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葉曾素英修衣巧手 更愛做環保

葉曾素英修衣巧手 更愛做環保

E-mail 列印
「咔嚓、咔嚓」縫紉機發出規律的節奏聲,葉曾素英把客人要修改的衣服,透過針線快速地縫合起來,這項技能她從年輕做到老,即使現在頭髮已斑白,那手心的溫度依然存在,能讓舊衣服有了嶄新的生命,這也是她對大自然所 有萬物惜福及延續物命的概念。

◎運動運氣 布施結善緣

葉曾素英出生於雲林,婚後與先生葉春雄搬來臺南市東區定居。先生任職於工廠,自己則在家裡開了一間製作及修改衣服的小型工作室,兼顧照顧家庭。面對繁忙的生活步調,葉曾素英每天都會到住家附近的公園運動、透透氣,進而結識了慈濟志工胡敏,兩人成為好朋友。

胡敏經常到葉曾素英家中聊天,一邊介紹慈濟、一邊向她勸募。葉曾素英心想,一個月繳一佰元的功德款並不會造成她生活上的負擔,只要少買一些就有了,當場馬上為先生及兩個兒子繳交善款,但她並沒有參加任何慈濟活動,純粹只有當慈濟會員而已。

1993年,葉曾素英全家搬到東區自由路上,即使生活依然忙碌,但到公園運動的習慣從沒改變過。1995年某天早上,葉曾素英依舊牽著狗到公園運動,當時,原本荒煙漫草的虎尾寮重劃區正值開發期,一間間的房子從地湧出,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欣欣向榮的氣息。

當她踏著輕盈的腳步走在慣有的路線上,忽然,眼角掃過一處新的建築工地,看見有個人影在裡面撿拾東西,好奇心驅使下她往前詢問:「妳是誰?撿這些要做什麼?」「我是慈濟志工李秀鳳,這些可回收物是要撿給慈濟的。」李秀鳳強調,不要小看這些,它可以變成愛心來救人。

「給慈濟又可以救人?我是慈濟的會員,有在繳交功德款,那我也可以撿來給慈濟嗎?」葉曾素英好奇地問。「當然可以呀!」李秀鳳一聽開心地指著回收物,「這些都是寶,丟了很可惜。」

◎兩大袋子 工地做回收

自此,每當葉曾素英要到公園運動時,手上總會帶著兩個大袋子,邊運動也順路到工地撿回收,鋁、鐵罐、紙箱、寶特瓶……兩個大袋子總是裝得滿滿才回家。對初次動手做回收的葉曾素英來說,每一樣都是寶,她萬萬沒想到,每天藉由短暫的運動時刻,竟有另一種特別的收穫。

工地裡多了一個做回收的身影,葉曾素英越做越開心,她形容:「後來我去運動真正的目地是在撿回收,好像不再是為了做運動而出門了。」而在撿回收的過程中,也曾發生過一件令她嚇得心驚膽跳的事……

有天,一位過路人看到她在撿回收就說:「不要再撿了,我給妳一仟元。」因為是男眾,不知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嚇得她趕緊牽著狗回家,從此不敢再到工地撿回收。

直到有一天,葉曾素英在運動回家途中,忽然發現住家對街轉角處的一間超商,外面丟了很多紙箱,她隨即走入店內,一問才了解到這些都是店家不要的東西,她馬上表示:「可以給我嗎?我願意來回收。」能再度做回收,葉曾素英心中有說不盡的感恩與開心。

左鄰右舍發現葉曾素英蹲在自家騎樓下,用繩子將回收來的紙箱綑綁得很整齊,覺得很奇怪,紛紛來問她為什麼要撿回收?她把握機會說:「這些都是要留給慈濟的,如果家中有不要的回收物,千萬不要亂丟,會汙染環境,可以拿來這裡集中給我收!」

漸漸地,鄰居在耳濡目染下,都知道社區裡有一位環保志工在幫忙收回收,也開始將家中的回收物收集起來拿來給她,甚至還有人幫忙介紹她到復興國小的廚房進行回收。

眼看回收物越積越多,騎樓下滿滿都是寶,葉曾素英警覺到,為了居家環境的衛生,應該找個新地點來放置回收物,於是在住家對面借了一塊芒果園來集中管理,待一定數量後,再由慈濟志工開環保車來載走。

◎帆布車庫 帶動善社區

搬至自由路後,葉曾素英每天除了要幫客人修改衣服外,還要找空檔去收集回收物,雖然忙,但日子過得很踏實,從沒想過要放棄,如此也輾轉過了十年。

2003年,因都市計畫路面拓寬工程,自家門前原有的六米自由路將拓寬為十五米,芒果園也在拓寬開路的範圍內被徵收不見了。

「這下我該怎麼辦呢?這些回收物要趕快找個新的存放定點才行;但,哪裡適合呢?」葉曾素英反覆思考著,忽然靈機一動……

剛好自家對面有一個面寬約可停兩部汽車的鐵架帆布車庫,這裡原本是有其他人在做回收,後來因不明原因而沒有繼續下去,導致回收物閒置沒人處理,任它雜草叢生、髒亂不堪,她心中盤算著,就是這裡了。

有了新的定點,葉曾素英開心地跟剛退休的先生表態:「咱們來把車庫整理一下,這個空間不錯,可以放很多回收物。」夫妻倆捲起袖子同心協力,在車庫裡忙著除草、整理回收,忙得有價值,也忙得不亦樂乎。

一切重新定位後,左右鄰居也開始習慣新的回收定點,紛紛主動將回收物拿到車庫裡囤放。在這小小的回收空間裡,有著葉曾素英一分愛護地球、延續物命的決心。她坦言:「因為自己不能做什麼大事,做環保讓我感覺人生很有意義。」

為了守護這個新的回收定點,葉曾素英夫妻倆盡心盡力,每天一大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去車庫整理回收物,因早期的回收物品會摻雜一些垃圾(棉被、鞋子、枕頭……)需要整理出來。

葉曾素英指稱,以前一個寶特瓶可以賣三元,電器用品價格也很好,因車庫沒有上鎖,導致宵小光顧,常常在凌晨三、四點,甚至是大白天都會有人潛入車庫拿走整袋的寶特瓶;更誇張的是,連電視機也被搬走,因此,夫妻倆得輪流巡視,每天都要巡上好幾回才能安心。

◎回收印記 夫妻攜手行

車庫回收點一做就是十六年,最終仍敵不過時代變遷,於2019年12月底熄燈,由地主收回自行運用。頓時失去如此大的回收點,讓葉曾素英感到相當困擾,不知道回收物下一站該放在哪兒?因此不敢多收,兒子也規勸她,年紀有了,就不要再做了,她只好將回收的腳步停歇。

但,葉曾素英喜歡做回收的心念及不捨之情,常常牽動著她的思緒。或許是上天聽到她的心聲,一星期後,竟出現了契機——住在自家後方的一位退休公務員,因車禍無法再去收回收,索性將許多個回收點轉交給葉曾素英來收,她的環保之路再度啟航,繼續將少量的回收物置放在自家騎樓地集中,每週一、三早上,再請慈濟志工開環保車來載去「崇善環保教育站」。

先生葉春雄每天看著太太心心念念做環保的決心,深受感動,退休後,他也投身環保行列中,夫妻倆前後受證為環保志工。葉春雄娓娓道出,自己受「帕金森氏症」所苦已十幾年,需長期服用藥物來控制,但並沒有因病而退縮,依然用顫抖的雙手做環保。

在他心裡一直秉持著一種信念,「適合自己的就去做,這樣才不會浪費時間、浪費生命;能動就歡喜,沒做就難過。」做環保已是葉春雄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做得心安理得。

「上人的話要聽,法要聞,習性要修。」葉曾素英做環保一做就是二十五年,從中學會更加惜福,不再像往常經常發脾氣。她由衷感恩先生多年來的忍耐,及證嚴上人的期許——三好箴言「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東區自由路上,葉曾素英家門前的兩片落地玻璃門,貼著大大的紅紙寫著「修改衣服」字樣,門內不時傳來縫紉機「喀嚓、喀嚓」的聲響。她專心地修改著客人送來不符合身形的衣服,也透過針線情再次賦予舊衣服新生命。

此刻,她內心深切地了解到,這看似當年維持家庭生計的技能,就如同多年來的環保回收,是讓許多人懂得惜福、延續物命的一種方式。

圖左 :葉曾素英專心地修改著客人送來不符合身形的衣服,透過針線情再次賦予新生命。[攝影者:楊淑玫]
圖右 :「咔嚓咔嚓」裁縫車發出規律的節奏,這項車縫技能葉曾素英從年輕做到老,即使頭髮已斑白,手心溫度從沒改變過。[攝影者:楊淑玫]

圖左 :葉春雄深受帕金斯症所苦已十幾年,需長期服用藥物來控制,但他並沒因病而退縮,依然用顫抖的雙手做環保,且做得歡喜自在。[攝影者:楊淑玫]
圖右 :葉曾素英夫妻倆攜手做環保,他們要做到不讓浪費生命,在社區繼續推動環保,點著燈照亮人心最善良的一面。[攝影者:楊淑玫]

圖左 :葉春雄(左一)心裡一直秉持著一種信念,適合自己的就去做,能動就歡喜,沒做就難過,做環保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攝影者:楊淑玫]
圖右 :葉曾素英走進社區店家收回收物,她表示:「有宣導有問就有機會,即使是出門運動也會眼觀四方,看是否有回收可收,如此一來就能讓垃圾減量。」[攝影者:楊淑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