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人禍造業 要有敬畏與感恩心

人禍造業 要有敬畏與感恩心

E-mail 列印
「2020年國際慈濟人醫年會」10月1日-3日在花蓮靜思堂舉辦,今年因為新冠病毒疫情影響,海外人醫會成員無法回來參與人醫年會活動,採用雲端連線上課的方式,花蓮靜思堂國議廳有近三百位的學員參加。

10 月2日進入第二天精進課程,臺灣著名的生物學家,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同時也是臺灣中文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教授,以「大地與人的對話」為題,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談起,到2007年成立「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近年來中心自行培育年輕一代的生態研究長才,以及各個物種的開端與往後的歷程。

李家維教授一開始便沈重地表示,「人類殺戮自然,並没有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停止,大家不開車了,交通順暢很多,汽油燃燒減少,空中似乎晴朗了,但是我相對悲觀。在原野的哀號聲音比過去更大,因為糾察隊不在,侵犯自然的行動只有加大,没有減少。」。

從2000年到2013年,一個墨西哥大小的野地已經完全消失,伴隨著大量野生生物的滅絕。2019年五十個科學家、一百四十五位專家花三年的研究結果,將有一百萬個物種在瀕臨滅絕的邊緣上,占了地球大約四分之一,未來的五十年裡,地球將失去三分之二的野生動物。

地球並非一開始就擁有如此豐富的物種,而是等到開花植物的出現,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才就此展開,而物種之間也不再是只有競爭,亦開始學會與其他物種合作與妥協,使整個生態系亦緊緊結合在一起。人類如同其他物種一樣,都是歷經長久的演化與遷徙之後,才逐漸成為今天多元的面貌。

人類於二十到三十萬年前在非洲崛起,從歐洲南方開枝散葉,走到了美洲的最南端,一一造就了地球的災難,談到「人的特質是什麼?人是一種最殺戮的動物,我們走到哪裡就把其他物種滅絶,把接近我們的生物優先的消滅,這是第一個特質。第二個特質是我們無比的冒險性,天底下没有什麼生物是這樣的不安於世,勇敢地走向世界。」。

李教授說,物種的滅絕本來有穩定的周期性。每個物種從出現到滅絕,大約是一百萬年的周期,而且有更多不為人們所知的物種,歷經繁衍與滅絕的週期,穩定的生物多樣性使整個地球的生態系保持恆定的狀態。如今隨著人類開發的腳步加快,物種也加速地滅絕,人類可能已經啟動物種大滅絕的按鈕。

李家維教授說,本來在實驗室進行細胞生物學的工作,後來轉變了研究方向,去做古生物學。他說,「我得到這輩子最重要的一個知識,就是瞭解地球上生命興衰的節奏,岩石裡頭的化石清楚的告訴我,過往的歲月是如何,地球的幾十億年的生命是如何演替的。」

◎保種中心 培育熱血青年

李家維於2007年成立「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使命就是保育熱帶和亞熱帶植物,來維繫地球上最豐富的生態系,到現在已建了十七棟的花房引進來自世界各地活的植物,現在總共有三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種,這是一個世界上匯聚最多種類活體植物的地方。

李教授繼續說,自2012年開始,保種中心的成員大膽的走出臺灣,到世界各地實地拯救這些物種,最成功的案例是在索羅門群島,連續五年,中心送了二十五位植物學者到那裡長期研究採集,帶回了五千多棵活的植物。

課程充滿著知識性的教育,臺下的學員個個專注聆聽做筆記,李家維接著又講,有一個位於大洋洲,全世界最早受到氣候災難影響的國家-吉里巴斯,該國只有十一萬人,他們是天底下最環保的一群人,不用農藥、不用肥料,在這島嶼上頭長期演化出來獨有的物種,以及人類馴化出來的各種品系,未來都會跟著海水淹没。他說,「到那裡去把這些保留下來,其中一個臺灣也看見的濱海植物-林投,在當地,幾千年來將林投馴化成特殊的上百種品系,有些品種飽含澱粉,可以煎成一張餅來吃,有些飽含著蜜汁,剝開之後跟蜂蜜一樣甜……」

經過保種中心多重的努力繁殖,送到不同的地方,共同承擔保種的工作。保種中心靠三十位年輕熱血青年來維護,他們都很年輕,但是他們有共同的背景信念和興趣,就是喜歡植物,在那裏撐起了一個全世界最大的植物活體收藏中心。中心目前缺乏的是人才,過往幾十年,學校教育已不再培養分類型態演化生態的人才。

於是在2016年,保種中心直接啟動了一個「未來地球生態計劃」,自行培育未來所需要的熱血青年,給與密集、嚴格的訓練,現在分三期已經有一百個人畢業,將來這樣的行動拓展到東南亞、中國大陸、到世界很多地方去,希望有下一代人來救他們自己。在課程即將結束前,教授引用德國一位氣候研究所教授說的話,「雪崩效應會導致目前七十五億人安身立命的地球,將來可能只夠十億人存活。」學員們聽到這席話,真正的災難就在眼前,還能不覺悟嗎?

◎要有敬畏與感恩心

證嚴上人志工早會曾經開示,「我們人人都是在地球上生活,普天之下每一個國度,都是同樣的一片土地。」地球上的土地繁榮,對人類有很大的恩惠,提供人類一切生活,享受生活上的物資,一切的享樂,實在是太多了。

上人開示,「其實,天、地,天慈地悲啊!」舉古之所訓,天就是慈父,地就是悲母。大地萬物提供適合人居住的環境與生活,造福給人間;而眾生有悲、有苦時,大地同樣跟著悲,跟著苦。「地球忍,負重忍辱。可是,大地上的眾生可知道,這一片大地之母,負重忍悲的苦嗎?」大地之母被眾生人類損害,已經遍體鱗傷。

來自屏東的黃正輝是位耳鼻喉科醫師,加入人醫會十年,參加義診遍及小琉球、恆春、外籍移工,目睹全球慈濟志工的付出身影,他也學會為社會盡一點心力,懂得知福、惜福、再造福。第一次參加「2020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讓自己走慈濟的路更加堅定,因此發心立願未來能參與培訓受證。

以前他未茹素,參加人醫會後慢慢改變飲食習慣。他說,「調伏自己的煩惱、貪心和欲念,人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行動中難免都有錯,我們曾有的觀念和行為,造成了環境的破壞,傷害了眾多的生靈,所以我們要抬頭向天懺悔,低頭向地感恩。」

◎覺悟才能永續未來

人醫會學員許淑玲過去是護理師,結婚後就辭掉工作在家裡面照顧孩子及罹癌的公公。2000年因為接觸上人而認識佛法,了解信仰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許淑玲表示,上人一直呼籲我 們要時時跟大自然學習。她說,「有為法,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有我們可以學習的。上人說,敬愛法。消災不離戒殺,增福一定要茹素;人們彼此敬愛,也要愛護眾生的生命。」愛的效應,不只是行善付出,還要真誠喚醒每個人的愛心,讓大家明白道理,發願斷葷、茹素。

總而言之,心念一轉,生活都是自在輕安。這波疫情是天地給予的「大哉教育」,大家把握因緣,用恭敬心接納這次機會教育,人人往善的方向學習,在善的道路上落實,同心協力,用愛的力量消弭災難。

圖左 :《科學人》的總編輯李家維授課的「大地與人的對話」,課程精彩,人醫會學員專注聆聽勤做筆記。[攝影者:葉唐銘]
圖右 :人醫會學員許淑玲過去是護理師,結婚後就辭掉工作在家裡面照顧罹癌的公公還有孩子。在2000年接觸上人而認識的佛法。[攝影者:陳基雄]
圖左 :來自屏東黃正輝耳鼻喉科醫師表示,參加「2020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可以讓自己更更法喜、充滿,然後走慈濟的路更堅定,發心立願未來能培訓受證。[攝影者:林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