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華府分會 趕在「居家避疫」前 發放食物

趕在「居家避疫」前 發放食物

E-mail 列印
在美國政治權力中心的大華府地區,因看到近期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的病例越來越多,慈濟美國華府分會志工趕在當局頒布「居家避疫」法規前,在3月19日再次進行疫情時期,最後一次的食物發放,讓弱勢家 庭能儘快拿到避疫期間所需的食糧。

◎政治中心教富濟貧

大華府地區是高知識份子的匯集地,同時也存在極度貧富不均的問題。因此,華府慈濟志工從1994年起,致力於教富濟貧、關懷弱勢的服務工作。例如,慈濟志工與基督教青年會(YMCA)慈善部門合作,擇定馬里蘭銀泉市的「瓊安雷克小學」(JoAnn Leleck Elementary at Broad Acres)的困難戶為對象,進行食物發放,這個項目從2006年啟動,一直持續至今。

「瓊安雷克小學所在社區是馬里蘭第二貧困區域,居民多數是西班牙語裔。慈濟雖然發放二十七戶家庭,但每次要準備一千三百磅的食物,因為是以四口之家為基數發放,所以人口較多的家庭需要領兩份食糧,每次發放慈濟要準備五十份的物資才足夠。」華府分會執行長陳英發提到,目前發放最困難的不只是防疫措施,食物的準備也非常困難。

特別是疫情在美國擴散後,民眾搶購和囤積物資現象非常嚴重,時常超市、零售商店的貨架都是空的,商店開始執行限購政策,每個顧客只能買同種物資一份或兩份,根本不可能在同一家店買足所有要發放的物資。沒有食物要如何舉辦食物發放?這讓志工們傷透了腦筋。

◎螞蟻搬運累積食糧

志工想到長期照顧的二十七個家庭,可能在防疫期間沒有食物下鍋,因此堅持一定要舉辦發放,每天都去三至五家超市,用螞蟻搬運的精神,一點一滴的採買到足夠發放的食糧。

買不到西裔家庭主食的大米、黑豆和玉米粉等食材,就買更多的義大利麵、義大利麵醬罐頭等,來替代補足主食的份量,志工們花了兩週的時間去累積五十份物資。這些都是在發放活動中,看不到但包裹在每一份物資裡的愛與關懷。

志工陳英發考慮到這些家庭物資缺乏,因此和熊貓快餐店(Panda Express)的店經理溝通,詢問他們是否能贊助七十五份素便當,讓當天來領取物資的家庭,不用匆忙趕回家做飯,同時也希望民眾品嚐美味的素食後,願意轉變為蔬食者,達到慈濟推廣素食的目的。

考慮到志工和民眾的健康以及防疫工作,發放當天,特別將過去在小辦公室進行的發放任務,改在小學停車場露天進行。

◎關懷心意一直都在

為了做好防疫工作,志工極為謹慎,做好每個環節。

一早志工把裝載食糧的兩輛車停好後,依據每個家庭需求分裝食物,等到發放家庭抵達停車場後,志工把這個家庭要領取的物資放在桌上,等志工退開一段距離後,民眾再前去搬運要領取的食物。全程完全做到「零接觸」的防疫原則。

許多人趕著在政府頒布「居家避疫」規定前來領取發放。由於很多家庭已經前來領取發放物資多年,早已和志工成為老朋友。因此,儘管這次大家無法擁抱寒暄,但透過微笑和溫暖的問候,彼此有了心靈能量,互相打氣要平安熬過疫情。

遇到特別需要幫助的家庭,志工想辦法協助他們度過難關。例如,目前志工正在濟助一名罹患腦瘤的九歲學童的家庭,考慮到短時間內或許無法再進行發放,陳英發決定一次就把3月和4月的現值卡交給學童的母親。

慈濟華府分會多年來以不間斷的早餐發放、食物發放、大愛喘息營等項目,深入美國政治中心所在的社區,為住在此地的貧困家庭,帶來一分愛和溫暖。雖然,慈濟志工在新冠肺炎疫情時期將不得不暫時停止活動,但關懷的心意一直都在,服務社區的腳步也沒有按下暫停鍵。

慈濟志工發願茹素與每天下午一點半的虔誠祈禱中,疫情能早日消弭,重回安定的生活。

(撰文者:錢美臻)

圖左 :慈濟美國華府分會執行長陳英發(左)將兩個月份的補助款現值卡,交給慈濟濟助家庭的母親(右)。圖片來源/華府分會[攝影者:蘇慧情]
圖右 :大華府地區的慈濟志工堅持在當地政府下達「居家避疫」規定前舉行最後一次食物發放。圖片來源/華府分會[攝影者:蘇慧情]
圖左 :民眾來領取物資,遵守「社交防疫距離」,保護彼此的安全。圖片來源/華府分會[攝影者:蘇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