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家族的愛 帶動社區護大地

家族的愛 帶動社區護大地

E-mail 列印
因為一念心,姊妹倆勇於承擔護大地;因為念親情,家人義不容辭做環保;因為家族愛,親戚相挺相依靠;王琇禎和王綉賢兩姊妹單純護大地之心,帶動家人親戚,發揮社區環保影響力。

◎親人相挺 勇於來承擔

20 06年馬六甲發生大水災,王綉賢(慈斐)的三姊婆婆家淹水,看見慈濟志工前來協助和關懷,之後志工邀約參與歲末祝福,她便和三姊一同出席。活動現場受志工張秀蘭(慈縝)邀約而加入會員,由志工李秀英(慈豪)定期上門收善款,進而接引她和二姊王琇禎(慈擇)做環保。王綉賢說:「其實更早之前,自己很想加入慈濟當志工,只是沒有管道,因緣來了,便把握機會。」

當時志工羅綉甄(慈瑞)獲悉她們居住在吉里望(Klebang),當地尚未設有慈濟環保點,透過王琇禎姊妹安排,當時借用堂哥王秋平家舉辦「社區愛灑茶會」宣導環保。因他開設鐵工廠,願意無償協助載送環保物,堂哥的支持給予姊妹倆莫大的力量。2007年,在當地成立環保點,由王綉賢和王琇禎承擔。

家中其他四位姊妹,為了支持家人都一起投入,媽媽則在幕後準備糕點,補充大家的能量;堂哥、堂姊也帶著家人一起相挺,讓新成立的環保點,一開始就有十多位成員的助力。

王綉賢坦言,當時姊妹倆才接觸環保約兩個月,第三個月就在社區開設環保點,帶動居民響應;感恩志工紀麗雲(慈汛)前來協助,她們邊承擔邊學習,也因為姊妹一起投入慈濟,還有家人和親戚的支持,正因為團隊的力量,讓她們能堅持至今。

◎環保之路 進入住宅區

初期,因環保點設立在住宅區外的商店街,多數居民都不願意投入;她們只能逢人便邀約,即便居住在不同地區的居民。民眾許木瑞正好路過,看見志工做環保的身影,進而受到邀約,於是開啟了他的「環保之路」。

因環保點離住宅區有一段距離,志工考量住戶送回收物的意願,因而以環保回收車進入住宅區沿路收集,再運送到環保點。許木瑞則跟著回收車,進入住宅區收集環保物;2019年環保點從外面搬遷至住宅區的居民協會前的空地,增加居民的便利性,不再沿路回收,他依然跨社區前來做分類。

「看見王家帶動居民做環保,大家做得很投入,我自己也做得很開心,才會持續下去。」許木瑞笑著說道。

該社區住戶王素清,初期因拿環保物到回收點,每回王琇禎必邀約她一起做分類。有一天,她覺得不好意思,每次丟東西給別人撿。「尤其年節資源非常多,他們都做到中午,才能處理完。」一念不捨與歉意,2013年王素清開始動手做分類,先生也一同加入。

以前王素清只知道報紙可回收,漸漸地才明白可回收的資源項目繁多;做分類時,又能與環保志工聊天、互通訊息。「吸收了環保知識,讓我在家裡做回收更仔細,也改變我的生活習慣,如:自備環保袋,不浪費資源等。此外與社區居民有了交流的管道,生活也比較開心!」

◎看見用心 發揮影響力

「初期,王綉賢姊妹和志工們向社區民眾宣導和邀約時,就想要投入,但考量距離遠而放棄。現在環保點就在家附近,王琇禎邀約,我就來看看!」住戶夏雅珍從環保點搬遷至社區內才開始投入,她做得滿心歡喜。

夏雅珍不諱言,自己從不參與活動,現在每個月環保日不用提醒,一定準時報到。這些年來,看見社區變乾淨,居民不再亂丟垃圾,知道回收減少垃圾量的重要。「看見她們一家人的力量,帶動我們社區,不然也沒有今日的成果。我們就跟著學習,一起做。」

王綉賢想到以前的住戶,都將資源往垃圾桶丟,有時垃圾都溢滿地,現在因為做回收,社區環境變得乾淨許多。她感恩堂哥王秋平的支持,若沒有卡車運載回收物,姊妹倆縱使有心也無法做到。

「當初志工在社區提倡環保,我從中獲悉環保的重要;當社區要成立環保點,了解草創之不易,需要人和資源之助力。」王秋平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開個頭,讓大家有方法、有管道可以做環保,況且「環保」是人人的義務。

王秋平體悟「自己要做,才有辦法帶動和推動,而且我們住在這個地方,當然要從這裡做起,再慢慢從家庭、生活、工作環境中,再擴大影響力!」他投入至今,也見證社區變得乾淨、有秩序,也因為做回收而逐漸熟識居民,鄰里的感情也愈融洽。

◎家族帶動 展現凝聚力

堂姊王春群住在另一社區,當初也是因堂妹的號召前來支持。她肯定王綉賢一家人帶動環保的用心。從早期就不斷邀約民眾投入,每個月還要打電話追蹤和邀約,同時需要協調回收資源,準備回收袋等等幕後工作。

「不只是環保日出來做環保,一定要有帶頭者,規劃、安排、持續帶動,才有可能走得長久,背後需要花費一番準備功夫。」王春群從事教職,經常在課堂與學生分享環保,此時正好把握機會身體力行。

她深信環保從小教育,養成習慣成為生活一部分,才能真正落實「環保生活化」的態度。她的同事李治興老師,當初受她之邀,從波格芒加(Pokok Mangga)前來參與,並邀約住家附近的朋友一同響應,一做就是十多年。他坦言,「知道環保但從未行動,因而把握因緣,展開行動力。」

「慈濟環保日」,馬六甲各社區都有志工在帶動做環保,然而李治興仍捨近求遠,只因他的環保觀在此受到啟發;透過志工的教導,才知道紙張分為雜紙和黑白紙回收,塑膠類更是依材質分類回收。

李治興開始從家裡、學校落實環保,希望以身作則帶動學生參與,唯有人人有環保觀,培養動手做環保的好習慣,地球才有救。過程中,他看見王綉賢家族,對於環保的堅持和團結的力量,深深觸動他的心,也是堅持的動力。

◎團隊力量 堅持永續動力

一路走來,王綉賢感觸良多,長期培養回收習慣,現今正是時候,她鼓勵民眾走出來,也可以看看大家在現場做分類的情況,方便接引、邀約加入行列。

看著環保點,從十多位家族成員,逐漸地親戚朋友知道他們在做環保,收集環保物送到環保點,鄰居看見也會送來回收物,慢慢地在當地帶動環保的觀念,有愈來愈多人一起響應,至今每個月約有三十位成員主動投入,讓姊妹倆欣喜不已。

妹妹王雪譿從不錯過環保日,上班屬於排班制;如環保日遇到上班日,也會請假來付出,十三年來始終如一。「力量從家裡慢慢展開,看見成果很歡喜。當民眾將環保物拿到環保點,大家齊力分類回收,看見環保物從雜亂變得乾淨,再由回收車載走,一點都不留,覺得很開心、很舒服!」一開始,因為支持姊姊們而投入,逐漸地王雪譿發現自己愈做愈開心。

每到環保日,王琇禎全家六姊妹全員出動,媽媽則準備點心給大家享用,成就孩子做好事。王綉賢歡喜地說:「我的家族,雖只有我和姊姊琇禎加入志工行列,但是當慈濟有活動或要勸募時,他們一定響應。我看見愛的影響力!」

過程中不免有壓力,但團隊力量讓姊妹倆堅持走下去。王琇禎感恩團隊日益茁壯,顯示愈來愈多人知道環保的重要,全家人一起做環保很歡喜,很多人一起來投入更開心,如同上人所言:「無處不是道場」,環保點也是一個接引民眾的好道場。

圖左 :王琇禎(後排右二)和王綉賢(前)兩姊妹單純護大地之心,帶動家人親戚,發揮社區環保影響力。[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當初的環保點,設立在住宅區外的商店街,大多數居民都不願意投入,但姊妹倆靠逢人便熱誠邀約,感動了不少人參與。(照片:王綉賢提供)[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2019年環保點從商店街搬移至社區內,許多人一路來與環保點一同成長。[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民眾許木瑞不住在此社區,路過看見志工在做環保,志工邀約,開啟他的環保之路。[攝影者:李經志]

圖左 :長期在社區推動環保回收,居民也逐漸養成習慣,環保日會主動送資源到環保點。[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住戶王素清(右一)初期拿環保物到回收點,看見大家努力回收的身影,一念不捨而加入,卻讓自己與居民多了交流的管道。[攝影者:李經志]

圖左 :當初王春群(左一)為了支持堂妹,王雪譿(右一)為了護持姊姊,而投入做環保。十多年不曾間斷並愈做愈歡喜。[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李治興(右一)老師受邀參與,看見王綉賢家族對於環保的堅持和團結的力量,觸動他的心,讓他堅持付出。[攝影者:李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