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美國總會 克紹箕裘 法律人的有情天地

克紹箕裘 法律人的有情天地

E-mail 列印
《為誰辯護》的名言:「他人昨日的地獄,將成為我明日的工作。」律師被描述成看盡人生百態的法律擺渡人;在訴訟的過程中,律師時而扮演「導演」,在法庭上引導各人按照他的劇本演出,時而變身為「算命師」,預告當事 人訴訟的走向及可能的結局。

說到「律師」,想像中應該是西裝畢挺、不苟言笑或謹言慎行的模樣,聽說律師當久了,有些律師會對正義感到麻痺,有些則是勇往直前、永不言敗;然而,慈濟法律顧問張天駿律師慈眉善目、維護正義、保障人權,絕不當違反正義的「導演」,也不做預告未來的「算命師」。

他的法務並非在法庭拼輸贏,而是一般公司、團體有關商務的法律工作,忠誠保護當事人的權益,並兼顧是否利益眾生。未語先笑的張天駿總是能在第一時間,用真誠贏得當事人的信任與託付。

◎不以規矩 不成方圓

張天駿的父親在張迺良臺北地方法院任職,配有宿舍,隨同父母從臺北市士林搬去杭州南路的司法九村居住,就讀私立復興中小學,從小與法律人朝夕相處、耳濡目染,仰慕司法官伸張正義的風範,小小心靈很早就埋下法律的種子。

張迺良任臺北地方法院檢察官,屢破重大刑案當選「全國特保最優司法人員」,榮獲先總統蔣中正召見,並頒發榮譽獎章;六十年代獲「聯合國人權獎金」,赴美、澳兩國考察司法業務。並曾任臺北地院刑事庭及少年法庭庭長、臺灣高等法院法官,一直到四十七歲離職赴美深造,取得法律博士學位(J.D.)。

張迺良返臺後轉任律師,獲聘擔任政府各部會法律顧問及行政院顧問,並在各大學兼課;張天駿的母親王月女士,曾任靜修女中及士林中學老師;父母的身教言教對張天駿潛移默化,養成他悲天憫人的慈濟心腸!尤其是張迺良對張天駿的影響尤大,原本張天駿已經申請到就讀南加大最熱門的電機系獎學金,但因父親期許而毅然轉系,他的法律路其實是從「父子情深」出發的。

張天駿畢業於南加州大學及麥克喬治(McGeorge)法學院,取得法律博士,又在杜蘭(Tulane)大學法學院取得公司治理專長證書,目前為慕旭法律事務所(Musick Peeler)合夥人,擁有一百五十位律師陣容。執業前三年從事「民事訴訟」法務,但因訴訟業務與他不喜與人對立的個性格格不入,所以當九十年代欣逢中港臺企業大舉投資美國,他便轉做非訟業務(商業、購併投資、證券有關的法務),並利用他公司治理的專長,擔任多家臺灣企業及銀行的外部董事。

雖然在美國就讀中學、大學及法學院,接受全英語教育,但張天駿的中文讀寫及語言能力卻能靠自修而超出水平,2009年曾出版一本聯合著作的跨國稅務書,在臺灣及中國均非常暢銷,張天駿曾經自嘲說:「我是靠中文吃飯的!」因為,跨國法律有時如同另一種文字,需要雙語人才協助解決,而他就是中港臺企業進軍美國的橋樑。

◎祖傳三代 菩薩心腸

張天駿與慈濟的第一次接觸是在他大二時,跟隨姨祖母謝魏滿子(大愛劇場《家有滿子》主角及「靜思花道」講師)到花蓮參觀慈院及靜思精舍,感於證嚴上人改善東臺灣醫療大環境的慈悲,張天駿的雙親自花蓮建院時期即參與義賣活動,並捐了一個病房及兩張病床,一家四口自八十年代即護持慈濟至今。雙親篤信佛教,均是慈濟榮董,張迺良曾擔任慈濟法律顧問及慈濟護校首屆法律課講師。

張天駿的岳父原本是張迺良的客戶,後來轉介給兒子,成為張天駿自1993年執業以來的第一個當事人,也成就了張天駿與露西(Lucy)的美好姻緣。婚後居住在洛杉磯聖馬里諾(San Marino)市。妻子露西也是南加大畢業的高材生,取得商學士及教育碩士,畢業後隨父經商,創立佳特實業(Charter Enterprise),家族是法光寺信徒,如今也是慈濟的大護法。

十六歲的女兒蒂芙妮(Tiffany)及十三歲的金柏利(Kimberly),目前就讀帕薩迪納市(Pasadena) 的韋斯特里奇(Westridge)女子學校。承續張家人祖傳三代慈善血統,行善不落人後,關注到早產兒缺乏保暖帽子護生,便雙雙號召同學為嬰兒編織迷你毛帽,捐給各醫院的嬰兒室與新生兒加護病房。

深受孩子善行感動的張天駿夫妻,為年輕的孩子們設立了「為寶貝編織迷你小帽基金會(Madhatter Knits Foundation)」,如今全美東西兩岸高中均有分會,這次新冠病毒基金會的高中生與慈濟合作,製作千份新媽媽防護袋及嬰兒用防護罩,贈送給多家醫院,也是張家女兒愛心表現。

2007年2月21日,洛杉磯時報頭版刊出,張天駿夫妻及蒂芙妮有關「華裔在美國如何平衡融入主流及保有華人傳統」的報導;蒂芙妮長大後熱愛寫作,近日參加全美舉辦的「疫情期間如何求學」作文比賽,以「疫情之下的明日之星(Leader of Tomorrow During the Pandemic)」為題,勇奪全美一等獎(錄取三名),並得到一千美元(約新臺幣二萬九千三百零七元)獎金,外加三百元(約新臺幣八千九百七十二元)最佳藝術創意獎。

想當年,張天駿也曾在法學院得到「全校模擬國際法庭訴狀比賽(Best Memorial in International Moot Court competition) 」 第一名,頗有乃父之風的蒂芙妮,是張天駿的驕傲。

◎天生佛緣 邂逅大愛

1998年,慈濟美國面臨組織架構優化的難題,當年有人向上人進言:「如果找美國人律師擔任慈濟顧問,上人沒法和外國人溝通,最好要找懂中文的。」

上人遂指示林碧玉副總及慈濟志工曾慈慧,北上找張迺良請教美國慈濟組織事宜,雙方細談之下,張迺良笑著說:「上人要找的人不是我,應該是找我的兒子,他是美國加州的執業律師。」這才知道張天駿專精公司組織法律,而且人就在洛杉磯,冥冥之中,早與慈濟結了緣,況且執業後陸續為南加州幾個佛教道場提供法律服務,目前也擔任西來大學校董。

張天駿第一次見上人是在花蓮靜思堂,上人用餐之時不大講話,只是對他說:「多用,多吃一點。我們等一下再談事情!」記憶中,上人用餐後即迅速離席,當時他的便當才用到一半,久了就理解上人是以秒在過人生。

隔年發生921地震,張天駿事先與上人約好返臺開會,當日是從機場直奔慈濟臺中分會。上人要張天駿隨師,趁在車上空檔及晚間討論美國事務。

在臺灣中部災區隨師,帶給張天駿很大的震撼,他親眼見到來自全臺各地的志工們,如螞蟻雄兵般拼裝組合屋,救援物資不斷地送來每處工地,都有幾百位志工放下手上工作,快速走向上人搭乘的小巴士,圍著上人爭相報告;張天駿在車上居高望下,這一幕深深烙印在他腦海裹,從旁聽各地救災及建築師們的重建報告,上人無時無刻愛地球、愛眾生及愛臺灣的情懷,深深地感動了他。

此後二十年,有關美國慈濟架構重整、免稅資格、園區建設、捐贈、董事會治理、營運,乃至財稅等法律事務,張天駿幾乎無役不與;也曾協助申請聯合國會員DPI組織資格,甚至親赴紐約開會;期間,張天駿圓滿榮董,並募岳父岳母及友人為榮董,同時擔任慈濟美國醫療基金會董事。張天駿客氣地說:「雖然自知沒有委員資格,其實內心早已認定自己是慈濟人,如今期望能把握與上人及慈濟的法緣,追隨上人直到永遠!」

◎逆增上緣 考驗修行

上人的「分秒不空過」,最讓張天駿印象深刻:「師徒之間的談話內容其實沒有太大的道理,或者深奧的佛法,都是一些日常的關心。上人是一個很誠懇的人,所以弟子會被上人的真誠感動,然後就會有動力做慈濟;所以,每次上人跟我講『多用心』,自己就覺得很慚愧,鞭策自己今後更用心。」

過去的張天駿是從法務志工做起,與一般志工的接觸面不同,較集中在行政、法務、及稅務等方面。2015年,慈濟遇到的一股無明的「逆緣」,慈濟人用智慧轉成「逆增上緣」,事隔多年,總算慢慢淡化了當年的衝擊;但他為慈濟不平,心疼上人受委屈。身為一位律師,雖不了解,但選擇尊重慈濟人的隱忍,也開始思考:「難道,我還沒有讀懂慈濟這本書嗎?」此後他開始多參與發放、街頭募款等慈善活動。

多年前,孫慈喜及曾慈慧開始鼓勵張天駿參加培訓,他因為業務繁忙,又擔心自己不夠資格做慈濟人,一直未報名參加培訓;如今時機成熟了,當張天駿第一天去慈濟上培訓課,有一、兩位志工睜大眼睛問他:「你怎麼來上課?」在他們眼中,張天駿還用培訓嗎?

培訓後,張天駿更深刻體會上人常說的「多用心」,不僅要對慈濟的事情用心,對自己的日常生活也要用心,他學會了反省:「原來,我們學佛就是反省的一個過程,自觀內心很重要,很多人來慈濟是因為上人的德行,走進慈濟的初衷多半是想幫助別人,曾幾何時,志工在服務的過程中受到慈濟人的感動而改變了,最後,赫然發現來慈濟就是自己在修行。」

◎臉書故事 接引菩薩

經歷過2015年的「消慈事件」,張天駿希望慈濟人行善之餘,更應該要護法,讓大眾的心不被無明火吞噬。他想利用「自媒體」的力量說慈濟,用自己小小的力量,發聲到自己的朋友圈,把自己知道的事寫出來,因此有了張天駿的臉書專頁。

張天駿以中英文雙語撰文,游刃有餘。有時分享個人的生活點滴,有時貼文慈濟的菩薩行動。作為律師,用文遣字養成嚴謹的習慣,作為志工,張天駿在情理法之外又添加了許多許多的愛!

圖文並茂的故事經由法律人的陳述,「說我所做,做我所說」,加強了說服力,竟然有朋友看到後,自動要求加入大愛行列。還有人原本只在臉書默默地看,也沒有按「讚」,機緣成熟之後主動捐了榮董,讓張天駿不敢小覷自媒體的力量。

張天駿說:「我持續的貼文,日子久了自然會有人發心!這也是我運用有限的時間,最能發揮護法效率的方式。」所謂「發心」不一定指金錢上面的奉獻,看到有人認同慈濟,就是張天駿最欣慰的成就。

◎通宵快遞 律師敲鍵

「拉森為護士女兒求口罩」的故事,便是張天駿臉書代表作之一。拉森是張天駿妻子及姊姊的卅年老友,也是事業夥伴,當N95一罩難求,拉森的護士女兒飽受疫病的威脅,醫院限制一星期只能用一個N95,通過張天駿的引見,拉森找到了慈濟。

2020年4月初, N95口罩因種種因素遲遲未能如期運抵美國慈濟,拉森只能排隊等候,所幸美國醫療基金會執行長葛濟捨急人之急,當紐約分會收到第一批N95口罩,特別拜託紐約執行長蘇煜升「通宵快遞 (Overnight Service) 」,轉調一箱給醫療中心,總算在5月6日上午十時收到了望穿秋水的兩百多個N95消毒口罩,拉森立刻從梵努伊斯 (Van Nuys) 開車一個多小時,到醫療中心提領。

拉森捧著得之不易的N95口罩,剛開口說:「我很高興能說幾句感謝的話,我的心……」他哽咽不能言語,只能反覆訴說他的衷心感激。張天駿為他補充:「拉森的女兒希瑟是山谷長老會醫院的加護病房護士,該院專門照顧新冠肺炎的病人,規定必須配戴N95口罩,而庫存的N95口罩即將告罄,而且加護病房已有兩位護士確診,讓拉森加倍擔心自己的女兒。」

救人如救火,拉森在慈濟人的幫忙之下,搬運防疫物資上車,又風塵僕僕地奔向女兒任職的醫院。慈濟人雙手合掌,虔誠祈禱早日撲滅疫情,每位女兒都能健康活潑地承歡膝下。

經由這個感人的故事,臉書上的朋友知道慈濟在防疫物資短缺的窘境下,用盡方法採購進口,捐贈給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張天駿的岳母心疼飽受威脅的醫護人員,率先捐款護持慈濟採購個人防疫物資;張天駿又在臉書引用上人慈示:「戴口罩只能治標,素食才能治本。」於是有臉友贊助「萬人萬餐救地球」的勸素活動,提供慈濟採買素食便當到醫院及社區勸素。

張天駿雖然是一位律師,卻能在法庭之外,在鍵盤上敲打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人與人之間便昇華成擺渡上岸的緣分了。張天駿很喜歡「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這句話,當一個人作夢,那只是夢,一群人一起作夢,就會美夢成真。他期待在有法度的大愛世界,與慈濟家人同行菩薩道,一起圓夢!

圖左 :婚前一個月,張天駿夫妻返回花蓮精舍,向上人報告婚事,接受上人的祝福。[攝影者:張天駿]
圖右 :2007年2月21日,洛杉磯時報頭版刊出張天俊夫妻及大女兒蒂芙妮有關「華裔在美國如何平衡融入主流及保有華人傳統」的報導。[攝影者:張天駿]

圖左 :2019年,美國總會舉辦「為地球而健走」,張天駿帶領經文處團隊及美國第一銀行團隊一起健走。[攝影者:張天駿]
圖右 :張家父子同為慈濟法律顧問。[攝影者:張天駿]

圖左 :張天駿夫妻在加州俱樂部(California Club)參與慈善晚宴。[攝影者:張天駿]
圖右 :訂婚時與雙方父母合影,新郎身邊事岳父母,新娘身邊是公婆。[攝影者:張天駿]

圖左 :張天駿全家福。[攝影者:張天駿]
圖右 :張天駿帶女兒參加發放。[攝影者:張天駿]
圖左 :張天駿很喜歡「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這句話,當一個人作夢,那只是夢,一群人一起作夢,就會美夢成真。[攝影者:張天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