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美國總會 雲端精進 2020TIMA年會穿越時空

雲端精進 2020TIMA年會穿越時空

E-mail 列印
2020年「國際慈濟人醫年會」,於美西時間10月1日下午一時卅分正式登場,為期三天,年度主題為「防疫、地球與心靈」。

由於新冠疫情尚未平息,各國人醫無法如往年般前往臺灣參加年會課程,為保持社交距離, 花蓮靜思堂現場二百五十九位臺灣學員參加,美國學員報名最為踴躍,由隊輔長林孟潔醫師帶領著三十一位隊輔,為三百六十位學員提供服務,加上現場工作人員,總計逾四百人參與人醫年會。

◎穿著制服在雲端相見歡

一年一度的「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透過網路轉播到二十五個國家地區,超過兩千名學員戴著口罩、穿著制服在雲端相見歡。為了讓各地人醫會學員都能同步學習,課程隨堂翻譯成多種語言,雖然進行中的語音翻譯各說各話,所幸每一位學員都能各取所需,法喜充滿。

美國學員分別使用Youtube及Zoom 雲端連線,連線者超過一千七百人,其中又有九十一則轉發。因「臉書」收訊問題所致,未能及時連線,只好改用Youtube連線,10月2日有五百三十七人上線,10月3日有七百四十一人上線。

為了更快速、更有效分享人醫年會相關報導,美國醫療基金會設置官方Line帳號,命名為「TIMA@雲端」,在營隊期間發表了二十七則大醫王專訪報導及人醫會每日會議,報導分享的次數最多者,高達一百四十九次。

◎全球人醫抗疫總動員

國際慈濟人醫會(International Tzu Chi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TIMA)義診足跡遍及五十七個國家地區,因新冠疫情反覆,許多人醫會的醫護人員還在防疫第一線與病毒拔河,只能在雲端報告他們在各自的國家,如何進行防疫物資及食物包的捐贈,以及深入社區勸素的工作。

國際慈濟人醫會全球總召集人林俊龍說:「往年大家都回到花蓮,今年因為疫情關係,我們透過視訊,參與人數更多,在課程精心策畫下,相信大家都收穫滿滿。希望明年大家能夠回到花蓮,敘述這一年來在疫情下種種因緣所做的一切。今年活動主題是『防疫、地球與心靈』,我們要在這方面一起做好努力。」

作為疫情重災區,美國人醫會的角色尤其重要。自2020年初起,全美慈濟人號召社區及主流投入這場空前戰「疫」,募心募款採購個人防疫物資,提供給醫護警消等第一線工作人員,並向街友、耆老及無證件移民等弱勢群體,提供防疫捐助。

疫情之初,慈濟美國醫療基金會執行長葛濟捨,循線通過中國在美的學者專家及醫師教授的協助,在美採購防疫物資,歷經萬難,才得以運送防疫物資進大陸;始料未及的是,詭異的新冠病毒,竟調轉方向進攻美國;疫情瞬間擴散,美國慈濟人改從大陸進口防疫物資,期間經歷貨源真偽、採購、報關、艙位、運輸及分配捐贈等挑戰,所幸菩薩湧現、克服萬難,順利將個人防疫物資,送給最有需求的人。

◎邀請專家剖析新冠病毒

由於新冠肆虐,人醫年會邀請專業人士授課,為學員提供更多醫學新知。被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主講「認識新冠病毒」,他表示冠狀病毒對人體一般不會致命,但SARS的爆發,震驚了輕「毒」的人類。2020年捲土重來的COVID-19更是威力強大,目前大家期盼疫苗問世解除危機,但他不表示樂觀:「冠狀病毒基因是變化很快的RNA,理論上很難發展出疫苗。」

賴院士坦言:「人類不可能比得過病毒,冠狀病毒比冠狀病毒學家還要聰明,沒辦法打贏病毒,只能求一個和平共存。」因為,病毒可能依附在體內的某些細胞生存,在人類共存的社區中,有人可能會一朝染毒(病毒)、終生帶毒,演變成長期性的疾病,而且病情會不斷反覆,不可不慎。

創辦「大小創意」的設計師姚仁祿主講「超大、超小又超快,怎麼辦?」暢談面對這小而凶悍的病毒,人類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與處理;病毒數量超級大,在地球上每平方米,多達八億個。面對這樣小而兇悍的東西,用人類面對敵人的慣用思惟「趕盡殺絕」顯然不可行,只能謙卑。謙卑之外,需要愛,包括不殺生的愛,以及彼此體諒、互相愛護的愛。

延續「愛」的話題,慈濟臺中醫院簡守信院長、人醫會葉添浩醫師,以對談方式進行課程分享,呼籲人人齋戒茹素抗疫,因為戴口罩只能治標,唯有「茹素」才能治本。大會特別製作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的人物看板加入對談,更活潑地分享大愛經驗,黃思賢總督導說:「上人已經開出靈方妙藥——『茹素』,只要天天虔誠懺悔,齋戒茹素一定會有幫助的。」

在全球籠罩在疫情的情況下,證嚴上人呼籲人人付出行動、齋戒茹素,希望更多人知而響應,愛護地球,守護生命。

◎美國醫療志業蓬勃發展

「人醫座談會」由葛濟捨執行長、張秉東醫師、陳福民醫師、鄧博仁醫師及溫俊強副執行長等人主持,問題包括什麼是「TIMA」?到人醫會在慈濟的角色是什麼?美國人醫會和醫療基金會的功能要如何區分?參加人醫會的條件為何?誰可以參加?是醫療專業志工還是後勤志工?

而不是素食者或佛教徒可以參加人醫會嗎?怎樣獲得國際義診的時間表?是四合一還是人醫會通知?各分會人醫會和醫療基金會,在各分會單位的功能如何區分?無論問題大小,都能夠得到詳盡的答案,其中「國際義診」是學員最關注的項目。

「國際義診」由助理醫師張秉東主持,除了大隊前往貧窮或災難地區舉辦義診之外,最重要的是招募更多醫療志工,建立強大的團隊,長期在各國當地社區服務、照顧貧病之人。

志工葛濟覺補充,他曾經前往波利維亞、海地、宏都拉斯、厄瓜多、墨西哥等國家,大部分時間都在做評估小組工作,首先進入災區,與當地志工一起發放糧食及執行「以工代賑」計劃、發放現金卡,以及提供義診及贈予醫療藥物等。

居民為表達感激,在慈濟義診完畢後的路上,列隊在大街上用自己語言歡呼「謝謝慈濟」、「感恩慈濟」,在熱涙盈眶之後,慈濟人又開始規畫下一個行程,為鄉親提供更多的服務。

鄧博仁醫師是西醫部負責人,穿梭在醫師看診及藥房發放之間,到處都看得到鄧醫生身影。他說:「哪裡有病人,慈濟醫療團隊就去哪裡,大醫王不只醫病,更重要的是培訓當地醫師及志工自力更生,一起做義診。」

亞特蘭大眼科醫師陳英偉參加墨西哥義診時,非常震驚地發現當地鄉親,完全沒有政府醫療補助或保險。當慈濟人贈送老花眼鏡給老人家,鄉親們都感激涕零,四天內為三百位眼科病人提供服務,其中七位需要動手術,陳醫師在簡陋的環境下開刀,切除病人眼睛上的冀狀瘜肉,讓病人重見光明。

牙醫師賴銘宗參加國際醫療義診多年,知道落後地區有很多要拔牙的病例。厄瓜多義診時,他帶去新的拔牙根器材,順利拔了好多患者牙根,吸引當地醫生圍繞觀看操作,為當地醫生合作,提供實習的機會,也為當地鄉親提供一個良好的服務。

針灸師許安仁在美國針灸行醫已二十一年。許醫師分享,在美國的病人,有時會警告他:「你是我要看的最後一位醫生,你最好治好我的疼痛,給我開對的藥,要不然我就告你!」這是美國人對待針灸師的「禮貌」。

但在國際義診,病人會對他說:「醫生你是我唯一的中醫師,我對你有信心,因為我不可能找到第二位如此好的針灸醫生,來治我的疼痛。」每當治療完畢,他們會激動地說:「謝謝醫生!」許醫師非常享受這種金錢買不到的真誠感恩!

慈濟美國醫療基金會葛濟捨執行長,帶領美國人醫會成員,每年前往墨西哥舉辦三至四次義診;每年兩次前往厄瓜多義診,過去三年共去了十五次,國際人醫會用無疆之愛,為貧苦國家民眾付出,接引當地人為自己的國家,提供醫療服務。

◎致力於營建健康的社區

陳福民醫師介紹社區健康營造,願景是促進社區的身心靈健康,宗旨是指導病人病前的預防及病後注意事項,及提供健康教育和管理自己的健康,目標是讓衞生教育延伸,包括生活飲食、心理建設、壓力和情緒的舒壓及牙齒的保健。在新冠病毒期間,繼續照顧社區不打烊,採用網上的健康講座;在癌症預防認知計劃裡,教育加強癌症認知意識,癌症預防及早期篩檢。

由美國醫療基金會主導的「社區健康講座」,不因新冠疫情打烊。透過每月兩次中、英文線上研討會及臉書的直播,還有每月一至二次YouTube錄製的健康講座,讓居家防疫更健康,同時推廣慈濟醫療中心的服務。講座議題配合醫療中心的服務,每月開講。第一場線上講座就有三百八十位觀眾,反應熱烈。每次中英文線上講座,都有八十位觀眾聽講。

截至九月為止,已錄製及上傳七十五個YouTube健康講座視頻,「鳳凰衛視」對線上健康講座的品質及健康訊息的傳達,非常感興趣,特別主動遠程連線,播出「吃素吃出健康來」特輯。

此外,美國醫療基金會還發行中英文e-newsletter,自2019年8月30日創刊,至今已發行超過二十四篇。平均點閱率為40%,最高點閱率為52.6%;平均閱讀點閱率為5.4%,最高閱讀點閱率為17.2%。

內科專家張安志醫師是加州洛杉磯分校附設醫院(簡稱UCLA)中西醫整合訓練醫師,也是慈濟與UCLA的對接窗口。所謂「中西整合醫療」就是解決根源問題及預防問題,讓每一個人都能受惠;以人為本,以病患為中心的醫療模式,關懷患者的身心靈發展;中西整合醫療着重飲食健康、自我按摩、正念、減壓、打太極拳與練氣功,促進美國醫療保健系統的轉型。在張醫師的規畫之下,慈濟未來也會如UCLA一般接收病人,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

西北合心林美娟分享他們提供醫療日常保養、飲食營養、保險資源等最新資訊、經驗交流分享及個案關懷,並從2005年7月開始有定期聚會交流;紐約長島分會陳欣蘭分享防疫措施及推行「素無量、福無量」的活動;西雅圖支會自3月1日至4月19日推動勸素活動,祈願疫情早日緩解早日平息,人人平安健康。

◎大愛醫療車開往貧困角落

全美目前共有十部「大愛行動醫療車」,分別為四部牙科醫療車、四部眼科醫療車、一部西醫門診醫療車及一部癌症篩檢醫療車。其中的三部在南加州,四部在中加州,一部在北加州,以及兩部在紐約,參與行動醫療車義診的志工有來自當地的人醫會成員、慈濟志工及社區志工。

由於行動醫療車内部空間有限,因此並不適合用於一般社區義診活動。行動醫療車的優勢是可以帶著完整的醫療配備,到達偏遠的農村地區,提供特定的醫療服務(如牙科、眼科、西醫門診或癌症篩檢)給缺乏醫療資源的鄉民,並達到持續性的追蹤服務。

醫療儀器及所需設備均已經設置在車内,節省很多現場設置的時間,一般僅需要十到十五分鐘,就可以開始看診,非常方便。雖然成立醫療行動車的成本比成立定點診所來得高,但若以長期整體的運作成本比較的話,則行動醫療車的運作成本反而是低於定點診所。

當醫療行動車在路上行駛時,車身印有慈濟的網站、聯絡方式及所提供的醫療服務,猶如流動廣告板般,可以達到很好的宣傳,同時讓更多人認識慈濟這個團體。

佛瑞斯諾目前所提供的行動醫療服務,如每周二的西醫咨詢,包括開藥單、每個月第三個星期六的預約牙科服務、每周兩次到三次的「看見成功」的眼科計畫、「關愛老人」眼科和牙科計畫、「愛的99號公路」眼科和牙科計畫及「關愛眼睛的健康」計畫。

◎「大體老師」以身相許

以前,大眾有「入土為安」的觀念。直到1994年慈濟醫學院正式成立,缺乏大體,世人才改變了古老的觀念;1995年慈委林惠敏女士因乳癌末期往生,她成為「第一位」志願捐贈遺體者。

朱台柏用「以身相許」介紹「大體捐贈」,醫學界會尊稱捐贈者為「大體老師」或「無語良師」。大體可以做大體解剖、模擬手術以及病理醫學等。手術之前幾天先把大體解凍,當解剖時可以身體鬆軟。大體老師李鶴振曾說:「寧願讓學生在我身上劃錯千刀,也不要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 」

朱台柏回憶妻子林慧如,強忍著癌細胞侵襲之苦,只為圓滿捐贈大體的心願,自紐約搭機飛行二十六小時返臺,如今自己也追隨妻子的心願,親自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

林慧如愛慈濟、愛上人,全部身心靈投入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每有救苦救難的行動,就有她的蹤影。如911事件,她觀察到消防救難人員在大樓廢墟搜救,希望能喝冰水解渴,立即向救世軍引薦慈濟供應冰水,而獲得同意進入重災區,這是慈濟人打入美國主流社會的重要突破。

◎茹素勸素結善緣傳法脈

西雅圖廖美茜是第一棒,她已吃素卅年。當新冠病毒蔓延全球,她加倍努力提倡推素,鼓勵會眾從一天一餐開始推行,並宣導素食帶給家庭健康的好處。「一天一餐素食」自3月1日起到4月18日止,四十九天送出十萬分素餐,兩千七百人歡喜享用素食。廖美茜隨之推行「美國茹素料理分享團」,分享蔬醒珍愛地球,素出健康人生。素食三好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淨心養德做好人,心想力行好事成。

勸素隊伍的第二棒邱顯全分享,當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他準備了一些義賣餐點參加慈濟義賣,當場搶購一空,妻子對他說:「今天募的善款,可以蓋兩個大愛簡易屋,讓兩個家庭得到溫暖。」心想只要出一點力,就可以幫助他人,何樂而不為?邱顯全發願在未來的「新素食儀」課程中,接引更多菩薩一起來素食環保愛地球。

第三棒趙秀芳是「推廣素食團」的主要成員,由於新冠疫情反覆,一線的醫護人員不僅工作忙碌,並且承受著壓力及負面情緒,因此,慈濟人決定為當地醫院提供素食,向第一線英雄致敬,同時提倡素食的好處。

為了更有效推廣素食,醫療中心在6月期間舉行兩次活動,邀請二十多家醫院、診所和療養院,在愛滿地及威明頓兩家診所舉辦素食活動,同時捐贈個人防疫物資,與會來賓佳評如潮,紛紛加入吃素及勸素的行列。

志工孫慈喜感恩各團隊為勸素所做的努力,今年由她帶動的「萬人萬餐救地球」活動廣受社區好評,掀起了一陣素食風,「素食」成了2020年最受歡迎的行動,慈濟醫療團隊藉著勸素帶動菩薩大招生。孫慈喜特別在現場呼籲大家護持將在10月17日舉辦的「美國總會慈善音樂會」。

今年的「國際慈濟人醫年會」很特殊,透過網路轉播到二十五個國家地區,超過兩千名學員在雲端相見歡。雖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無法回臺,透過線上翻譯,各地人醫會學員都能及時連線,同步學習,共同成長。


*文稿字數太長,建議分成兩篇。

圖左 :萬人萬餐救地球團隊為 10月17日美國總會慈善音樂會宣傳,邀請大家一起上線觀賞。[攝影者:駱淑麗]
圖右 :志工孫慈喜感恩團隊呼應證嚴上人的感召,為「萬人萬餐救地球」所做的努力。[攝影者:駱淑麗]

圖左 :雖然整齊度不夠,有時候還含糊帶過,但是大醫王的表演很有「笑果」。[攝影者:駱淑麗]
圖右 :「萬人萬餐救地球」的團隊為蔬食獻上愛心。[攝影者:駱淑麗]

圖左 :「國際義診」由助理醫師張秉東主持,除了大隊前往貧窮或災難地區舉辦義診之外,最重要的是招募更多醫療志工,建立強大的團隊,長期在各國當地社區服務、照顧貧病之人。[攝影者:駱淑麗]
圖右 :醫療團隊的手語表演別出心裁,創意十足。[攝影者:駱淑麗]

圖左 :副執行長溫俊強分享,佛雷斯諾大愛眼科醫療車協助配眼鏡的故事。[攝影者:駱淑麗]
圖右 :鄧博仁醫師是西醫部負責人,穿梭在醫師看診及藥房發放之間,到處都看得到鄧醫生身影。[攝影者:駱淑麗]
圖左 :圓桌會議由葛濟捨醫師、鄧博仁醫師、陳福明醫師、張秉東醫師、 副執行長溫俊強等,為大家回答有關人醫會的問題。[攝影者:駱淑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