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鄰居彼此關懷 培訓道上成法親

鄰居彼此關懷 培訓道上成法親

E-mail 列印
◎做環保改變身心

期盼培訓尋根這一天終於來到了,詹春桂師姊與廖日月師姊10月1日早上抱著無比歡喜與感恩的心,清晨五點半即從西螺出發。在回「心靈的故鄉」火車上,用心學習環保五R口訣 (不用、少用、重複使用、修理再利用、清淨回收大有用),高興的心情全寫在臉上。

詹春桂師姊是一位做事積極、能幹又強勢的家庭主婦兼老闆娘,因對事求好心切,常帶給自己壓力,也帶給家人壓力,天天精神緊繃、患得患失,因而罹患憂鬱症,導致睡眠品質不 良。身體健康亮起了紅燈,還不自覺。

從2000年開始,春桂師姊靠吃安眠藥才能入睡,終於免疫系統出毛病,身體狀況愈來愈差、脾氣愈來愈不好,家人的一切作息都需聽她的指揮。2003年,她看到隔壁鄰居廖日 月師姊做資源回收,做得滿心歡喜,於是跟著日月師姊出來做環保。

春桂做資源分類感受良深:「做資源分類不能急,內心靜寂,分類才能清楚、正確,不會做錯。用心做環保也是清除內心的垢穢,專注在當下時,心無雜念,內心無欲望就無煩惱,不 再像以前的急性子了。」

無論做人、做事方面,春桂師姊的先生已感受到她個性的改變、身體漸漸康復,對她做慈濟,從反對、默許到贊同。看到春桂做環保那麼辛苦,先生都會自動幫忙煮晚飯,春桂說: 「要改變別人,就要先改變自己,先讓對方感受到一分真誠。」

春桂在2009年參加見習時,利用每天下午三點半過後,就到延平老街附近,有一塊西螺志工認養半分地的花園,整理草地,種花,她說:「因家住西螺,可就近整理維護。雜草長 得快,若是一、二天不拔,就會更多更難拔,好像心中沒法水滋養也會生煩惱,拔草也拔除了心中草。經過培訓改變習氣,彎腰拔草學習柔和身段,終於與七年為伍的安眠藥說拜 拜!」

◎是鄰居也是法親

春桂是廖日月師姊的手腳與耳朵,因日月姊不會寫字、不會開車、耳朵稍有重聽,也聽不懂國語,所以春桂就幫日月師姊整理會員功德簿,參加共修、助念就載著她一起出來做,上見 習、培訓課時會幫忙記重點。

回花蓮「心靈的故鄉」,來到靜思精舍巡禮聽了德安師父說:「未成佛前,要先與人結善緣,修行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才能人間菩薩大招生。」感受了生命是父母給,慧命是上人 給,我們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互相成就。法入心,發好願,希望能趕快接引先生及親友進入慈濟。

今年七十一歲的廖日月師姊,在民國80年未進入慈濟時,就時常跟著西螺的師姊到台中聆聽上人開示,聽了才知道塑膠袋、紙類不是垃圾,是可回收的資源,做環保又可保護大地, 回來就努力投入環保行列。

只要路邊可回收的資源全都回收,並吩咐路邊小吃攤、水果店的老闆即將打烊時,請將塑膠袋、紙箱留下來,她就每晚沿路回收,時常收到半夜十二點多才回家。日月師姊分享,九二 一大地震當晚還在外頭做資源回收,發生大地震時,兒子不放心出來四處找人,她才知道某些地區有災難。真是做「環保」,做到入三昧了!

三十五歲即守寡的日月師姊很認命,刻苦耐勞,獨力扶養三個小孩(當時十一歲、九歲、五歲),只希望小孩將來能出人頭地,人品端正,成為社會棟梁。

怎料人生無常,最能讓她依靠的大兒子,卻於去年(2009年)出車禍,四十六歲就往生了,讓她白髮人送黑髮人,整日以淚洗臉,心情陷入谷底,她避在家裡不願再出來,不與人 接觸。

後來她聽上人的一句話「風箏斷了就讓它去,要為孩子祝福!」還有西螺師姊們到府予以愛的關懷,鄰居的春桂師姊也時常鼓勵她繼續做環保。

春桂邀她到西螺環保教育站為環保志工煮中餐。餐畢收拾後,就留下來清洗環保站的「洗手間」,下午騎上「二手」機車,後座綁著「手推車」出來做資源回收,日月師姊分秒不空 過,就這樣踏出心靈牢籠。

◎學習蠟燭的精神

日月師姊說,今天(10/2)回靜思精舍尋根感到很法喜,來到蠟燭屋,聽到德安師父解說,「不掉淚的蠟燭」燭心是用香支做的沒黑煙、不污染,點燃小小的燭心,就能發揮良 能。因而感受自己的心要學習燭心,自我淨化,才能更堅定道心面對人生的挫折。並堅定的說:「一定做慈濟,做到最後一口氣!」

春桂師姊與日月師姊是鄰居,也是法親,兩人懷著感恩心一起做環保、參加活動,同時參加見習、培訓,彼此善解、互相包容,成就道業。 .

圖左 : 詹春桂師姊(右)、廖日月師姊(左)在培訓尋根火車上練習環保五R手語,二人互相鼓勵是彼此的貴人。[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 回心靈的故鄉尋根,廖日月師姊在火車上與大家分享培訓心得。[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 詹春桂師姊(左二)、廖日月師姊(中)用心聆聽徳安師父解說如何募心募款、人間菩薩大招生。[攝影者:吳珮婕]
圖右 : 在靜思精舍巡禮中,徳安師父向學員解說精舍師父自力更生的清修過程。[攝影者:吳珮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