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家人變法親 慈濟家風印心田

家人變法親 慈濟家風印心田

E-mail 列印
「孩子多,每日為生活忙碌,若遇到孩子吵鬧,我媽媽很容易生氣,我爸爸更是不惶多讓,從小姊妹們和弟弟是被媽媽打大的。我們七個孩子或許是承襲父母的脾氣,人人都很有主見與個性。」慈濟志工周麗珠(慈澐)回想往事 ,不禁莞爾。

現今家裡氣氛和諧,母親李美蓉(慈蓉)開朗許多,姊妹脾氣也收斂多了,間接影響到父親和弟弟,這都要歸功於六姊妹和媽媽不只是親人,還皈依同一位師父——證嚴上人,將師父的教導、慈濟的家風融入生活中。

◎將感動化為行動

現年七十歲的李美蓉(慈蓉),育有七名孩子,當初二女兒周麗珠剛踏入社會工作,便開始尋找內心嚮往可以付出的公益團體,因而認識慈濟。回家後與家人分享投入的點滴,邀約母親和姊妹們參與,姊妹們投入各有感受,陸續成為慈濟志工,唯獨母親頻頻拒絕。

「要照顧家庭,當保母和幫人車衣賺取一些外快,哪有時間參加什麼,成天在家都忙不完了。」由於長期生活重心都在家庭和孩子,要踏出第一步,李美蓉有諸多的考量。

另外,在傳統觀念的家庭中成長,凡事逆來順受,一連生了六個女兒,面對周遭許多親人的輿論和壓力,她都默默地承受,私下則躲著哭,埋怨自己的命。四十歲時,終於盼到男兒,但家庭重擔全落在先生一個人身上,自己整天在照顧家庭和孩子中打轉,沉重的壓力和忙碌的生活,夫妻時而產生口角,對於孩子的管教也甚為嚴厲。

五女兒周麗梅(懿眩)坦言,當年父母親承受很大的壓力,如沒有媽媽的堅持,她們姊妹可能已被送到孤兒院。當他們逐漸長大,方能理解母親內心的壓力,雖然嘴邊從不抱怨,但了解其內心累積許多的憂愁,待在家只會徒生煩惱,姊妹們堅持引導媽媽走出家門,重拾自己的人生。

◎投入慈濟報恩情

2002年,就讀大學的周麗梅發生嚴重車禍,體內大出血,兩天內動了三次腹部手術,危及生命,醫生也請家人做好心理準備。志工日夜輪班持續在醫院陪伴和關懷,期間一群中南馬的慈青學長們,大家相約在同一個時刻在不同的地點,一起為周麗梅祈禱。

奇蹟似地,女兒度過危險期,感動萬分的李美蓉下定決心回報慈濟的情,「志工真誠地付出,真的很感動!」女兒周麗梅也勸她:「人生無常,孩子都長大了,正是您踏出家庭,一起為社會付出的時候了。」

女兒休養期間,李美蓉為了幫女兒調養身子,烹煮一些魚肉,以及購買含有動物成分的中藥進補,周麗梅向媽媽坦承說:「我不想要這麼多動物犧牲來換我一條生命,我承受不起。」當時李美蓉雖然愛女心切,但尊重她的決定,也因為認同慈濟,開始以行動支持,自我摸索研究素食料理,也開始積極投入慈濟活動付出。

◎付出的充實人生

往後只要能力所及,李美蓉從不挑選工作,總是默默地付出。負責協調靜思堂打掃的志工黃玉鳳(慈旭)表示,2003年邀約李美蓉加入,她馬上允諾,十六年來不計較也不比較,主動投入各種工作。有時打掃完,在等待家人來載她回家時,只要她看見其他志工忙著切菜或是在做包點等,她都會主動協助,不理會身體的勞累;只要有機會付出,她都把握時間做。

「只要有需要,我可以做就做;看見大家做得開心,自己也很歡喜。」無形中李美蓉接觸的人越來越多,志工間關懷的情誼,也逐漸融化她的心,心情越來越開朗。女兒周麗珠分享:「我看見媽媽放下內心的執著,對於接觸新的人事物,她還滿自得其樂;原本擔心她有憂鬱傾向,現在總是笑瞇瞇地,心境完全不同了!」

不久後,馬六甲分會執行長簡淑霞(慈露)邀約李美蓉,協助烹煮慈濟園區同仁的午餐,以及大愛幼兒園小朋友的餐點,約一百五十至兩百人的伙食,她一口答應;之後,當幼兒園需要愛心媽媽協助老師處理事務,她也歡喜投入。

因而開啟一週三天,前往馬六甲慈濟園區付出,每個崗位都堅持到今日。在慈濟馬六甲分會任職的周麗珠笑言:「什麼公司,女兒可以一星期有三、四天帶著年長的母親一起上班呢?」她也表示,母親的個性,只要認同之事便會克服困難,全力以赴。

「以前媽媽為家人、金錢而煩惱、忙碌,現在媽媽雖然忙碌,但卻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很快樂。」小女兒周莉莉(慮劭)說道。

◎用心聽入師父話

平常日之外,週末李美蓉也投入環保、慈善訪視、精進課程等大小活動。她表示,皈依上人就要做好弟子的本分事,要尊重上人,做上人要做的事,如此便能堅持行走在慈濟道上。

十六年來,李美蓉外在的體態逐漸年老,體力不如前,身體也有些病痛,但付出的心不曾改變。一早依然看見她在廚房忙碌的身影,提著水桶、拿著拖把、彎腰清掃的模樣,或是在幼兒園協助老師和孩子的場景。

曾經有段時間血壓過高,孩子們勸她多休息,減少一天到靜思堂付出,她隨即回應:「我覺得身體沒有異樣,能做就要做!」堅持付出。她永遠記得2005年剛加入慈濟不久,第一次有機會隨著志工團隊回臺灣尋根,親見上人,上人關心地叮嚀:「要走快一點!」她知道自己需要把握人生,加把勁地做。

因此珍惜每個付出的機會,當她開始茹素也積極向他人勸素,並努力募集大眾的愛心,期盼匯聚助人的力量。她不會開車,總是步行前往各處收取善款,即便孝順的孩子們在十年前合資購買新房,為減輕住在組屋四樓的父母親,上下樓梯進出之不便。但是李美蓉至今仍不願搬離,「我的會員都住在這區,搬離後收善款不方便,近年來新會員招募不易,固有的會員更要用心照顧。」

現在她的腳力不如前,女兒們貼心叮嚀,等週末放假再載她去收善款,但往往為了配合會員們的時間,再遠她都步行前往,堅持呵護大眾的愛心。

◎放下則心開意解

此外,李美蓉在慈濟大家庭裡,看見大家待人處事的言行舉止與態度,以及上人的教悔,才逐漸學會感恩、知足、善解和包容。

她表示,以前不懂包容和善解,凡事惦記在心,久而久之情緒受到影響而不自知;現在聽到別人的意見,會當作是提醒自己,接納意見就不會覺得是指責,反而是感恩他人願意教導和提醒,讓自己有成長的機會。

「一個人無法做完全部事,凡事要靠團隊的力量,就如同我烹煮,需要許多人來協助洗菜、切菜等,才能完成一道道菜餚,所以我很感恩每一位投入付出者,心態不同,視野就不一樣了!」李美蓉凡事抱持感恩、知足、善解和包容,事事更圓滿,讓她在修行之路,更能堅持向前進。

與她在廚房共事多年的志工林友蓮(慈俛),一提起李美蓉便豎起拇指表示,她是我最讚歎的人。人很隨和,最常聽到她說「沒關係!」、「都可以!」、「無所謂!」什麼事在她眼裡都沒關係,能做就做,不計較又配合;廚房事繁忙,很多事趕在時間內完成,難免有時語氣不好,她也總是笑笑地接受,從未看過她發脾氣。

另外,林友蓮也見證她謹守上人做事原則,慈濟與私人的事物分得清楚,不越矩。曾經剩下一點飯菜請她打包回家,她回應錢來自十方大德,不可以私自佔為己有。有時做一點糕點給她,她都會捐錢投「竹筒撲滿」表心意。林友蓮稱讚:「麗珠是媽媽的善知識,每次都聽她說『麗珠會講我,不可以這樣做』,引導媽媽守戒律。」

居住在李美蓉家附近的獨居志工陳寶生(慈吉),每個月與她們母女一起做環保;平時參與活動時,也是她們來接送,也經常來探訪她,對她的關懷如同家人般。「她們母女感情很好,時常相互鼓勵和提醒做慈濟,九樓環保點全靠他們家人的投入,才可以走到現在。他們時常與我分享上人的法,勉勵和開導我,一家都是慈濟人真好!」陳寶生羨慕地說道。

◎締結生世法親緣

因孩子的因緣認識慈濟,因慈濟,讓李美蓉看見每一位孩子的慈悲心,事事懂得為別人著想,體諒他人,將上人的話落實在生活中。

「孩子們和女婿一聽到有災難或是要捐款助人,每個人都熱心響應,寧願將錢拿來做慈善,也不會拿錢去享受。平時生活簡樸,衣服從環保回收再利用,且家裡一直沒安裝冷氣,天氣再熱也頂多開兩把風扇,響應上人的環保減碳生活。」李美蓉感恩分享。

她坦言,先生初期並不認同慈濟,但從孩子的分享中慢慢了解,以及看見我們天天做得歡喜,孩子、女婿對他的孝心等,事事都能感受到這個家越變越好,便逐漸認同。

「同一位師父,同一個方向和觀念,進而培養出不同的家風;家人間的話題,多圍繞在關心社會、人性之議題,相互了解彼此在做什麼,避免產生誤解和摩擦。」女兒周莉莉開心說道。

三女兒周麗霞(慈江)附和地表示,血緣和法緣讓家人的心更貼近。她不諱言,家中兄弟姊妹太多,從小記憶從未有全家出遊的畫面。「從小就很期待有部車,現在有了車卻非娛樂用途,而是載著家人一起出門,投入各項慈濟活動,變成另類的家庭出遊相聚時光。」

「為人子女報答不完父母恩,物質的享樂只限於今生,怎麼也無法帶著走,唯有讓父母親從付出中造福修慧,這種福慧才是生生世世屬於自己的,才是報答父母恩最好的方法。」周麗珠分享。

六位孩子和三位女婿同師同志同道,從血親、姻親變成法親,結下生生世世的法親緣。李美蓉感恩地表示,自己無所求,只要能健康做慈濟,每天能聽上人開示,聽師父的教誨,就心滿意足了。

圖左 :李美蓉(左)在幼兒園當愛心媽媽,協助老師們看顧孩子。[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志工李美蓉投入慈濟後,也從家庭、孩子的小愛生活圈中走出來,找到下半生付出大愛的生活重心。[攝影者:錢福權]

圖左 :李美蓉一家三代同堂合影。【照片:周麗珠提供】[攝影者:周麗珠]
圖右 :每星期三至四天,周麗珠載送媽媽李美蓉一起來慈濟園區;一個上班,一個投入志工服務。[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李美蓉從不挑選工作崗位,總是默默地付出。每年她都會投入在素粽義賣活動,協助包粽子,與眾人結好緣。[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投入慈濟後,李美蓉接觸人越多,加上志工們的關懷,讓她的心境也越來越開朗。[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多年來每星期一天,李美蓉為慈濟馬六甲分會的同仁和大愛幼兒園的師生們,準備餐點。[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不會開車的李美蓉,總是步行前往各處收取善款,再回家逐一整理。她始終不言累,只為募集更多會眾的愛心。[攝影者:周麗珠]
圖左 :在廚房與李美蓉共事多年的志工林友蓮(右),見證她將上人的教導,融入待人處事中的用心。[攝影者:顏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