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翻越石頭坑 看見人間四月天

翻越石頭坑 看見人間四月天

E-mail 列印
柴頭港溪是臺南市鹽水溪的支流之一,又稱為石頭坑。臺南永康區的西橋環保站就座落於柴頭港溪旁,沿着環保站的圍牆邊走,可以聽到由溪流傳來的潺潺水聲;空氣清新靜謐的清晨,清脆悅耳的蟲鳴鳥叫聲,彈奏出令人放鬆的 自然樂章。

◎守志奉道 其道也大

這樣一個寧靜的氛圍,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所體會,只因世間上有著許多人過於執著,常不明事理,沒有智慧只能茫然地過日子;但「人」如果能透過佛法,理解人生道理,讓佛法義理深植心中,開起智慧破除無明,有了一顆清淨無染的心,即能天天歡喜、時時自在。

晨曦初露,西橋環保教育站已有許多慈濟志工及社區會眾來此薰習佛法。進入沒有門的佛堂,得先彎腰將鞋脫下,彷彿領受入佛門之行儀,提醒「做人要低調謙卑,方能海納百川。」再沿著臺階而上,映入眼簾的薰法香道場,是由回收來的保齡球球道木地板所鋪設而成的,彷若世外桃花源,樸拙含蓄,乾淨俐落。

心淨端坐、專注聆聽,證嚴上人的智慧法語,如同精神食糧,增強了每個人的正能量,足以從容迎接新的一天。能有如此莊嚴的道場來聞法,緣至於2013年,志工潘燕欽對陳進德所說的一句話:「您可不可以來環保站承擔薰法香的任務?」

陳進德心想,「別的環保站薰法香的道場都很莊嚴,可是放眼一看,我們這兒四處堆放著回收物,哪有地方能讓會眾來薰法香呢?」還好當時有位北港志工表態,有一間保齡球館的木地板球道要回收,就去把它載了回來,將道場重新布置後,佛堂的莊嚴度也跟著顯現出來了。

佛堂終於有了安身立足之地,由三片鐵皮所構成的鐵皮牆,顯得堅固安穩更具遮風避雨功能;巧思設計處處可見,電視櫃左右兩片小門分別寫著「薰法香修慧」、「做環保造福」,簡單淺顯易懂的字句,時刻提醒大家福慧要雙修。薰法道場設計簡樸又具道氣,簡單卻不失莊嚴。

◎趣中有亂 亂中有趣

所謂「日日薰法、時時修習」佛堂裡偶爾有強悍又霸氣的飛蚊爭相走告,三不五時測試著修行者的修練本領,聲聲入耳,奇癢又難耐;牆上的壁虎也不甘寂寞,有的發出「豆豆豆」的叫聲聽來響亮;有的則是像「蘇蘇蘇」的氣喘聲,不易聽聞,讓人薰法時,不得不「耳聰目明、全神貫注、疲累全消。」

人類生活上全然熟悉的聲音,組合起來竟也形成了一首特別的奏鳴曲,如此違和卻又這般和諧的「造福修慧」地,仍吸引許多人來此薰習佛法,此地不但能尋找心靈依歸也是自我沉靜的極地。

沒有內外區隔的環保站,佛堂外的另一角落展現出另一種風格——一道短牆與長牆則被用來堆放著高高的回收物;乾淨的回收大塑膠袋堆疊在牆邊,認命又安分;一包包裝滿回收袋的白色大塑膠袋,高掛在天花板的鋼樑上,搖曳也生姿。倆倆輝映,是難兄也是難弟,是真心也是真情。

當陽光穿過,微風輕拂時,大塑膠袋們個個神氣活現,帥氣的吹著口哨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閃亮亮的光芒相互映照。在這極度簡約且物盡其用的環保站,是志工們在克難環境中,發揮智慧且延續物命所創造出來的巧思空間。

◎精而不雜 進而不退

因真誠看待生活,所有的「不一樣」將會擁有發光的價值。西橋環保站,如常的一天,早上薰法香以後,其餘的時間,就是大家彎腰動手做資源回收的練身時刻,其中塑膠膜的分類更具學問。

塑膠膜的分類,從回收、進貨、出貨及收購廠商,都是由從事中藥買賣的志工許元芳負責。他還沒滿四十歲就已經接觸慈濟了,因深受母親熱愛助人的影響,自己一腳踏入環保世界,歷經時日的錘鍊後,深深愛上這個團體了。

許元芳回憶起當時的單純心念,依舊靦腆:「既然無人願意承擔這個繁瑣的任務,我就先來做看看,如果有一個人帶頭去做,相信後面會有人跟進來的。」他也坦言,處理塑膠膜及塑膠袋絕非易事,一旦雨水滲入裡面,就要將它撐乾、擦乾、曬乾,在後段的處理上也會增加許多麻煩;髒的、雜的、家庭用或工業用的,遇到裡面有PE、PP很多種類的摻雜,無不需要細心、耐心的分類。

但對許元芳來說,他把這些難處理的回收當作是自我的修練,因這些看似很簡單、很平凡的東西,若是隨意棄置,便會造成海洋、空氣及大地的污染。同時,也深深體會到在慈濟裡除了和一群志工相處外,還可以成日與環保站為伍,不只是做好事也讓自己進入一個柔韌性的修行人生。

◎觸而有感 感而有動

西橋環保站空間雖然不大,卻因有了志工的用心付出而充滿道氣。在狹小的環境裡堆置著滿滿的回收物,沿著不易行走的小道,加上光線並不明亮,小小的茶水間、志工簽到處到口罩手套放置區,只能全部擠在沒有座位的簡易休息區裡。

再往裡頭多走一兩步,就會發現兩間五十年代風格卻也乾淨的廁所,木門與鋼板牆縫滲進的斗大條光線,不容你在此磨蹭太久。這兒猶如隱藏在都市叢林中,亂藤掩蔽的廢墟老厝,與周遭現代大樓如此違和,卻顯得親民沒有架子。

回顧草創時期的西橋環保站,志工吳玉珍表示,當年與莊玉雀、鄭淑芬、莊玉女這群志工情同姊妹,一起牽手走過許多拮据困頓的歲月。這兒有著一步一腳印的無數悲歡記憶,從在一棵芒果樹下開始,克勤克儉克難做資源回收,到忍辱負重,放下身段、不厭其煩與地主、鄰里協調用地事宜,意志始終堅定不移。

2012年9月,志工們又自發性的集資募款,讓環保站有了遮風避雨的屋頂及廁所,一路篳路藍縷、披荊斬棘走來,背也駝了,腰也彎了。吳玉珍悠悠憶起:「那群老菩薩的骨頭都已經漸漸退化了,也無法再出來付出了;但彼此只要見到面,都會高興地流下眼淚,而支撐這分信念的,正是一分單純的愛而已。」

莊玉雀娓娓道:「早期與志工陳碧華相識時,即鼓勵我加入慈濟,成為會員也一起來見習。當時,我就在社區做環保了,上人希望我們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既然要當上人的弟子,我很認同,因此做得很喜歡。」

簡單的環保觀念,莊玉雀力行在生活中也毫不馬虎,每次到市場買菜或購物時,會隨身帶上保鮮盒及購物袋,減少使用塑膠袋,從不怕麻煩還會攜帶環保碗、筷及杯子。「為了地球啊!一個宣導一個,一個教導一個,這樣就減少地球的負荷。」莊玉雀簡單的信念,蘊藏著有如愚公移山的堅定毅力。

◎枝繁葉茂 莫忘根源

徐徐涼風迎面吹來,禪意不在遠方,眼前並非只是揮汗做回收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

西橋環保站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簡潔乾淨古樸有味。臨柴頭港溪,溪旁種了許多構樹,農業時期養鹿人家,採下構樹嫩葉,拿來當作餵鹿,因此叫做「鹿仔樹」。到了夏天,一顆顆橙紅圓形草莓般的熟果,聖誕燈泡似地掛滿整棵樹上,吸引了大批「食客」過來狂歡;蜂、蛾、蝶、鳥在盛夏裡恣意享受。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守護在環保站大門前的玉蘭樹,告別春天,迎來夏季,靜悄悄且優雅地開出了兩朵玉蘭花,寧靜的綻放、寵辱不驚,它們的形態昂揚,在枝枒上靜默開放,香味悠遠宜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些樹依舊默默地佇立,靜靜地守護在環保站各個角落,各司其職,不卑不亢。

慢慢品味環保站的日常,重新回到寧靜的內心。環保志工每天不畏風雨、道心堅定,用心薰習上人法語,恆持付出一念心,在這廣結善緣的道場上,默默發揮著生命良能,優游自處、歡喜自在。

人的每一生、每一世,無不都是走在修行的路上,除了要修心,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而志工的愛化為潺潺水流聲,無處不在;生命的綻放如同人間四月天,是愛,是暖,是希望,將希望播種人間,感受生命永不止息的光彩。

圖左 :西橋環保站,有著志工吳玉珍一步一腳印的無數悲歡記憶,在一棵芒果樹下,從一部「乳母車」開始,克勤克儉克難做資源回收,意志始終堅定不移。[攝影者:陳雪勤]
圖右 :許元芳深深體會到在慈濟裡,除了和一群志工相處,可以成日與環保站為伍,不只是做好事,也像進入一個柔韌性的修行人生。[攝影者:洪國章]

圖左 :臨柴頭港溪,溪旁種了許多構樹,農業時期養鹿人家,採下構樹嫩葉,拿來當作餵鹿,因此叫做「鹿仔樹」。[攝影者:洪國章]
圖右 :早上薰法香,其他的時間,環保站也做資源回收。也是環保講師的陳進德(前左)仔細為培訓學員講解分類的「眉角」及需要注意的細節。[攝影者:王貴南]

圖左 :簡單的環保觀念,力行在生活中也毫不馬虎。莊玉雀隨時準備保鮮盒及購物袋,減少使用塑膠袋,簡單的信念,蘊藏著有如愚公移山的堅定毅力。[攝影者:陳雪勤]
圖右 :一群年紀超過花甲之年的環保志工,天天穿梭在西橋環保站,愛地球不只是口號,也力行在生活中。支撐這分信念的,只是一分單純的愛而已。[攝影者:謝旭炎]
圖左 :場地雖小卻兼具多功能的西橋環保站,旁邊的小小佛堂地盡其利,或堆放或吊高著志工們用心整理過的塑膠袋,靜靜地等待回收車的載送。[攝影者:陳雪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