹部。一次慈善日,倫冠元走過來拍拍他的肩膀:「要不要做慈善組組長?」他隨即答應,兩個後月,轉而擔任大專聯絡人。

原來當時的大專聯絡人有事請辭,慈青學長發覺張晉立內斂含蓄及細心的一面,故嘗試詢問。他雖然感到錯愕、對自己也有所懷疑,卻忍不住想要嘗試,故思考了一段時間後答應承擔,他說:「踏出第一步感覺很好,在慈青社有很多嘗試的機會,而且都會有人陪伴在側,最終效果也許不太理想,但重要是過程中我們如何一步步站穩、把事情做好。」

◎調整心態 勇於承擔

張晉立在學長姊的陪伴下,學習召開幹部會議、安排流程、分配工作……夥伴雖少,但感覺總有隔閡。一次慈青辦淨灘活動,日期接近了,大家還未熱絡起來,各項工作也未就緒,他心想:「難道活動就要夭折了嗎?」在無計可施下,他開始打開群組平臺邀約夥伴一起討論活動細節。

過程中挫折重重,張晉立慶幸自己有檢視自己的習慣,了解團隊的凝聚力本不足,於是他調整心態,接受現況,再苦口婆心跟大家勸說:「雖然活動參與人數不多,只要有一兩位能接收到海洋危機及環保訊息,再分享出去,這活動就算成功了。

大家慢慢接納他的說法,一起承擔面對,這讓他更有信心帶動大家進行各項活動,他說:「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活動當天張晉立所借來的汽車還在路上拋錨,一車五人共乘坐志工的卡車,一路搖搖晃晃到海灘的難忘趣事,真令人難忘!

張晉立希望與夥伴有更深一層的聯繫鏈接,礙於交通不便,他用手機架設平臺,時常關心問候夥伴們。他改變自己害羞內向的個性,主動於人前表達,若夥伴有疑問,他不會說:「我不知道」,反而努力尋找出答案,也主動參與慈濟活動累積道糧。之後,他更善用有限資源,聚焦在小組的組長,再由他們一起去凝聚和推動夥伴們,推動各項活動。

雖然倫冠元去年(2018年)已卸任,大專慈青已趨向穩定,人數大約增加十多人;他繼續陪伴、傾聽和肯定現任聯絡人徐偉翰的付出,他勉勵:「要成為『 夠好』的聯絡人,而不是完美的聯絡人。」

「聯絡人需要擁有把團隊凝聚起來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而個性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號召和影響其他人。」倫冠元體會到一件事。

「看著一位靦腆的大男生,為了凝聚幹部而突破自己內向的個性,主動獻出關懷,張晉立那一分願意學習的心,面對逆境不退縮的精神,和遇有人事考驗不斷自我反省和調整的態度,都是一股動人的蛻變。」黃婉琦讚歎地說。

◎跌跌撞撞 都是學習

之後承接張晉立承擔慈善組組長位子的是廖志勇。也許從小個性沉穩、遇事不驚的緣故,同伴群中唯他馬首是瞻,經常由他來做決定。中學時期,他跟隨朋友加入某個非政府組織,在團體中也相當活躍,以致後來初到技大修讀科技企業學士學位時,他就打定主意,要跳出舒適圈,要在陌生的環境重新開始,低調地好好唸書。

當年有一場慈青的迎新茶會,他和宿舍夥伴一小時前才接到訊息,結果一群人最後來到茶會現場,了解慈青就像當年在家鄉參與的非政府組織一樣,都在做社會服務工作,就姑且一試,決定加入慈青社。

雖然大二才開始加入慈青社,也經常參與各項活動,可是當慈青學長致電詢問是否能承擔組長時,他卻很有個性地說:「我可以穿上慈青制服,但我不會太活躍在這裡。」半年後,慈善組組長易人,他反主動說,「慈善組長如果沒有人做,就我來做。」

起初,他把慈青夥伴當作同事,只論「公事」,因為他認為,大家就只是這段時間相處,大學畢業後也許不會再見面,因此私底下不需要太多的交集。張晉立見證說:「每一次慈善日,我很想去幫志勇,但他都會告訴我說:『OK,我OK了。』」黃婉琦也提到,只要是廖志勇辦的活動,都沒什麼需要操心的,因為一切細節他都會做好。

廖志勇則喊冤說:「我其實並不如大家心目中所認為的理性無感。」因為曾經遇到的一次事件,讓充滿自信的他心裡十分受挫。

那一年,和廖志勇同一宿舍的朋友朱智亮,也是慈青,先天心臟不好,外表蒼白,心思也細膩。他一直希望廖志勇能多參與慈青,常常驅車載送他去參加活動,自己則在一旁另外找事做。但當時的廖志勇並未理解朋友真正的想法而彼此產生誤會,最後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這件事讓他十分懊惱。

「當時智亮覺得我不理解他想要說的事,我就覺得怎麼會有想得那麼多的人;後來才知道他是一個心思很細膩的人,只是不善於表達,又不想傷到我而生悶氣。」 廖志勇回憶。

◎懺悔清淨 當下解怨

有一年,是張晉立、廖志勇和倫冠元一起舉辦迎新茶會,那時團隊才剛建立起來,倫冠元是隊輔,廖志勇是會場司儀、文宣組,也是許多夥伴尋求諮詢的對象。大家一人多崗位,沒有各司其職,之後衍生許多人際互動上的誤會和遺憾。

有一次,負責陪伴協調的張晉立,因在外場面對巴士司機的爭執而焦頭爛額,於是致電向廖志勇求救,卻聽見他語氣顯露不耐,張晉立選擇讓對方冷靜片刻。

還有一回,廖志勇經過廚房,看見承擔香積組的好友朱智亮拿起鍋鏟炸鮑魚菇時,他擔心工作太粗重,他會受不了,下意識把廚具接過來,直接幫他做了,這分好心卻讓朱智亮耿耿於懷,認為他搶了自己想要付出的機會。

本來互有善意的舉動,卻因為彼此無法理解對方而產生誤會。廖志勇懺悔地說:「我承認當時的我有點衝動,對夥伴不信任,結果許多事情都自己去做,最後反而吃力不討好。」2019年初,朱智亮寫了長長的手機短訊給他,表達自己想法,廖智勇卻沒多予理會。

4月時,朱智亮因病往生,剛好這段期間廖志勇和慈青夥伴正在演練《悟達國師傳奇》,他回想之前的事,心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袁盎和晁錯的冤結,現在就發生在我身上。」追思會上,看著自己為對方製作的回顧影片,他抱著慈青學長,懊悔大哭,在學姊的引導下,他用手機回覆一封長長的短訊給在天國的朱智亮,謝謝他的關心並表達自己的歉意。

那次以後,他開始學習信任團隊的成員,努力學習溝通,尤其是面對親近和在意的人,因為他不想再留下任何遺憾。

「很重要的活動,一定要面對面說,聽見對方的聲音,真實表達自己的用意,可以避免矛盾,也可以直接溝通說清楚。」廖志勇語重心長的說,每個人的意見都必須被聽見,只要對方有勇氣說出,就是對自己的肯定。

◎放下我執 重拾友誼

另一件有關人際關係的難題,也發生在倫冠元和張晉立身上。兩人都忘了什麼時候開始經常見面,獲知張晉立承擔大專聯絡人,熱心的倫冠元經常分享學校經營社團的經驗,當一方不斷地給予、一方不斷地接納,雙方長時間站在不對等的位置溝通時,關係就像定時炸彈般,隨時有引爆的可能。

衝突終於在一場活動中發生了,後在慈青學長的調解下,雙方敞開心胸把話說清楚,原來誤會起因於一場誤解。倫冠元說:「我知道我講話有點刺,讓心中原本的善意反而被掩蓋掉了,但張晉立在我心目中有一定分量,我很珍惜這段友情,所以我應該學習察言觀色,學習踩剎車。」

張晉立也見證之後和倫冠元的談話間減少了許多「尖銳的言語」。他坦言,當中間人來調解時,他一開始選擇逃避,他表示:「因為從小到大,一遇見衝突,我都會把自己關在房間。」因為很在乎這位朋友,所以他長時間選擇沉默與接受,但是也盼望自己的意見能被聽見。誠懇溝通後,雙方都如釋重負,他學習誠實面對自己,也較勇敢表達自我。

◎回首來時路 莫忘初衷

海洋論壇、經藏演繹、環保宣導、馳援東非計劃……三人的身影,越加頻密出現在馬六甲慈濟會所。

「很珍惜這幾年和身邊夥伴一起辦活動、打拼的日子,讓我漸漸喜歡上這團體。我們沒辦法控制時間的長短,但可以掌控人生的深度和廣度。」張晉立笑著分享他這些年的成長。他曾經對比初入大學和現在的照片,他比較欣賞現在的自己,因為自信活潑許多!

對倫冠元而言,慈濟就像是他的心靈導航(GPS),不論心如何往外飛揚,他還是懂得回來尋找平衡,從做慈善中喚醒良知,從做環保中流汗付出。慈濟的戒律和規矩就像是他的界線底線,讓他懂得適當地控制自己。

他也提到,過去參加慈善訪視,讓他接觸更苦的一群人,如今面對親人的病痛,他不會像中三時的手足無措,反而更懂得如何照顧旁人,弟弟也覺得這個哥哥還不錯,遇事懂得詢問他意見。

如今沒承擔主要幹部,他學習錄影,把慈青夥伴的身影一一留下,更重要的心意是:「我想要讓junior看見senior還在。」他酷酷地說。

廖志勇的心也在慈濟找到了歸宿,他感恩在慈濟學習縮小自我,他坦言「我喜歡在慈濟的真實,也喜歡這樣的自己」。也許經歷過一些事,他和張晉立不再是同事或朋友,而是可以一起聊心事的兄弟。

「上人一直重複著『莫忘那一年、那一念、那一人』,我想 2016年我參加慈青,在大學除了讀書,我還存有幫助他人的一念,而可以感動我留下來的那一人,我想是家鄉在外州,卻堅持留在馬六甲十年的慈青學長許偉傑(誠琨)。」

「上人說,心中善的種子一旦播種下去,必須持續耕耘,在職場或各崗位上,帶動更多人一起來做好事。」看著越來越年輕、更有想法的同學,他想,自己和夥伴們都有責任,讓善的信念不要消失,「因為還有很多人期待我們帶著他們一起做好事。」

圖左 :倫冠元(左二)、廖志勇(左三)及張晉立(左四)三種不同個性的年輕人,來到大學參加慈青社,學習良多。[攝影者:鄭幃崙]
圖右 :曾關心慈青會務的同仁黃婉琦見證了慈青們的成長。前排左起:廖志勇、張晉立、張嘉健、徐偉翰;後排左起:胡家健、黃婉琦、許偉傑。[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倫冠元在慈青精進日與大家分析慈青的特質,慈青可以辦的活動等資料。[攝影者:鄭幃崙]
圖右 :張晉立(左三)改變自己害羞內向的個性,主動於人前表達意見。[攝影者:鄭幃崙]

圖左 :張晉立在今年(2019年)的志工成長班,分享自己在慈青的成長心路歷程。[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張晉立(左)與廖志勇(右三)都先後承擔慈善組的組長。兩人在今年(2019年)的歲末發放付出,協助長者推輪椅。[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因為被堅持,留在馬六甲十年的慈青學長許偉傑(左)所感動,廖志勇畢業後也選擇留在馬六甲找工作,繼續帶動慈青。[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倫冠元如今沒承擔主要幹部,他學習錄影,期待把慈青夥伴的身影一一留存。[攝影者:李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