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慈青共修 正知正念看待疫情

慈青共修 正知正念看待疫情

E-mail 列印
「因為這次的疫情,我們看到社會人心惶惶的現象,精進組走入校園分享《三十七助道品》,希望慈青(註1)可以以正知、正見看待疫情。」慈青精進組組長陳進財期待,年輕人可以以戒慎虔誠的態度面對疫情。

2020 年2月16日、20日 及 21日,慈青精進組分別與學院慈青(JIPOS)(註2)、南洋理工大學(南大)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國大)年輕學子展開校園小組共修活動,藉由分享《三十七助道品》之「四念處」,引導年輕學子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同時反觀自我,安定己心。

◎面對疫情 反觀自我

「2003年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2012年的MERS(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014年的伊波拉(Ebolavirus),到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大家知道這些病毒從何而來的嗎?」陳進財舉出21世紀開始以來發生過的大型疫情提問道。「吃出來的,病從口入。」幾位慈青不約而同回答。

「吃野生動物引起的感染,成了眾生共業。」陳進財引用證嚴上人開示,分享說:「為了人類自身的發展,我們其實做了很多傷害周遭的事,焚燒了多少森林,我們甚至沒有想到什麼是永續,什麼事會影響周遭的人和物。」

他接著請問慈青徐道康,「你覺得你的身體是乾淨的嗎?」徐道康回應,每個人的身體其實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陳進財表示贊同,「我們可以保持身體外在的乾淨,但九孔會流出穢物,掉在地上的頭髮也當成垃圾丟棄,我們的身體只是一副皮囊。」他鼓勵慈青把握機會,善用身軀發揮良能,雖然身是不淨的,但若是能善加利用,也可成為「載道器」。

另外,來自南大慈青學姐曾翠奕則提及病菌很可怕,但如果人類尊重野生動物的生活方式,不去侵犯、接觸,甚至影響它們的生活,其實可以避免很多問題。

◎正念省思 行為不偏

提起這次疫情引發的社會現象,南大大一生蔡文琦分享:「看到有愛心人士分發物資,像口罩和生活用品,也會傳播正能量給每個人。同時,也看到人們因為疫情而大量購買生活用品,如廁紙和泡麵。」她很高興看到有這麼多的愛心人士盡自己的一分力,同時也看到很多人慌慌張張地囤積生活用品,以致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曾翠奕表示如果一位媽媽,家中有老有小,遇到非常時期,多買一份生活用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只是為了買而買卻很盲目,要懂得反觀自我,思考物資的需要量。然而,反觀自我的「觀」是什麼?曾翠奕解說「觀」就是觀察,時時觀察自己的內心,同時也要關注和瞭解外界發生的事。

隨著政府把DORSCON(疾病暴發應對系統)警戒級別從黃色調高至橙色當日,南大慈青潘苡吟在不知情下前往商場購買必需品,結果遇上商場搶購潮,從中感受到民眾對於疫情的恐慌和不安。針對此情景,她才瞭解到,「其實『觀』是要對我們的行為省思,對事件作出適合的判斷和舉動。」

慈青學長余承翰在國大校園分享人的身體就像一個載道器,自己決定如何運用,「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塊金磚,鎖進保險櫃裡,每天看著它;我們也可以把它當作一塊水泥磚,它將會是建築生活的一份子。」

余承翰表示:「在生活中,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是互相有關聯的,昨天所做的事情就可能是今天的果。」其中一位國大生張凱琳表示,心裡要有正念,人是會互相影響的,所以要從自己開始,把環境變得更好;「只要有正確的思想,即使慌亂,我們也不會被影響。」

正如靜思語「起心動念保持正念,不受外境迷惑;藉境反觀自性,去除無明煩惱,清淨智慧自然顯現。」幾場慈青共修會,提醒慈青在非常時期要時時反觀自我,將正念思維融入在日常生活中。

註1:新加坡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簡稱慈青)
註2:學院慈青(JIPOS)於2010年4月4日正式成立,由初級學院(JC)、工藝教育學院(ITE)、理工學院(Polytechnic)、新加坡管理學院(SIM)和其他學院(Others)組成。

(撰文:王海洋、張玉佳、羅康倫)

圖左 :2020年2月16日、20日 及 21日,慈青精進組分別與學院慈青(JIPOS)、南洋理工大學(南大)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國大)年輕學子展開校園小組共修活動。 (攝影者:張玉佳)[攝影者:楊淑元]
圖右 :南大慈青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進行共修,學習《三十七助道品》之四念處。 (攝影者:張玉佳)[攝影者:楊淑元]
圖左 :慈青學長余承翰在國大校園(右一)分享人的身體就像一個載道器,自己決定如何運用。 (攝影者:張玉佳)[攝影者:楊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