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舊法新知 四法同修勤精進

舊法新知 四法同修勤精進

E-mail 列印
「2020年北一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在新店靜思堂於7月4日展開,「四法四門四合一精神理念與實務」課程,邀請宗教處鄭靜仁分享,近三百位慈濟志工齊聚一堂,以法相會展開課程。

◎利他實踐度自心

2003 年上人慈示「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這四法四門是慈濟的組織架構,再依功能職責分「合心、和氣、互愛、協力」併行運作。

合心是總持一切善法,傳達慈濟精神理念;和氣是拱橋的角色,將凡夫度到清境心域;互愛是用觀懷做好規劃,觀是內觀自在心,懷是懷抱眾生苦;協力是執行與動員,做到力行諸善法,「四合一」落實在社區活動,做到親幫親、鄰幫鄰。

四合一的精神是慈悲等觀的精神,如何可以平等心的看待每一件事情,然後大家運用集體的智慧,來圓滿社區活動的推動。菩薩修行的團體沒有高低分別,尤其是當大家穿上制服的時候,就是法親,就是家人。

沒有一百分的組織,也沒有一套辦法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人間事會因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而有所變化,所以,還是要透過人,讓組織可以運作得很順暢。

在慈濟大家庭,重要的是能互相扶持,需要時間磨合,磨合出共知、共識、共行,生命因而可以得到提升,而不只是助人行善,還能領受上人的法,讓慧命有所成長。

◎承擔是修行也修心

承擔協力組長六年的陳德鳳分享,這門課學到要用「感恩、尊重、愛」來提升自我,做事情要從自己開始做起,而不是期待別人做到。陳德鳳分享協力組長這畝福田真是大修行,她用親力親為的方式來帶組員,只要是她會的,就先帶頭做,不會的也邀約共同學習,一起克服困難。

雖然每個人來自不一樣的背景,陳德鳳先從關心踏出第一步,在互動中慢慢去熟悉了解彼此,累積出深厚的情誼,久而久之大家就真的猶如一家人。陳德鳳感恩地說,疫情期間人人互相補位配合,也是體現「隊組合心耕福田」,這個大家庭真的很溫暖。

今年剛接協力組長的邱慧珍,不捨上人年紀這麼大,肩上扛的是天下米籮的重擔,想做聽話的好弟子,於是發願勇於承擔。工作忙碌經常要加班的她分享,真的是有願就有力,只要有心,就能做好每件事,承擔是修行也修心;猶如今天的課程中提到,透過事理來相印四法四門四合一,用心寬念純面對勤務的到來,更有力量去圓滿。

一開始拿麥克風會緊張到發抖的邱慧珍,因為要帶動組裡的讀書會,也只能告訴自己,一定要先站出來在前面帶動,也不知道是哪來的勇氣,只有認真做,用心做;覺得自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感恩團隊給的鼓勵是正面與肯定的,更歡喜的是也看到法親家人的成長。

承擔協力組長後,瞭解要改變一個人的習性,是很不容易的,要有耐心慢慢地循循善誘,才能結更多好緣,邱慧珍期許自己未來能面面俱到,時時提醒自己,要堅持初發心。

剛受證就勇於承擔的戴堯崑,一開始真的是什麼都不懂,從不會中摸索,到現在慢慢學會了一點,手上隊員名單雖然有多達二十一位,但有時需求兩位人力的勤務也找不到人。隊員多數年歲漸長,戴堯崑同理長者年邁的體力,年輕的生力軍也要上班擔家業,他用噓寒問暖的方式,不讓這些人斷了線,聯絡時先關懷問候,最後才是布達勤務,他用心維繫也不放棄任何一條「線」。

同修同行在菩薩道上的高莉娜,承擔協力組長後,需要整理勤務表,才開始用心學電腦,夫妻一起在萬華靜思堂上電腦課,想不到學著學著學出興趣,總是花很多時間練習到深夜。

高莉娜分享上人說這個「協」字,是三個力字相加的總和,從一開始的誠惶誠恐,高莉娜感受組隊溫馨陪伴,不僅是感恩,更是滿滿感動,她要用同樣的愛,陪伴關懷協力組員,也從中發掘培育人才,適才適用,讓人人都有機會歡喜付出。

慈濟人付出無所求,同時還要道感恩,人人發心立願,走入人群付出,也藉事修心,細細體會天下事的人間法。

圖左 :近三百位北一區慈濟志工齊聚一堂,以法相會展開四合一精進研習課程。[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宗教處鄭靜仁師姊分享「四法四門四合一精神理念與實務」課程。[攝影者:陳何嬌]

圖左 :陳德鳳分享協力組長這畝福田真是大修行,她用親力親為的方式來帶組員。[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陳德鳳分享,這門課學到要用「感恩、尊重、愛」來提升自我,做事情要從自己開始做起。[攝影者:陳何嬌]

圖左 :邱慧珍(右)期許自己未來能面面俱到,結更多好緣,時時提醒自己,要堅持初發心。[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戴堯崑用噓寒問暖的方式,不讓隊員斷了線,平時關懷問候,最後才是布達勤務,他用心維繫也不放棄任何一條「線」。[攝影者:陳何嬌]
圖左 :同修同行在菩薩道上的高莉娜分享,「協」字是三個力字相加的總和,要用同樣的愛,陪伴關懷協力組員,發掘培育人才,讓人人都有機會歡喜付出。[攝影者:陳何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