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桃園 參訪見證即捐款 一切緣來泰感動

參訪見證即捐款 一切緣來泰感動

E-mail 列印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泰國農業大學社區心理學研究所副教授Tippavan suninya,帶領碩士班師生一行廿三人,於2019年6月13日飛抵台灣,下飛機後第一站即驅車來到桃園靜思堂參訪。

志 工莊懿珍以英文導覽,介紹映入眼簾的靜思建築無聲說法,慈濟的創始人「證嚴法師」 ,她是一位大慈大悲的人。眼前所見是小模型的靜思精舍 ,靜思精舍位於花蓮,它是所有慈濟人的心靈故鄉,精舍外觀象徵謙遜、嚴謹、寧靜。

小精舍人字形屋頂代表著人文、人道、慈愛,三根小圓柱疊在一起代表著三皈依,提醒我們要皈依佛法僧三寶法蔭之下,前廊的四根門柱代表著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鐘形窗戶和左右暮鼓晨鐘提醒著我們時時用心精進,精舍前三階梯象徵著去除貪、瞋、癡,當我們踏進精舍大門就像踏進了人間淨土。

接著進入大愛環保科技人文館,志工黃進興詳細介紹大愛感恩科技產品,舉凡救災毛毯、衣褲、帽子等多樣生活用品,都來自環保回收的寶特瓶研發製成,化無用為大用。 更介紹慈濟上人綠建築的理念,真正落實在生活上 ,靜思堂的所有建築都考慮到包括陽光(天井的玻璃採光罩)、空氣(百葉窗對流)、水(雨水收集再利用)。 慈濟上人愛地球不是只有理念,而是真正用心在落實減少地球暖化的發生。

學員們參觀大愛環保科技人文館和靜思書軒的過程中,對賑災用的香積飯、環保餐具以及上人書籍感到興趣,頻頻佇足,希望會後可以留多一點的時間,讓他們能夠在大愛環保科技人文館和靜思書軒採買喜歡的物品。

在二樓人文飄香區,副教授Tippavan suninya代表一行人致贈一面佛教神話故事裡的神佛將軍陶燒文物作為禮物,慈濟志工楊慶忠也回贈上人靜思語書籍,副教授說這是一本「東方哲學」的著作。

副教授接受訪問時說:「非常感動!看到慈濟志工的工作狀況,深深被感動,看到慈濟志工全力的付出,組織間能互相協調,這對泰國來說是一個典範,我們碩士生也可以拿來當一個學習的對象,這些精神很重要。」副教授感動之餘 表示他想要捐款,於是捐選五項捐款用途,也表示有意願規劃成為慈濟志工。

僧侶Maj Penboon分享:「慈濟把佛教原本抽象的理念,實際生活化運用實踐之後,讓大家了解佛陀的法深意是什麼,然後還可以來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 之前在泰國慈濟分會某種因緣下認識了慈濟,自從認識慈濟之後,也把慈濟的一些想法拿來運用。」 僧侶還說慈濟給予他人還要說感恩,謝謝接受幫助的那個人,他覺得這個理念很受用。又說慈濟只要哪裡有災難,慈濟人就即刻馳援;而且教育每個志工知道要保護自身的安全,隨身攜帶環保杯碗筷,不因為替災區救災反而給災區製造不必要的麻煩與困擾。

碩士學生Jiffra Yoopong:「來這邊學習怎麼做回收,因現在地球有暖化問題,來這邊學習之後,知道怎麼樣把原本被當垃圾丟棄的東西回收再利用,也可以回去幫助社區人怎樣做回收,印象深刻一點就是,在這裡學習到的,回泰國運用在生活當中。」

助理教授Theerapat wongkumsin:「本身我們學習的就是社區心裡系,所以希望來這裡學習,把學習到的東西運用,包括年齡層從年輕、中年、老年,特別是年輕人,希望他們能運用這理念,讓自己能夠幫助社區,或著自己成為志工。這次來參訪,看了大愛感恩科技之後,覺得印象深刻。第一,要把學到東西回去再運用;第二,也學習到有關於如何保護地球自然資源,尤其少吃肉類的東西。收到贈送的慈濟簡介及靜思語,感受到被重視,感覺書裡面會有很好的東西。」

短短兩個小時的參訪,泰國農業大學師生親眼見證我們的建築是無聲說法,綠建築及環保科技志工黃進興鼓勵他們茹素愛地球,這些年輕學子心裡已撒下愛的種子,雖然只是短暫的停留,希望能將這份善種子帶回當地,萌芽成長遍布成林。

圖左 :志工黃進興詳細介紹大愛感恩科技產品,舉凡救災毛毯、衣褲、帽子等多樣生活用品,都來自環保回收的寶特瓶研發製成,化無用為大用。[攝影者:卓秀蔭]
圖右 :學員們參觀大愛環保科技人文館和靜思書軒的過程中,對賑災用的香積飯、環保餐具以及上人書籍感到興趣,頻頻駐足。志工吳文男詳細介紹[攝影者:卓秀蔭]

圖左 :僧侶Maj Penboon分享:「慈濟把佛教原本抽象的理念,實際生活化運用實踐之後,讓大家了解佛陀的法深意是什麼,然後還可以來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攝影者:卓秀蔭]
圖右 :副教授Tippavan suninya代表一行人致贈一面佛教神話故事裡的神佛將軍陶燒文物作為禮物,慈濟志工楊慶忠也回贈上人靜思語書籍,副教授說這是一本「東方哲學」的著作。[攝影者:卓秀蔭]

圖左 :泰國農業大學社區心理學研究所副教授Tippavan suninya,帶領碩士班師生一行廿三人,於2019年6月13日飛抵台灣,下飛機後第一站即驅車來到桃園靜思堂參訪。[攝影者:卓秀蔭]
圖右 :志工黃進興(左二)介紹慈濟上人綠建築的理念,真正落實在生活上 ,靜思堂的所有建築都考慮到包括陽光(天井的玻璃採光罩)、空氣(百葉窗對流)、水(雨水收集再利用)。[攝影者:卓秀蔭]

圖左 :副教授Tippavan suninya感動之餘 表示他想要捐款,於是捐選五項捐款用途,也表示有意願規劃成為慈濟志工。[攝影者:卓秀蔭]
圖右 :碩士學生Jiffra Yoopong:「來這邊學習知道怎樣,把原本被當垃圾丟棄的東西回收再利用,也可以回去幫助社區人,在這裡學習到的,回泰國運用在生活當中。」[攝影者:卓秀蔭]
圖左 :助理教授Theerapat wongkumsin:「本身我們學習的就是社區心裡系,所以希望來這裡學習,把學習到的東西運用,希望他們能運用這理念,讓自己能夠幫助社區,或著自己成為志工。[攝影者:卓秀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