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堅心做慈濟 行善愛地球

堅心做慈濟 行善愛地球

E-mail 列印
年紀已經八十歲、頭髮灰白的黃罔樓不識字,但很愛上人,常跟人說:「能夠走入慈濟這條路,真正要感恩上人;做慈濟、做環保、也學做人,跟大家學佛、行善長智慧。」

她聽上人的話:「做環保是在保護地球,替後代子 孫顧好環境。」所以不管能活到幾歲,她都要認真做環保,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會出生變成別人家的子孫,而現在所做、所付出的這些善報,到頭來還是回饋給自己。

◎罔樓名不俗 人生境遇身堅韌

黃罔樓最愛做環保,幾乎每天都會到仁德環保教育站做塑膠袋分類,因不識字,報到時只能請別人代筆簽名,但她總不忘幽默地抱怨一下:「你們都不知道我小時候有多歹命,小小年紀就要幫忙牽牛、飼牛、挑水、種田,雖然我是家裡的么女,也不能去讀書。」

出生在日治時代的黃罔樓,因家裡孩子太多,父親本來要將排行老六的她送給別人領養,母親因捨不得而將她「留」下來;剛好「留」和「樓」同音,報戶口時,戶政人員筆誤而取名叫「罔樓」。後來親戚向母親反映說:「水水的查某囡,叫那粗俗的名字不好聽啦!」(臺語)雖然有人建議改名,但母親認為已經叫習慣了,無需再改名,就這樣「罔樓」的名字跟著她一輩子。

黃罔樓小時候家住歸仁,家裡有三甲的土地,務農的父母每天總是忙於農事,要種菜、種西瓜、種雜糧,七個兄弟姊妹常常下田幫忙,所以學歷都不高,唯獨小弟念到專校畢業;黃罔樓和三個姊姊都沒機會讀書,自小就跟著哥哥、姊姊們挑水澆菜,還要牽牛、割草,分擔做家事。

回顧戰亂時代,民生用品管制很嚴,即便有不少田地,也種植很多的農作物,家裡卻不能存放很多的糧食,否則被搜到了就會被充公;警報聲一響,聽說飛機要來轟炸了,所有的小孩都被大人拉著躲入防空壕避難。

那時,常看到留著翹鬍子的日本官員,一付兇巴巴的樣子,規定百姓們要把房子清得很乾淨,屋子裡面的東西得全部搬到外面,讓「大人」檢查通過了,才能再把東西搬進屋內去。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黃罔樓,被訓練出手腳勤快、不怕吃苦的個性,雖然歲月無情地刻畫在她臉上,卻多了一分堅韌的特質。

◎廟宇勤參拜 遇慈濟開啟心門

黃罔樓二十一歲結婚,先生在學校的研究室工作,育有兩對兒女。兒女漸漸長大後,她就到「環台」公司上班。每當下班或休假時,她常跟同事去寺廟參加拜佛共修。但是信仰不同的先生,不喜歡她去學佛,常吩咐她下班就要回來,不要跟人家去亂拜。也因此,兩人經常吵架。

黃罔樓會喜歡去親近佛寺,是因她小時候常摸黑牽著牛回家,膽小的她,總覺得有人跟在她後面,嚇得夜裡常做惡夢。父親就教她:「心裡若有感到恐懼時,妳就念『阿彌陀佛』或念『觀世音菩薩』。」所以,她從小就跟著父親念佛,就此安撫了她年幼時受驚恐的心靈。

夫妻倆為了拜拜這件事,總是不停地爭吵,幾十年過去了,後來因女兒同學的介紹,黃罔樓認識了慈濟,也當了慈濟會員,開始參加慈濟、做環保。

當年的仁德環保教育站,位於中正路北保社區一帶,每逢星期五晚上,志工都會去做分類。有次,社區志工在仁德國小舉辦一場環保宣導晚會,謝林碧珠邀約黃罔樓一同參加,她聽了志工的分享心生感動,從那時候開始,黃罔樓參與仁德國小的晨間環保回收。但是,先生依然還是很不喜歡她去學佛,又見她做了志工之後,時常「趴趴走」,夫妻常常鬥嘴、鬧情緒。

有一次,黃罔樓到剛興建完工的臺南靜思堂參加志工聯誼活動,端坐在蒲團上的她仔細聽志工分享,但不知不覺兩道淚水一直流個不停……當時她想著,「我的心為什麼會那麼激動?應該是這個道場很莊嚴,又充滿正氣,跟我有緣吧。」而當天志工分享內容:「學佛就是要信願行,要去做才會有感受。」讓她認同與感動。

黃罔樓認定這個道場就是她今後要繼續走的路,儘管先生常會叨擾,只要是做好事、行善,她仍會堅持做下去,她的心絕不會被動搖。

◎信心受考驗 幸有法水滌心田

黃罔樓進入慈濟不只做環保,也常到臺南靜思堂拜經共修,聽取上人開示「付出無所求」,感覺此話很有道理,因此她一直積極做志工。但是前行的路上並沒有想像中的平順,有一次她跟社區志工回花蓮靜思精舍參訪時,遇到小小困境,也考驗著她的初發心。

在回花蓮的路上,聽志工領隊在車上向大家布達:「隔天起床大家動作要快,全體準時出發要參加志工早會……」可是一夜好眠的黃罔樓和同寢室的志工兩人,隔天一早開啟房門時,發現一片靜悄悄,全部的人都出去了,只留下她們兩個人。

她著急了!不熟悉環境又找不到熟悉的人群,這下怎麼辦?本來興高采烈、滿心期待的心情,卻被「放鴿子」的怨氣所取代,頓時在她心頭湧出雜念:「為什麼出發前都沒有互相提醒?為什麼都沒有人來叩一下門?為什麼……」事後經過一番折騰,雖然有追趕歸隊,但是在她心中翻滾許久的失落感,竟變成了滿腔的挫折。

這趟旅程結束後,黃罔樓開始慢慢反省,或許當時因太興奮而失神,沒注意才會脫了隊,才會讓自己心生芥蒂。雖然她知道這是境遇小考試,但心中的執著並沒有讓她真正領悟到——沒有任何事情永遠都是「理所當然」的。

之後,黃罔樓再度到高雄參加讀書會連線,一群志工和「萬歲合唱團」團員分乘兩部車,這次的上車地點及座位安排,又因志工領隊心急而講錯話,讓她的心再一次受到傷害。

由於前一次參訪靜思精舍之旅,受傷裂痕還沒有完全修復,這回又掀起讓她不舒服的感覺,原本的「歡喜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灰心喪志」,她不再那麼積極參加拜經共修,連最愛做的環保也常缺席。

直到有一天,那位心直口快的志工在環保站與黃罔樓相遇,對黃罔樓加倍溫暖地打招呼,讓她感受到些許的安慰,再度燃起她做環保的熱忱;同時,她靜下心來思考,警惕自己與團隊進出時,應專心聆聽領隊的叮嚀,不要因分心而耽誤了美好因緣。

黃罔樓認真檢討起來,自覺是自己太過敏感了,不能全怪罪別人,而且,慈濟是一條很美的修行道路,上人的德行更是大家學習的榜樣。而上人所開示的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是一帖順心良方,應該常拿來服用才對。

儘管她和另一半信仰不同,吵吵鬧鬧過一輩子,但她聽從上人的開示,體悟到「有緣才能做夫妻,要和樂惜緣」,即使自己沒有讀書,但也懂得互讓的道理。

十年前,結褵將近五十年的先生因罹患癌症離世,夫妻緣盡了,讓她消沉了好一段時間。幸好,她喜歡上人,且常思維,共修時會以上人的法水來療傷,再加上有師兄姊的關懷和探望,這股溫情的力量活絡了她的心,很快復出回到最喜歡的仁德環保教育站,也漸漸找回她往日熟悉的開朗笑聲。

圖左 :阿樓師姊(左一)做環保不覺辛苦,「上下班」隨身帶工具。認真做環保分類塑膠袋,手腳像她說話一樣伶俐。[攝影者:郭美秀]
圖右 :已經80歲、頭髮灰白的黃罔樓很愛上人,常跟人說:「能夠走入慈濟這條路,真正要感恩上人。能做慈濟做環保也學做人,也跟大家學佛、行善長智慧。」[攝影者:郭美秀]

圖左 :歡喜參加上人歲末祝福,環保志工黃罔樓(右一)和大家一起手語入經藏。[攝影者:郭美秀]
圖右 :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日臺南靜思堂有舉辦拜經共修。骨頭靈活的阿樓師姊(後排右一前側位穿灰衣者),無論彎腰禮佛或跪拜動作,不輸年輕輩志工。[攝影者:郭美秀]
圖左 :阿樓師姊(左二)小時候個性膽小,父親就教她:「心若有恐懼感覺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或念觀世音菩薩。」所以,從幼年時喜歡親近佛寺念佛。參加慈濟後,精進的常參加拜經共修。[攝影者:郭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