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美國總會 石瀚仁醫師 以同理心幫助病人

石瀚仁醫師 以同理心幫助病人

E-mail 列印
美國石瀚仁醫師是在慈濟環境裡長大的孩子,曾參加南加州橙縣慈少(慈濟少年簡稱)、加州柏克萊大學慈青(慈濟青年簡稱),到外州完成醫學訓練後,2016年回到加州凱撒醫院(Kaiser Permanente) 擔任一般內科醫生,很自然地加入國際慈濟人醫會,在橙縣一年舉辦三次的義診,為低收入病人看診,回饋當地社區。

◎疫情爆發 衍生新問題

參加義診後,他才發現富足的美國,仍有許多人沒有享用到醫療資源,因為沒有保險,需要義診。他們有許多慢性病纏身,義診時,會一大早來排隊看病及領藥,對醫療的需求非常大。

就算有保險,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民眾的就醫權利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凱撒醫院的許多門診,改透過電話或視訊問診,他發現在家避疫衍生出新的問題:老年人因長期待在家中而得到憂鬱症,慢性病患則因害怕上醫院感染而拖延病情,小病拖成大病,才不得不進醫院,成了間接受到疫情影響的一群人。

他體會到當醫生不只是看病,宣導公共衛生的觀念也很重要,因此盡量在門診時多宣導防疫概念,多回答病人的提問。

◎了解原因 才能幫病人

「以前以為當醫生就能幫助別人,現在才知道,疾病背後有很多複雜的原因,五成以上是心理層面引起。」例如有個病人想要減肥,後來才發現她是因為憂鬱症和躁鬱症引起酗酒、肝肥大及體型的問題;也有人是因為財務問題拼命工作,而忽略健康。如果沒有了解深一層的原因,很難真正幫病人解決問題。

現在他會嘗試取得病人信任,讓病人願意多談;理解病人的處境後,找到更適合他們的治療方式。疫情讓得到憂鬱症的人變多了,他引導病人體認自己的憂鬱狀況,引介醫院提供的諮詢服務,調整生活作息,並控制自己的欲望,如果真的無法改善,再合併藥物治療或轉介更專科的服務。

對於慈濟人醫會的服務,他謙稱自己經驗有限,但建議,或許可以一年增加一次義診,以更周全地照顧慢性病患。醫療是長期的服務,他期許自己更有耐心地堅持下去;若有機會,也想參加國際義診,了解其他國家民眾的生活狀況與醫療水平。
圖左 :石瀚仁醫師體會到當醫生不只是看病,宣導公共衛生的觀念也很重要;在門診時多宣導防疫概念,多回答病人的提問。[攝影者:林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