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慈善日 防疫宣導護己護人

慈善日 防疫宣導護己護人

E-mail 列印
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引發的疫情擴散蔓延,慈濟馬六甲分會取消了近期幾項大型活動,護己護人,避開擁擠人潮,預防病毒傳播。

2020年2月2日,是慈濟志工走入社區關懷照顧戶的日子。為 此,社工同仁數天前已整理好資料交給訪視志工,並提醒志工避免集眾;小組拜訪照顧戶時,盡可能在屋外或空氣流通的地方談話,向照顧戶宣導防疫資料,有需要者得自備口罩。

社工提供的防疫資料,有降低感染病毒風險的方法,如洗手步驟說明、徹底煮熟食物、避免在未加防護情況下,接觸野生或養殖動物等,並附上外科手套辨識圖,這是防疫時期最重要的自我防備工具。

◎宣導防護 護己護人

當天(2/2)早上,距離馬六甲較偏遠的馬日丹那(Masjid Tanah)社區志工、會員和獎助學金受惠學生,陸續抵達志工戴金龍(濟澤)住家。太太黃秀萍(慈凱)將照顧戶的紀錄重點和事項殷殷叮嚀後,也為大家詳細講解防疫內容。隨後將準備好的口罩發給每一位組員,並說明正確的佩戴方式,讓大家做好第一層的防疫工作。

志工分成幾個小組前往照顧戶家。在印裔安妮(化名)住家,志工陳吉花叮嚀要照顧好自家衛生,平時打噴嚏後所擦拭的紙巾,不要隨便亂丟也要正確洗手;如果發現發燒等症狀,第一時間就要去看醫生……如果萬不得已,要去人多的地方,就戴口罩防範。

峇峇吳國祥(化名)的家飼養了許多小動物,志工也向他們宣導如何防疫,如平時觸摸或餵食動物後,也要正確洗手,同時注意環境衛生;有任何狀況都必須小心謹慎,必要時得到附近診所求醫。

一位照顧戶的女兒是血癌病患,和大兒子配對成功,在醫院進行骨髓移植,目前被隔離觀察中。他與志工黃秀萍分享,當病毒來襲時,院方更嚴謹應對,即使太太在醫院陪伴女兒,也只能穿著隔離衣帽、口罩等全副武裝,站在一定的距離外,用視頻與女兒對話。

◎非常時期 戒備防疫

志工戴金龍拜訪的一位照顧戶是洗腎病患,也許是身有慢性病,她對疫情訊息相當敏感。體弱的她,時常需要到洗腎中心,看見各界傳來訊息,彷彿病毒來勢洶洶,市場上口罩又缺貨,她顯露憂愁,「我沒有口罩,要如何做好防範工作?」

戴金龍與她宣導病毒傳染管道及防疫方法,安慰對方,只要洗腎中心做好消毒防範程序,備有口罩;回家後則徹底地勤洗手,避免到人多的地方等等,她才安下心來。

「兒子兩個星期前,因沖涼後走出浴室跌倒,由救傷車送院就醫,現在家休養,不時需前往醫院複診。」一位訪視志工在熱鬧的魯容(Duyong)社區,拜訪照顧戶姍姍(化名),她和家人罹患傷風咳嗽,身體不適,於是志工和她就在屋外空地談話。

姍姍透露,事發時跟著兒子到醫院,當時疫情已初期蔓延,她察覺醫護人員口罩、手套不離身,已全神戒備預防疫情。在此同時,她的小女兒有哮喘病,在這非常時期需要戴口罩,但她的經濟能力,只能去商店購買便宜口罩;志工了解並希望她能善加保護自己的健康。

◎宣導護生 尊重生命

2月3日傍晚下班後,志工到單身華裔照顧戶李德祥(化名)住家關懷。因天氣乾旱、水壩儲水量銳減,馬六甲現實行配水措施,他盛裝了三、四桶水,足夠讓他用上一整天。即使面對水源來得不易,志工還是提醒要勤洗手,因為疫情已經擴散。

因脊椎受傷,復健至今能緩慢行走的李德祥,家裡的電視壞了,他是從朋友家帶回的報紙,才得悉疫情訊息。志工陳立蕙(明梨)叮嚀他,只要是到醫院複診,一定要記得戴上口罩。

他雖然單身,但過去身體健康時,常常外出找朋友喝茶聊天,家裡只是他的「旅館」而已。如今受傷了卻長年窩在家。近三個月在志工的鼓勵下,他拄著拐杖到附近的環保站協助分類資源,心情比較開朗,話題也變多了。

李德祥表示,除了靠慈濟和福利金幫助,偶爾朋友到河邊撒網捕魚,他都會跟朋友要點新鮮的魚,拿去菜市場賣給魚販或賣給魚店,賺點收入。志工婉言勸解,希望他生活過得簡單就好,與其捕魚讓小生命受威脅,不如放過牠們,將全部精神放在環保站,努力延長物命,這也是祝福自己。

「不要小看你這小小『放生』的力量,對自己是很大的祝福,因為你在挽救生命。」志工陳立蕙說,李德祥點點頭,覺得有理。

「面對面談話時,我們肩負責任把正確的防疫訊息傳達給照顧戶,教導及提高醒覺,讓人人有能力自我保護。」面對目前市場上口罩缺貨,志工戴金龍認為,應宣導正確訊息,避免人云亦云,過度渲染,讓特定資源,能用在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

圖左 :志工黃秀萍將防疫資料影印出來,為大家詳細講解,同時示範如何正確戴上口罩。[攝影者:戴金龍]
圖右 :慈善日,社工同仁提早準備好防疫資料交給訪視志工,向照顧戶宣導如何防疫。[攝影者:蔡程發]
圖左 :志工鼓勵照顧戶李德祥(化名)護生,尊重生命,也造福自己。[攝影者:羅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