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印尼 新房交接 阿嬤未入屋先流淚

新房交接 阿嬤未入屋先流淚

E-mail 列印
「居住是每個人生活的基本所需,這十間房屋完成後,並不是代表扶困計畫的結束,我們也希望幫助更多村裡有需要的人。」慈濟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於交接儀式中致辭。

2019年11月17日,慈濟印尼分會執行長到 北雅加達卡馬爾•穆阿拉村(Kamal Muara)進行房子交接儀式。致辭中,除了提及未來印尼分會將會繼續擴展扶困援建計劃,她也期待大家能開始重視環境保育,共同營造出整潔、舒適的居住環境。

◎援建民房交接 改善生活品質

卡馬爾•穆阿拉村是北雅加達一座靠近海邊的漁村,村裡的民宅多數低於路面,一旦海水漲潮,家裡就一定淹水。2018年該村其中一位鄰長向慈濟申請援助,經過實地勘察之後,慈濟決定援建十間民房。

交接儀式當天,村民、志工、地方政府官員聚集在扎米阿戶達(Jami Al Huda)清真寺,歡喜見證十名受惠者親自接受新房子鑰匙。

蒞臨現場的本札令安鎮(Penjaringan)秘書阪基(Dwi Pandji Forkiantoro)代表鎮長表示,「很感恩慈濟願意幫助政府援建村民的房屋,此舉更是彰顯出印尼團結、互相幫助的精神。」

援建計畫活動負責人盧德汕說明,慈濟的「援建計畫」是期待能為苦難人建造安穩、舒適的家,進而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預計明年(2020年)我們還會在此進行第二階段的援建,同樣也是十間房屋。期待村民有了安穩的家,可以不必擔心漏雨、淹水等問題;小孩可以專心讀書,大人可以專心賺錢,改善生活品質。」

◎收入薄生活苦 無力修繕房屋

房子鑰匙交接時,六十歲的彭噶雅莉(化名)紅了眼眶,很感恩從此以後能夠與子孫住在堅固的房子。

1974年,當時十五歲的彭噶雅莉跟隨父母從西蘇拉威西島搬到印尼首都,他們在北雅加達卡馬爾•穆阿拉村落腳,住在靠近海邊的海鮮拍賣場,以捕魚維生。「我以前住在海邊,但是海平面愈來愈高,所以就搬到現在的地方。」

彭噶雅莉十七歲時與一位漁夫結婚,就住在一米半高的高腳屋。「丈夫往生後,我開始剝青口,收入不固定,養大七個孩子,生活過得很辛苦。以前拿到的錢非常少,現在一個水桶的量,可以收到四到五千印尼盾(約新臺幣十元)。」

孩子長大後,有的當漁夫,有的當家庭主婦,也有的離開人間。已經成家立業的孩子們開始分擔家計,讓彭噶雅莉負擔比較輕,但還是沒能力修繕住了數十年的高腳屋。

舊房以木板搭建,但為了防止淹水,所以建成高腳屋。長年累月下來,木板已腐朽不堪,屋頂也多處破洞,「下雨時,屋頂一定會漏水。但沒辦法啊!我沒有錢修理房子。」膝下七個孫子的彭噶雅莉無奈說道。

◎睡在新家 阿嬤半夜也落淚

看到彭噶雅莉生活的情況,里長默默地去做勘察,了解她住處的狀況,「我原本不知道自己的家會接受援建,里長過來問我的工作是什麼,但沒告訴我援建的事。後來才通知我,沒多久就開始拆除我的舊房。感謝真主阿拉,可以免費接受援建。」彭噶雅莉歡喜說道。

彭噶雅莉看到新房的時候,雙腳還沒踏進,眼淚就先流了下來:「 看到自己的新房這麼漂亮,就會想我的舊房,怎麼變得這麼漂亮了?」此外,她坦承,晚上睡覺時也會常常掉下眼淚,經常會回憶起以前舊房,「又想到現在的我,怎麼可能會有那麼好的房子!」

從執行長劉素美手上拿到鑰匙後,彭噶雅莉忍不住露出幸福的笑容,她不識字,所以只好在交接記錄單做一些記號,「我非常感恩,我無法回報大家,希望真主阿拉可以給慈濟很好的回報。」

慈濟援建新屋,為彭噶雅莉一家人帶來新生活、新希望,一抹微笑掩住過往的所有苦難。

圖左 :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進行切通平飯儀式慶祝。[攝影者:鄭麗香]
圖右 :援建計劃活動負責人說明慈濟的援建計畫,是期待能為苦難人建造安穩、舒適的家,進而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攝影者:鄭麗香]

圖左 :本札令安鎮(Penjaringan)秘書阪基(Dwi Pandji Forkiantoro)代表鎮長表示,很感恩慈濟願意幫助政府援建村民的房屋。[攝影者:鄭麗香]
圖右 :志工也參觀新房的室內設備,了解受惠者是否住得舒適。[攝影者:鄭麗香]
圖左 :彭噶雅莉(化名)與女婿歡喜站在房子前。[攝影者:鄭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