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小助手大醫師 愛的衣缽有傳承

小助手大醫師 愛的衣缽有傳承

E-mail 列印
2019年底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擴散全球,延伸到2020年,全球確診病例與死亡數不斷攀升,考量群聚社交安全距離,許多活動皆取消或延期,慈濟人醫會於新北市瑞芳地區的義診也因此暫停舉辦,直到6 月28日,終於開啟疫情趨緩後的第一場義診勤務,醫護人員、訪視志工等團隊共九十八人皆熱情參與,希望可以趕快跟老朋友們見面。

上午八點,大家集合在基隆靜思堂,疫情雖然趨緩,大家還是要小心翼翼提防,故取消了瑞芳國中的定點義診。今天進行了八條往診路線,有瑞芳、七堵一、七堵二、信義、暖暖、八斗子與深美,還特別安排了法親關懷線,不忘資深或生病的慈濟法親們,總共關懷三十七人。

◎手足情深設療具

八點時,艷陽高照,已經是高溫炎熱,信義線由中醫師王國輝帶隊,藥師張錦芳、護理師莊文美、志工王凱慧、訪視志工一行人共十二人,前往基隆信義區往診。

適逢竹筍產季,中風的劉先生家門口,堆著一小堆的竹筍,原來是弟弟今日前往山坡上收成的。屋簷鐵皮下,綁著滑輪與繩子,那是弟弟為哥哥製作的復健器具,期望能有效改善哥哥肌耐力的提升。

劉先生生活起居,均由同住的媽媽負責照護,也仰賴照服員居家護理補足復健療程。但近日劉媽媽眼睛因白內障,即將前往開刀,無不令訪視志工擔心,深怕她於術後無法好好的保養。由於劉媽媽今日不在家,志工們對家屬千叮嚀萬交代,要提醒媽媽千萬別煮飯、接近熱源,也不能提重物,否則會白費工。

王醫師檢視劉先生身體機能,包括手腕的握力、抓舉及指尖的運用、肌腱的損傷程度等。他的腦部開過三次刀,腦內有引流管,王醫師特別交代頭部有創傷引流,要注意按壓引流管,降低頭部疼痛感。

劉先生只能靠右手拉著床欄杆起身,不一會兒就會累得需要躺下。平時志工許鴻玉就很會鼓勵他,右手拉左手做一百下,今天也示範給王醫師看。王醫師表示,劉先生是有希望透過復健重新站起來的,他的雙腳功能算是正常的,要多多起床練走路。

因為腦部受損,醫師建議弟弟,平時要讓劉先生周邊有聲音或有人與他對話,刺激他的腦部活動,以免退化。

◎細心問診勤叮嚀

曹阿嬤罹患胰臟癌,今天人醫團隊到訪,發現阿嬤血壓異常偏高,日常用藥缺乏降血壓的藥劑。藥師張錦芳叮嚀阿嬤下次回診時要要與醫師說明用藥調整,王國輝醫師先以針灸為阿嬤調整身體狀況,緩和身體負擔。

而吃素的黃阿公有三高問題,平日有使用胰島素,與兒子同住,因媽媽身體不適住院而兩邊奔波,異常偏高的血糖值高達四百七十一,令人醫團隊頗為憂心。黃阿公預計7月2日才有回診,人醫團隊臨行前特別叮嚀,若有任何不適一定要叫救護車,志工也趕緊聯繫家屬,血糖偏高恐危及生命安全,務必小心謹慎。

王醫師也留下醫矚,希望阿公下次回診時,將醫囑帶過去醫院,提供給看診醫師有關的病況。

黃阿嬤有糖尿病加上膝關節開刀,平常活動量不足,加上兒子也因為幾年前因工作意外墜落,無法正常工作養家。家裡成員兩大一小,只能靠媳婦照料,王醫師特地拿他手繪的創意長照圖鑑,清楚為兩位說明,希望下一次再來訪時,可以看到大家的進步。

◎吾家有女初長成

團隊中,最令人注意的還有一位年輕的身影,原來是中醫師王國輝參與義診服務十七年了,今天帶著愛女王凱慧,一同參與瑞芳的義診活動。

暑假後將升上高一的王凱慧,雖然小學開始隨著爸爸參加義診,但過去和媽媽、哥哥只留在義診定點參觀與玩耍,最愛的就是慈濟志工準備的素食便當。

今年她覺得自己長大了,應該可以和爸爸一樣為別人服務,一一撕開針具的包裝紙,為爸爸遞上。以前的小跟班,現在是爸爸的得力助手。

獨立的她表示,不一定要和爸爸同一路線,哪條線缺人,她都可以去。爸爸希望女兒可以充實自己,更具有幫助別人的能力,成為一位肯為他人付出的人。

而凱慧說以後都會參加慈濟志工,希望自己以後可以當上護理師,像爸爸一樣服務更多的人。有女接承行善衣缽,王醫師一整天都笑開懷。

◎粉絲團隊 隨時陪伴

往診七堵地區的路線,今天團隊共關懷三戶。第一戶來到小惠家,她與媽媽、妹妹早已特別在樓下等候大醫王及志工的到來,媽媽看到眾人到來,說著:「將近半年沒看到大家,真的好想你們喔!」小惠在一旁頻頻點頭,好友相見,喜出望外,心情格外雀躍。

媽媽向洪東海醫師提到這段日子,女兒因胃常常脹氣不舒服,造成食慾不佳及排便不正常,半年來已經瘦了十公斤,也有在服用醫院開立的處方簽,但狀況仍未見改善。洪東海醫師問診了解情形後,鼓勵小惠要多吃蔬果及配合足夠的運動量,就能改善腸胃問題。

訪視志工黃淑君展示手機上的「粉絲群組」,小惠每天都會用她那萎縮不靈活的手,一字一句慢慢在手機上敲打靜思語或是心情故事,或是畫畫跟粉絲團內的志工們分享,大家不只給予掌聲,更會相互鼓勵,一年來這樣的互動模式,讓小惠充滿自信與歡喜,也如同天天做手部復健,雖疫情使大家無法見面,但粉絲團群組卻天天熱鬧滾滾,洪東海醫師看得相當敬佩,馬上加入成為粉絲團的一員。

◎行善行列 兄弟同行

洪東海醫師表示,每個個案都如同小太陽般,一般人可能覺得他們很可憐,不是病,就是窮,但每次往診都可以從他們臉上看見燦爛的笑容,這讓洪醫師曾經很懷疑的問:「你們每天都這麼開心嗎?」沒想到案主反而說是你們的壓力太大了。他們帶給大家很正面的能量,真的是「活在當下」的最佳典範,多活一天,就多賺一天,洪醫師說:「每一次的義診都讓我感到很療癒,所以半年沒來,真的很想念他們!」

而接引洪東海醫師加入義診團隊,正是小他一歲的弟弟洪東源,兩人第一次往診被安排在同一條路線。洪東源於2009年授證為慈誠志工後,不只歡喜做慈濟,原本時常生病的身體,也越來越健康。大約七年前,他向在開業行醫的哥哥洪東海說:「可以發揮你的專才,加入我們慈濟的人醫會,世間財夠用就好了。」

沒想到洪東海醫師跟著義診團隊上山下海,付出良能為偏鄉民眾付出,從中見苦知福,越做越歡喜,洪東源笑說:「我哥哥現在比我還要投入。」行善之家,必有餘慶,兩兄弟同心協力以愛以善傳家,才是留給子孫後代的福澤。

◎真誠的愛 付出多一點

原本任職在臺中慈濟醫院的陳俊亨醫師,離職是為了回到大臺北區照顧父母,選在七堵的診所開業三年了,而往診的地方與他的診所相距不遠。陳醫師是抱著要回饋社會的心態參加義診,這也讓陳醫師看診的心境有所不同,更能以病患為中心去了解他們的需求,進而有充份的時間來關懷病患,及想方設法協助他們。

中風一年多的黃先生,住在租賃的小套房裡,他真的很感動慈濟對他的幫忙,因為今年三月髖關節經常脫臼而開刀的他,除了無法自行坐立在床上,術後甚至久臥也有褥瘡傷口,慈濟的社工及志工因擔心黃先生的傷口,需要儘快可以助其坐立的工具,因此放棄等待政府機關補助,而趕緊為他架了鐵杆輔具,才得以讓褥瘡傷口很快地恢復良好。

復健專科的陳醫師看到這情形很感動,為黃先生示範一些簡單的復健動作,平日可以練習。此外,他也不捨讓黃先生等到下一次義診才有追蹤的機會,自願為他追蹤病情,並隔日親自再到黃先生住處拿軟膏來給他,真誠的愛不難,只在於人人願意發心,為有苦的人多付出一點點,這真正見證了證嚴上人所說的「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褔的人走進去。」志工們依循著慈濟宗門的宗旨,堅定行在這條菩薩道上不停歇。

◎些微進步 最大回饋

爬上狹窄陡峭的階梯,又見狹小暗廊,王先生招呼著人醫團隊,走向太太的床邊說著:「她這樣的腦幹中風,臥床到月底就一年了。」看著病患的中醫師陳履嶽一邊聽著王先生說話,一邊問診,接著為王太太量著血壓,觸診當中,可以知道家人把她照顧得不錯,身上並無紅腫、褥瘡的現象。

但太太的便秘,讓王先生感到不解,陳醫師分享說:「當病人臥床久了,便秘會不時發生,可能就要不時以順時鐘的方向,按摩腹部的周圍來促進腸胃的蠕動。」護理師李秀惠也提醒王太太的血壓偏高要小心,陳醫師叮嚀王先生,如果血壓這二、三天還無法控制,就必須送醫就診治療。

前些時候,太太對於王先生的聲音是有反應的,她有時會用張大眼睛來回應,雖然是極小的動作,卻讓王先生感到幸福滿分,笑容映臉龐。

一家人同心協力照料生病的家人,有外力的補助,和公部門提供每週兩次為王太太浴淨服務,讓這個家有了希望,有了喘息的空間,而不再孤獨無助。

今年要畢業的中醫師陳履嶽,目前在基隆長庚醫院的中醫部實習,聽到有義診的訊息,心中便燃起了一個念頭,覺得這是不錯又有意義的事,因為疫情的關係,拖了半年才成行。近日他聽到主任要開始做居家醫療,也趕快報名參加,今天是他第一次參加義診往診,體會到有些家庭確實是沒辦法出門,因為財力和醫療知識背景的有限,其實都過得蠻辛苦,居家往診是需要及相互學習的,今天讓他真的了解到見苦知福的意義。

陳醫師感受到重症患者若能多點照顧,多點全身性的檢查,和多與病人交談,相信病人會有所好轉,希望他們都能平安健康快樂。他還發了一個好願,因為快要當兵了,等當兵回來,有機會會再來參加義診的。

圖左 :中醫師王國輝(左)檢視劉先生(右)身體各項身體機能,包括手腕的握力、抓舉及指尖的運用、肌腱的損傷程度等,弟弟(中)在一旁協助解說。[攝影者:黃永福]
圖右 :曹阿嬤(左)罹患胰臟癌,今天人醫團隊到訪,發現長者血壓異常偏高,膝蓋也不好,中醫師王國輝(右)先以針灸,調理身體。[攝影者:黃永福]

圖左 :暑假後將升上高一的王凱慧(右),發願以後都會參加慈濟志工,希望自己可以當上護理師,像爸爸王國輝中醫師(左)一樣服務更多的人。[攝影者:黃永福]
圖右 :疫情關係,人醫團隊已有近六個月未往診,小惠(左二)的媽媽 (右三)表示很想念大家。[攝影者:江昆璘]

圖左 :醫師洪東海(右)為病患問診,護理師(左)也為其細心測量血壓。[攝影者:江昆璘]
圖右 :志工洪東源(右)第二次參與人醫義診,也是第一次與哥哥洪東海醫師(左)在同一條往診路線合作。[攝影者:江昆璘]

圖左 :復建專科醫生陳俊亨(左)細心地觀察王媽媽的用藥情況,叮囑她要趕快追蹤高血壓的情況,擔心她不去看醫生、或看醫生表達不完整,立即也手寫一張讓她就醫拿給醫生的病況提醒。[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中風一年多的黃先生,今年三月開刀,術後因久臥有褥瘡。陳俊亨醫師(右)教他平日可多做一些簡單的復健動作。[攝影者:陳何嬌]
圖左 :張女士中風一年多,陳履嶽中醫師(中)觀察其身體狀況,稍後用針炙的方式治療。[攝影者:曾蕙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