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香港 浸會大學交流 知識化為行動

浸會大學交流 知識化為行動

E-mail 列印
「活動讓我們瞭解與學習物資回收的流程、分類等知識,再將知識化為行動,在校內社區推動環保。」在瞭解環保的重要及回收後,領隊黃海燕深有體悟。

由浸會大學之可持續發展校園專責小組所帶領的一行十六人,於 5 月25日來訪慈濟香港分會,就環保議題作探討與交流。

◎校園實踐 可持續發展策略

浸會大學致力減少碳排放並於校園內實踐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為此,可持續發展校園專責小組邀請校內各學術、行政部門職員和學生,集思廣益,訂立可持續發展策略、推廣低碳校園文化。

慈濟環保志工廖建威以慈濟美孚環保站作為例子,講解資源回收的情況、如何分類等問題。美孚站做回收及環保宣導已多年,因此區內居民大多數懂得將垃圾與資源回收物分開,且將回收物清潔後才送至環保站。

廖建威接著說明慈濟大愛感恩科技如何「將垃圾變黃金」,將大家棄掉之膠樽,透過先進科技,製成賑災用的毛毯及服裝。

參訪領隊黃海燕表示,獲知回收物資之歸宿,由慈濟將膠樽藉大愛感恩科技,製成賑災毛毯、日常衣物,令致力環保的人更有心去做;而乾淨回收資源(垃圾不進站), 最後獲益的是大眾、整個社會。

◎資源回收 實踐清淨在源頭

其後訪客做資源回收體驗,他們戴起手套,將回收資源分類。有人發現數個乾淨的塑膠飯盒,廖建威解釋是居民用過清潔後交來的,印證了慈濟宣導垃圾不進站的成效。這引來大家的讚歎。

與丈夫及兒子一起參加活動之浸大教職員陳映清表示,現在才知道環保物資的分類,並對慈濟美孚環保站宣導工作的成效非常欣賞。日後亦會將所有回收膠樽清洗乾淨才放入回收箱。「會帶未能同來的女兒去慈濟在將軍澳的環保站做體驗,落實家中人人做環保。」她承諾道。

就慈濟「愛地球,很簡單」的環保概念,志工許鳳儀講解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實踐,節省用水,每次打開「一筷子」的水流量;蔬食或茹素,因飼養牲畜需消耗大量的水資源和土地;攜帶隨身五寶,減少使用膠樽、木筷子、塑膠飯盒。

唸大二的謝灼恒同學說,可將環保分類知識與家人分享,及與他們一起做環保;在校園使用政府的三色回收箱,將回收物品分類;鼓勵同學加入環保行列,如提醒同學自備飲水樽,不用即棄紙或膠水杯,實踐清淨在源頭。

訪客們親自體驗做資源回收,深有所獲,人人感覺不虛此行。

圖左 :由浸會大學之可持續發展校園專責小組所帶領的一行十六人,來訪慈濟香港分會,就環保議題作探討與交流。[攝影者:胡美珍]
圖右 :訪客們體驗做資源回收,各個認真各有收穫。[攝影者:胡美珍]

圖左 :大人帶小孩一起來體驗資源分類,繼而用在生活上。[攝影者:胡美珍]
圖右 :就慈濟「愛地球,很簡單」的環保概念,志工講解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實踐。[攝影者:胡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