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人生再選擇一次 答案依舊不變

人生再選擇一次 答案依舊不變

E-mail 列印
從月捐善款的會員成為志工,黃愛媋(慈彌)投入環保一路延伸到慈善、教育、社區等活動;十八年來每件事都是邊做邊學,每個階段對自己都有不同的期許,相對地也面對不同的挑戰和困難。

孩子曾經表達:「媽媽,您的 時間都在做慈濟,很少陪伴我們。」黃愛媋曾經心酸地流下眼淚。如今大女兒已出社會工作,二女兒在臺灣就讀大學,小兒子則是中學生,卻向她說:「媽,當您老了,我們不擔心,因為您有參與慈濟。」

這樣的轉變,令黃愛媋欣慰不已,她深信這是身教的影響。每次參與慈濟活動,她總會讓孩子知道她去哪裡,做些什麼,讓孩子安心和諒解。此外,也會帶著孩子參與一些活動,接觸善和愛的環境,期望他們長大後更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懂得造福的意義。

◎環保回收 開啟人生

回想1996年,當時黃愛媋已嫁為人婦並在吉隆坡工作,接到從老家馬六甲的好友,也是慈濟志工林玉寶的一通電話,邀約她每個月捐錢護持做善事,她一口答應。2002年公公中風,需要親人照料三餐和生活起居等,她便辭掉工作回到馬六甲盡孝,先生則留在吉隆坡工作,維持家計。

由於公公個性獨立又有很強的心念戰勝病魔,行動和生活尚可自理,無須親人二十四小時照料,讓黃愛媋多了閒暇時間,開始想著找尋自己可發揮之處。先生黃海珉(濟綸)因從小接觸佛法,遂向她提議「可以去慈濟當志工」,頓時敲醒向來一心想要做好事的黃愛媋。

然而即便成為慈濟會員多年,但要當志工卻不知從何下手。幾天後,正巧看見一群志工出現在住家的社區,黃愛媋開心地詢問,並獲知慈濟將在此開設環保點。她笑言:「正好我當時沒有交通工具,環保點就在住家附近,自己走路就可以參與;這就開啟我投入志工的行列,之後才逐步深入其他志業。」

黃愛媋每回只要提及自己投入慈濟當志工的因緣,便開玩笑地表示,自己是環保回收回來的。

◎堅持己心 未曾停歇

當時黃海珉每個週末回來馬六甲,黃愛媋帶動先生一起投入做環保,之後再逐漸參與其他活動。當時大女兒才七歲,老二才兩歲,夫妻倆出席活動,時而全家一起出動,時而由公公代為看顧,黃愛媋從未覺得有任何的阻礙。

之後,黃愛媋承擔社區組長,愈來愈繁忙,期間還懷著身孕,挺著肚子,依舊活躍於各項活動。曾經有段時期,公公身體虛弱,經常有病痛,每當她前腳才跨出大門,隨即身後就傳來公公不舒服的聲音,然而事前已答應出席活動,或是允諾載送志工參與活動等,都得臨時留下來照顧公公。

往事歷歷在目,黃愛媋臉上滿懷笑意地說:「當時自己有一個外號叫『放飛機』,經常出其不意爽約,但是志工們都能體諒和善解。」她很感恩當時承擔社區互愛組長的志工蔡育丹(慈儒),那段時間她忙碌照顧行動不便的公公,還要兼顧工作,有時無法載送孩子或是沒時間準備晚餐,蔡育丹總是及時伸出援手,讓她無後顧之憂。

即使面對一些阻礙和挑戰,黃愛媋不曾找藉口退縮或懈怠。她辛勤付出的背後,是一顆柔軟的心。愈深入慈濟付出,就愈不捨苦難眾生;愈了解證嚴上人為佛教為眾生,開創慈濟一路走來的篳路藍縷,就愈有力量走下去。

這一路走來,志工鄭素嬌(慈冉)看見她用心的點滴。當初鄭素嬌和志工走入社區,邀約黃愛媋投入環保,她馬上響應。之後,不僅承擔環保點的負責人,更用心投入社區各活動,有時志工或照顧戶需要交通工具或其他協助,她也總是安排時間來付出。同時經常看見她烹煮糖水與大家結緣,照顧志工們的胃,也主動關心和傾聽志工的心聲,給予精神和心靈上的支持。

「當時她兩位孩子還小,期間又懷著老三,先生在吉隆坡工作,一個人要忙著照顧家庭、公公、孩子,還有兼職工作。她卻總是安排時間,自動自發投入活動,陪伴、帶動志工等,真的不簡單!從未看見她停歇。」鄭素嬌讚歎地說。

◎駐守前線 扎根社區

然而,2015年網路諸多不實的報導及曲解,讓一向秉持濟世救人的慈濟,蒙上一層無明網,也對黃愛媋產生巨大的衝擊,「當時慈濟走入第五十個年頭,一路來不分宗教、種族,投入許多的濟貧、急難救援,只為救拔苦難眾生,為何會引起流言,為何會被流言中傷?」

黃愛媋反覆省思,坦承自己與其他志工一樣,用心投入付出,但是「做比說的多」,過去慈濟人大多只會做不會說。當民眾回應「有空閒的人才去做慈濟」、「做慈濟很忙,照顧不到家庭。」、「慈濟很有錢。」……無明風一起,造成會員善心流失,對慈濟志業的推動影響很大。

證嚴上人慈示,無明、無知混在一起,不消除掉,心無法解脫。慈濟人因為有佛法的基礎,轉識成智,才能在無明網之中,安下心來,恆持初發的一念心。

因而黃愛媋感觸良多,遇到這些狀況,志工需要懂得如何應對,讓大眾明白慈濟在做什麼,不會產生誤解,避免發生類似無明網事件。她也從中體悟資深的志工要照顧好,年輕一輩的志工要凝聚向心力,尤其社區是志工走入人群和大眾接觸的第一線。「從那時起,自我期許堅守第一線,扎根社區帶動志工;穩固志工的道心,深入上人的法,與民眾應對自然不偏離,募心募愛更容易。志工隊伍浩蕩長,自然能帶動更多會員,也因為參與而深入了解慈濟。」她堅定地說。

從那時起,黃愛媋因應每一階段的人事物立下不同的心願。今年(2020年)她的心願是「找志工」,要傳承和帶動社區。今年她五十三歲,卸下組長一職轉而承擔社區協力副組長,讓自己有更多機會直接近距離接觸社區志工,只因抱持著「承擔」與「接力」。「承擔」即是「佛心師志」,「接力」並非交棒,而是花更多心思在培養新生代的志工,照顧好老一輩的志工。

她坦言,當初投入慈濟抱持單純一念心,跟隨社區的安排而做與承擔。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今要接引和陪伴志工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即使受慈濟援助之照顧戶,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接引出來,投入付出行列。因此,她設定目標為「帶人就是『帶到人和』,團體的和才是最大的吸引力,唯有運用上人的法在待人處事;人人做得歡喜,則不生退轉和失道心,付出之路必能走得平穩和長久。」

◎用心投入 歡喜成長

然而忙碌的生活,黃愛媋不諱言,身心、家庭和工作的平衡確實是一大考驗。當自己的肩膀讓志工依靠、當用心傾聽志工的心聲、當孩子抱怨沒有親子時間、當先生埋怨時常看不見她的身影,她自己的身心和問題又該如何排解?

「每次有壓力和煩惱時,我是靠上人的法來應對和平衡。」她秉持一貫原則,不向大眾、志工和家人表達自己的忙碌,而是身體力行投入各種活動,不管是環保、教育、訪視等。透過做的當下,把握機會歡喜與眾分享,以身說法來回應和斷除他人與自己的煩惱。

而她總是走在最前,做到最後,一路來與志工賴桂蘭(慈彌)、許玉萍(慈紀)、陳秀蘭(慈炫)攜手處理過許多社區慈善個案的疑難雜症,培養出革命情感,也讓社區「訪視四劍客」之稱號不脛而走。她歡喜分享:「往往只要一通電話,電話那頭總是傳來『沒問題,我來!』,彼此相互鼓勵、支持、陪伴和關心,帶給我極大的鼓舞也傳遞深層的溫暖。」

投入付出的身教,無形中也讓親子、夫妻關係愈磨愈融洽。黃海珉坦言,夫妻一定有口角,曾經心疼地請太太拿捏時間,太太回應「沒辦法」;了解她一心做好事付出的心,看見她投入的認真和負責之態度,從中也看見她的成長與歡喜。因此黃海珉負責照顧好家庭,在背後支持她,讓黃愛媋可以無後顧之憂地付出。

黃愛媋感恩地表示,每一個志業或活動只要用心投入,必有所學習與成長。當初為了教導自己的孩子,而投入教育志業的大愛媽媽課程,直到現在最小的孩子都已是中學生,她仍不斷充實自我,每星期三天走入小學帶動靜思語教學。

環保,是最簡單能和大眾溝通的橋樑,但卻是最具生活影響力;慈善,看見苦難眾生,自己更懂得惜福和造福,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後逐漸形於外,更體貼父母心。

「我從不後悔投入慈濟。假如時光倒流,要我再選擇一次,我還是會選擇投入慈濟。」雖然曾經失去一些親子和夫妻相處時光,但是夫妻倆同行菩薩道,互相鼓勵與支持,成為彼此的精神支柱;孩子在善與愛的環境成長,夫妻的身教,間接影響和帶動孩子,懂得愛人與助人,也懂得愛惜萬物生靈,女兒相繼發願茹素護生。她認為現在家庭和諧、溫馨,就是最大的幸福!

圖左 :黃愛媋總愛說自己是環保回收進來慈濟的,至今她依然投入環保中,樂此不疲。(攝影:黃海珉)[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即使面對一些阻礙和挑戰,黃愛媋不曾找藉口退縮或是懈怠,她經常帶著孩子出席慈濟活動,把握當下勤精進。[攝影者:張福林]

圖左 :志工鄭素嬌(左後一)一路看著黃愛媋在慈濟裡的學習與成長,對她的堅持不懈,大表讚歎。[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黃愛媋付出之餘,發現不能「做比說的多」,也要學習分享,因而勇於「說我所做」,加強法的分享。[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黃愛媋今年(2020年)的心願是「找志工」,做好傳承工作,也帶動社區;她也在培訓課程中,陪伴一群大愛媽媽上課。[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黃愛媋(前左)與志工蔡育丹(前右)、許玉萍(後排左一)、賴桂蘭(後排中)及陳秀蘭(後排右)這幾位是她在慈濟路上的好夥伴,她們在慈濟活動中合影。(照片:許玉萍提供)[攝影者:許玉萍]

圖左 :當初為了教導孩子而投入大愛媽媽課程,黃愛媋至今仍沒停下腳步,依然走入小學帶動靜思語教學及環保。[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黃愛媋及先生黃海珉帶著女兒、兒子一起參與慈濟活動。[攝影者:楊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