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環保善漣漪 在「灣裡」串流

環保善漣漪 在「灣裡」串流

E-mail 列印
有一群慈濟志工心心念念只想著做環保,忘了年歲也暫忘休閒,因為有志一同,共同相約在每月的第二、第四個週日的「資源回收日」,一起來守護蘊涵生命之源的地球。

臺南南區灣裡靠近海邊,社區裡有著濃厚而質樸的人 情味;2月23日早上八點一到,馬鎮宮前廣場上環保志工和居民就自動紛紛聚集。大家動作熟稔地將各種資源加以分類,沒有人會分不清楚瓶、罐、鋁、紙等類,沒有人丟錯籃子,因為疼惜大地之母(地球)的這一群人,風雨無阻地做環保已經數十年了。

◎心中無年月 只記得做環保日

「因為孩子就讀省躬國小一年級時,環保志工蔡家蓁、蔡金木、蔡素雲等人向學校宣導資源再回收的重要性,學校相當認同,於是在校園推行每星期一次資源回收日,家長就跟著做……」環保志工田智月談起這一段與慈濟的因緣。

原本只在學校做分類,後來擴及社區做定點回收,然後再將回收物載到馬鎮宮前廣場繼續加以分類。

面對當前一堆如小山丘的回收物,田智月曾遇過民眾將家中垃圾拿來,比如:尿布、沒有吃完的便當盒裡有蠕動的小蟲……但她仍願意持續做這麼多年,「就是初發心而已,接受它就習慣了,很自在。」

經過時間的點滴累積,做環保之後的改變,田智月感受極深,她自我調侃:「以前有空時,喝咖啡聊是非。但自從做了環保,印證靜思語所言:『閒人無樂趣,忙人無事非。』」

◎心疼好媳婦 婆婆全力做後盾

記得剛開始在社區做回收時,居民還不知道環保的重要性,能再利用的物資並不多,田智月還可以騎著車或推著車四處收回。但後來因身體不適開刀,婆婆心生不捨,見她瘦弱的身體還要如此勞動,便主動幫忙。

婆婆自行騎著一臺小型腳踏車,後座載滿紙板及一大綠網袋的寶特瓶,有志工問阿嬤:「你的腳踏車那麼小臺,怎麼載那麼多回收的東西?」阿嬤一邊缷下綑綁的寶特瓶,一邊以簡潔明亮的聲音說:「這哪有大袋?擱有比這卡大袋(臺語)。」聽得所有的志工們頻頻附和著:「是啊!今天算最少的。」

瘦弱的身形讓人難以想像,阿嬤一個人是如何將高出自己身高一倍的瓶瓶罐罐,綁在一臺迷你的腳踏車上!「做十幾年了,慣習啊(臺語)。」阿嬤直率地回答。

其實,阿嬤做事的認真程度還不止這些,她常把回收的飲料瓶拆去塑膠薄膜,再加以清洗乾淨才放進籃子裡。多年的回收分類後,她分享她的人生金言:「吃乎甜甜,人緣結甲滿厝邊;吃乎鹹鹹,就會像菩薩那樣莊嚴!」、「要做乎死,卡贏坐輪椅」(臺語)。

疼惜地球的單純一念心及一分不捨的責任,在阿嬤身上展露無遺。

◎玩樂擺一邊 利益眾生為優先

同樣地,跟田智月把做環保擺第一位的,還有她的妹妹——田智玲。

田智玲接觸環保也是因孩子就讀幼稚園時,蔡家蓁剛好是當時的園長,勠力推廣環保。身為家長的她相當認同,就此一路做來從不停歇;她的先生蘇通岸也是受環保志工的一股熱勁所感動。

當年,志工開著廣播車在灣裡社區的巷弄裡穿梭,告知鄉親回收的時間、地點,蘇通岸主動向太太詢問:「有需要幫忙開廣播車嗎?」「不用,現在不開廣播車。」太太回應,但從那時候開始,蘇通岸開起環保車至今也已數十年了。

回收地點雖是在馬鎮宮前的一大片廣場,但當地居民會停放汽車、摩托車,使得能用的地方顯得窄小。面對狹隘的空間,田智玲一直以智慧面對,「我們有多大空間就做多少事,不需要去麻煩人家把車挪開,也不要把人家的車體碰撞刮傷……」

長久以來,當朋友邀約兩夫妻一起出遊,巧遇到資源回收日時,夫妻倆的共同回答都是:「不行,要做回收。」夫婦同心呵護地球,走在珍惜資源之路上,永不退轉。

◎因為有認同 付諸心力不間斷

在廣場上分類好的各項回收物,必須載回鯤鯓環保站,現場除了一臺慈濟環保車外,還有一臺是由會眾周必連提供自家工廠的貨車,一同幫忙載運。

「能回收的東西就是要再利用,大愛臺是媒體界裡的一股清流,淨化人心不可或缺的力量,當然要支持。」充滿自信的他,道出自己願意以實際行動來略盡一分心力。

周必連的事業擴及海外,當視察業務無法來現場幫忙時,他仍會把貨車鑰匙託付給志工;就像他太太雖然沒有親自參與,然而一個月兩次的資源回收日,她都會貼心準備茶水、自製點心,多年來以食糧和大家廣結善緣。

人多好做事,平常預計需兩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分類,這天(2/23)在早上九點十分就已全部處理完畢,環保車也已抵達。這時有人把一袋袋回收物扛上車;有人收拾空籃子、收小椅子;有人打掃環境;有人在用完點心後,負責清洗環保碗等。

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事的美好,在這裡被看見,無所求的付出也在這裡串流、漫延著。

圖左 :田智月剛開始只在兒子學校做分類,後來擴及社區定點回收,一段時間她會騎著車或推著車四處回收,再載到馬鎮宮前廣場再加以分類。[攝影者:黃富美]
圖右 :婆婆主動幫忙騎著一臺小型腳踏車,載滿紙板及一大綠網袋的寶特瓶。[攝影者:黃富美]

圖左 :回收地點在馬鎮宮前一大片空地廣場,當地居民會停放汽車、摩托車,能使用的地方顯得窄小,而田智玲智慧地說,「我們有多大空間就做多少事。」[攝影者:黃富美]
圖右 :阿嬤(右)做事態度認真,回收的飲料瓶,有的要拆去塑膠薄膜,有的要再加以清洗乾淨才放進籃子裡。[攝影者:黃富美]

圖左 :蘇通岸被慈濟做環保的熱勁感動,開起環保車至今也已數十年了。[攝影者:黃富美]
圖右 :周必連的事業擴及海外,視察業務時無法到環保現場,他會把貨車鑰匙託其他志工。[攝影者:黃富美]

圖左 :田智月、田智玲姊、妹兩人自從做了環保,印證靜思語:「閒人無樂趣,忙人無事非。」[攝影者:黃富美]
圖右 :來回收時,田智玲推著一車待分類的資源回收物,工作結束,她推回去的東西卻比來時更多,她用行動呵護地球、珍惜資源。[攝影者:黃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