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美國總會 因為不捨 陳淑燕走得更遠

因為不捨 陳淑燕走得更遠

E-mail 列印
1982年,二十六歲的陳淑燕決定辭去臺灣的護理工作,飛去美國陪伴接受專業醫師培訓的先生,兄姊們萬般不捨,為妹送行,彼時彼景堪比《詩經》的先秦民歌《國風·邶風·燕燕》所云: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 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陳家的「小燕子」就此飛去了美國,夫唱婦隨,燕子雙飛,家人一送再送,抬首遠望,看不見妹妹的家人淚如雨下……

那是小燕子第一次離鄉背井,當年的家人原只盼望小夫妻琴瑟和鳴、家庭美滿,未曾想陳家嬌嬌女的成長遠超預期,竟能在相夫教子之餘,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工人子弟 最富窮人

陳淑燕的父親在臺北南港擔任機房維修人員,為了養活一家七口,陳父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都在工作,只有過年才休息短短五天,平日從星期一工作到星期天,有時還要值班,工作非常勤奮。

未曾受教育的陳母是家庭主婦,雖目不識丁,卻無損她「優質母親」的氣度,今日的環保達人掛在嘴邊的reduce, recycle, reuse,早在半世紀前,就讓陳母發揮極致了。陳母愛惜水資源,每一滴水都要用過兩、三次才捨得倒掉,洗米、洗菜、洗手,最後沖馬桶,然而,陳母什麼都省,就是孩子的事不能省。

為了節省伙食費,陳母每星期從南港走路到松山去買菜,來回要走八十分鐘,纖細的兩隻手提著一家人七天份的菜,屢屢走到汗水濕透衣裳;當她走不動了,便在樹下稍作休息,拿出薄荷棒擦擦額頭,又繼續前行!儘管家境不富裕,一日三餐都已捉襟見肘,但陳家人卻非常慷慨,當鄉下的堂哥、表哥北上求學,他們就伸開雙臂,歡迎親戚入住陳家。

宿舍的小房子只有兩個房間,陳家的一兒四女就在這個擁擠,卻溫暖的家中成長。四個女兒睡一個房間,上下舖各睡兩人,兒子在客廳鋪起一片床板;入夜時分,移開小餐桌便成為一個克難睡房。窗外的小雞籠及菜園是陳母貼補家用的園地,孩子們下課回家就向陳母報到,開始「家庭工廠」的業務,在毛衣上繡花是陳淑燕兒時最難忘的回憶。

因食指浩繁,作為長女的大姊陳淑燕,只能犧牲學業,提早進入社會賺錢養家;即便如此,每當寒暑假,家中小孩還是要四處打工貼補家用。初中畢業的暑假,她就到電子工廠當女工,也曾幫人家帶小孩。最讓她念念不忘是「新東陽」的工作,打工的一群小女生,常常趁老闆不在時偷吃零食;其實老闆不是不知道,而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滿足店裡打工的窮學生,陳淑燕從老闆身上學會了「分享」。

當定居臺北的陳家人偶爾返鄉探親,陳母都會準備小禮物,陳淑燕也像個小大人般地「籌辦禮品」;她從小功課很好,常常得到鉛筆、橡皮擦、筆記本等獎品,她都存起來留給媽媽送禮,與鄉下親戚「分享」她的好東西;後來念了北醫護專當護士,薪水也全部交給媽媽,在陳淑燕的優先排行榜當中,自己總是排在最後面。

◎燕燕于飛 之子于歸

在陳淑燕眼中,長她兩歲的劉明威醫師是一個真誠的人,兩人結識於臺北醫學院,當年就讀醫學系的劉醫師,總是穿著高中的卡其制服,繫著中學時代的腰帶穿梭在大學校園,他那種坦然自在的神情,擄獲了少女陳淑燕的芳心,他倆相知相戀七年,終於攜手走上紅地毯。

二十五歲結婚,隔年劉醫師奉派美國接受專業醫師訓練,異域生活十分寂寞,下班後只能一個人面對牆壁,因此她決定飛去美國,陪伴獨自打拼的劉醫師。小夫妻擔心養不起襁褓中的兒子,只能拜託婆婆在臺灣幫忙帶小孩。

當年的住院醫師薪水才一千兩百美元(約新臺幣三萬兩千兩百元),其中五百美元(約新臺幣一萬四千六百元)要寄回臺灣,想念兒子的陳淑燕,只能打越洋電話回家。當時電話費非常昂貴,一分鐘兩塊錢,一個星期只能打一次,一次只能講十分鐘,掛斷電話之後總要哭兩小時。陳淑燕常在電話中,要求兒子叫「媽媽」,但直到兒子一歲半接來美國,兒子才將陳淑燕與「媽媽」二字畫上等號。

為了接兒子來美團聚,陳淑燕努力學英文,並參加護理師執照考試,她的語文能力是一大挑戰,所幸遇到貴人佩琪,她的先生是空軍,倆人都非常有愛心;佩琪一面指導陳淑燕英文會話,一面請她帶小孩,每次都給三十美元(約新臺幣八百八十元),在當時真是雪中送炭!

考取護理師執照之後,陳淑燕意外懷孕,考慮到挺大著肚子做護理工作諸多不便,只好改去餐館打工,然而,路途遙遠的餐館開車需四十分鐘。有一天,不小心擦撞到別人的車,陳淑燕受到驚嚇,最後決定辭掉工作專心待產。

直到老二出生,陳淑燕才開始上夜班護士,原本小夜班應該在晚間十一點下班,但因為英文不夠好,每天都熬到凌晨一點,才把病歷及各類報告全部完成,幸好努力不倦的陳淑燕看連續劇學英文,終於克服萬難,漸入佳境。

在美培訓七年之後,劉醫師結束了專科醫師訓練,舉家搬回臺北,圓滿他服務家鄉的心願。可惜兩年之後,因為大環境的改變,陳淑燕全家又在1991年搬回美國,定居在南部的阿拉巴馬州。

劉醫師是心臟血管專科及介入性心血管專科,奔走在三家醫院的急診室之間,守護病人的生命。陳淑燕眼中的劉醫師,既是人醫,也是仁醫,「視病猶親」就是最貼切的形容詞。

曾經有一位心導管室的技術員說:「在導管室工作逾四十年,我從劉醫生那裡學到很多東西,凡是有關心血管導管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問劉醫生,他就像一本百科全書,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得到他的解答。」

陳淑燕早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ICU及心血管科,她跟著劉醫師工作很舒心,他對她而言「亦夫亦師」,劉醫師就是陳淑燕的活字典,凡是不懂的問他就有答案,被萬般寵愛的陳淑燕,一度以為自己可以永遠躲在劉醫師的羽翼下無憂無慮。

◎療傷之旅 走出陰霾

2017年1月,陳淑燕失去了摯愛,她在悲傷的大海中載浮載沉許久許久,陳淑燕悠悠地說:「劉醫師往生之後,很多門診病人不相信他真的走了,常常坐在劉醫師診間外的候診椅等待,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劉醫師從診間走出來……」語聲方落,她忍不住掩面痛哭,淚水沿著指縫滴落在最黑暗無助的深淵……

經過八、九個月反覆自問:「為什麼?」太多太多的「為什麼」找不到答案,再多的淚水,也喚不回遠離塵間的他。

終於有一天,一直在傷痛中的陳淑燕告訴自己,「劉醫師一定會不忍心,也捨不得看到悲傷的自己,他希望看到的是那快樂飛翔的小燕子。」於是擦乾淚水,決心振作起來,去延續他與她對醫學的熱誠,也祝福遠離的他華開見佛、乘願再來。

所以,陳淑燕決定參加12月舉辦的墨西哥義診,這是陳淑燕第一次參加國際賑災義診,深入墨西哥地震災區之後,她很驚訝地發現:「居然有這麼多人比我還苦!」

2017年冬天的墨西哥義診,遭遇非常寒冷的冬天,陳淑燕第一次深深體會到「見苦知福」的真義,眼前貧病交迫的人,讓她感到心酸,也激勵她延續劉醫師對貧病之人的不捨。

清晨四、五點,陳淑燕跟著志工去做布置會場等前置工作,沿路盡是凍著排隊的墨西哥人,他們一看到慈濟人,便高興地微笑打招呼。陳淑燕一邊心疼窮人、病人的處境,一邊讚歎前置志工起早摸黑、付出無所求的精神,冷得發抖做事的陳淑燕,對慈濟的幕後英雄肅然起敬。

在墨西哥期間,有一位媽媽走了一個小時的路,問慈濟醫師是否可以幫兒子看病?她的兒子不會走路,需要很多功夫,才能到達義診現場。大醫王趙有誠院長等了三個小時,才看到孩子;發現他是腦性麻痺,而提供義診的慈濟,只能給病人維他命……

還有一位媽媽扶著和她身高一般的兒子來看病,兒子吃了就吐,已瘦成皮包骨,原來病人已被診斷出末期胃癌,慈濟能做的也相當有限。

第一次墨西哥義診給陳淑燕的感受,只能以「不忍心」三字來形容,她心中唯一想做的是能為這些貧窮和生病的人貢獻更多的力量。於是她又參加2018年9月的墨西哥義診,接著又參加2019年7月的厄瓜多的義診。

第二次墨西哥義診,同樣發生很多感人的的故事。有一天傍晚,當大家開始收拾場地,一位老太太在義診快結束的時候,悄悄走進來,陳淑燕問她是否需要幫忙?老太太小心翼翼地打開手中的塑膠袋,原來是沉甸甸的兩個「竹筒」。聽老太太說是以前在慈濟發放時,從志工手中認養竹筒,當天特別把竹筒帶回來捐給慈濟,陳淑燕聞言十分感動,立刻將竹筒交給志工孫慈喜。

◎培訓精進 法喜充滿

2002年,因為工作的變遷而搬到南加州,陳淑燕有更多機會接觸慈濟,並在時間許可下,參與鄰近的義診活動。過去她曾越過聖地牙哥前往墨西哥貧區義診,每次義診都讓她法喜充滿,不但可以幫助不懂英文,又沒有錢買保險的病人,又可以為知識貧乏的人提供健康教育,守護社區的健康生命。

通過志工黃美照的引薦,陳淑燕開始參加慈濟義診,也對慈濟環保站的設立及骨髓捐贈有了初步的認識,令她佩服又好奇的是:「上人為什麼會有如此的遠見呢?」

後來有一位志工贈書《無語良師的生命教育 以身相許》,讀完書中每一位無語良師的故事,她幾乎用盡一盒面紙,擦拭止不住的淚水,「上人是如何轉變人們對身後事的既有觀念呢?」

其實,陳淑燕跟慈濟的因緣始於《靜思語》的一句話:「父母要放心,子女才能安心。」當兩個兒子前往外州念大學,陳淑燕與他們約好每個星期打電話報平安。一年以後,小兒子嫌麻煩,要求不要每個星期都打電話回家,陳淑燕當時就分享了上人的話:「父母要放心,子女才能安心。」此後就改成每月一、兩次的電話報平安。

當陳淑燕從電視新聞看到臺灣921地震的報導,看到大批慈濟人火速趕去現場救災,很有效率地分組分工去救災,她忍不住再次問自己:「上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義診之後會有志工分享,與陳淑燕同桌有志工孫慈喜和鄧博仁醫師,鄧醫師問陳淑燕:「想不想穿那件委員的旗袍?」孫慈喜也在一旁鼓勵她,陳淑燕不假思索地回答:「Yes」,她知道因緣已經成熟,願意把握當下,歡喜付出。

直到今日,每當想起義診所見的情景,心中滿滿皆是不捨與不忍,陳淑燕在心裡許下了「跟隨著上人,行菩薩道」的願望,所以在2018年9月報名慈濟的見習培訓,她決心要走進慈濟世界去了解、去學習,並找出答案。

兩年的見習及培訓課程,為陳淑燕打開了慈濟宗門的視野,也為自己的好奇找到了答案。入門之後,經由課程及聞法的學習獲益良多,更堅定自己跟隨上人「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的道心,也會時常反思自己,去除習氣;最大的改變是原本害羞的自己,如今已能夠自在「說慈濟」。

因為不捨摯愛的早逝,陳淑燕在菩薩道上努力精進,延續劉醫師對病人的愛,她將自己的千百柔情,盡數給了苦難深處的貧病之人,牽起病人的手,陪伴他們走向更長遠、更健康的未來。

圖左 :陳淑燕(左)的小孫女,是她心目中的小公主。[攝影者:陳淑燕]
圖右 :每當想起義診所見的情景,心中滿滿皆是不捨與不忍,陳淑燕(右)在心裡許下了「跟隨著上人,行菩薩道」的願望,所以在2018年9月報名了慈濟的見習培訓。[攝影者:陳淑燕]

圖左 :墨西哥義診給陳淑燕的感受,只能以「不忍心」三字來形容。她心中唯一想做的是,能為這些貧窮和生病的人,貢獻更多的力量。[攝影者:陳淑燕]
圖右 :陳淑燕(左一)讚歎前置志工起早摸黑、付出無所求的精神,冷得發抖做事的她,對慈濟的幕後英雄肅然起敬。[攝影者:陳淑燕]

圖左 :兩年的見習及培訓課程,為陳淑燕(右二)打開了慈濟宗門的視野,也為自己的好奇找到了答案。[攝影者:陳淑燕]
圖右 :全家人出席參加陳淑燕的畢業典禮,她的一生備受寵愛。[攝影者:陳淑燕]

圖左 :眼前貧病交迫的人,讓陳淑燕感到心酸,也激勵她延續劉醫師對貧病之人的不捨。[攝影者:陳淑燕]
圖右 :2017年冬天的墨西哥義診遭遇非常寒冷的冬天,陳淑燕第一次深深體會到「見苦知福」的真義。[攝影者:陳淑燕]
圖左 :在陳淑燕眼中,長她兩歲的劉明威醫師是一個真誠的人,他對她而言「亦夫亦師」,劉醫師就是陳淑燕的活字典,凡是不懂的問他就有答案。[攝影者:陳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