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人如其食 吃對了就健康

人如其食 吃對了就健康

E-mail 列印
「善與惡、天堂與地獄都在一念之間,我們今天的副標是『素念秒間、開口造福』,以生態來講,若沒有其他動物,沒有細菌,我們人類根本活不下去。」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王本榮向2020年「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 」志業體同仁精進共修,三百多位坐在花蓮靜思堂的講經堂裡的學員分享。

為期三天的法脈宗門精進共修課程,王本榮為「素無量心-生態利生」課程引言。他表示,人類不僅不要去吃動物而且要和平共存。「其實因演化的關係,從牙齒、腸胃來看,我們人類是素食動物。」他引用布袋戲人物幽默分享:「我們要成為『素還真』,為了身體環保、心靈環保、地球環保,我們更要素無量心。」

◎吃素的心態很重要

10月31日下午,第二天精進共修「素無量心-生態利生」精彩課程,由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林建德教授分享「從佛教思想談素食護生」、慈濟大學國際暨跨領域學院院長林光慧為大家講述「人如其食腸道菌相與食物」及慈濟大學通識中心邱奕儒教授為大家談「如何吃才能讓世界生機盎然」。

「吃素本身是好的,所以上人才希望我們多吃素。」林建德所長在分享中表示,吃素應該是一種普遍性,而不是只有佛教、證嚴上人或其他法師說對即是,這種「對」要有論證與說理過程。

從宗教與佛法的觀點,素食是一條正確的路。而「佛陀素不素?」林建德從兩千多年前佛陀時代僧人的飲食觀,及為什麼佛教鼓勵吃素?為大家論述。

古代僧人托缽乞食,僧人不是主動擇食而是被動受食,給什麼就吃什麼,平等無分別,在南傳國家緬甸、泰國僧人仍保持兩千五百年前的傳統,托缽乞食,因而吃到肉是不可避免。佛陀曾說,真不得已要吃肉只能吃,眼不見、耳不聞、不為己殺,這三淨肉才能勉強食用。「不過一些戒律較嚴格的南傳佛教,連三淨肉都不吃,因為在淨與不淨之間很難判斷。」

傳統佛教有兩種不得已吃肉可能,一是托缽乞食或因健康需要;托缽是為了虔誠供養,無分別的平等受食,或是當成一種藥,「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身體需要而肉食。林建德強調,現在很多植物性蛋白質可以取代動物性蛋白質,這種為滿足健康需求,是非常少了。

「在佛法裡吃飯也是種修行,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齋』就是要守淨你的心。」林建德提醒大家,生活是修行的過程,佛教的飲食是一種信仰實踐,清淨律己,慈悲利他;因此,吃素不能太鋪張、浪費或奢華,要避免欲望過度擴張。

「為了修行的飲食才是正食,都是為了離苦得樂做準備,從飲食中去體現佛法的基本關懷。」他表示,吃素的心態很重要,是一種慈悲的表現也是戒貪、護生、生態環保的具體實踐,更是證嚴上人推動祥和社會、人間淨土的理想。

◎吃素改變腸道細菌

「腸道菌相與食物-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林光慧院長問大家,到底我們是人還是細菌?她以一張圖示告訴大家,人類自出生後三個小時內全身百分之九十就布滿細菌。

「細菌和小黑蚊叮咬也有關係,皮膚表面菌相歧異度愈小愈不會被叮咬。」林光慧表示,人類身體微生物分布在皮膚及腸道裡面,有超過一千種,但其中四十種占了百分之九十九,其總重量比人腦重。

最近研究發現微生物可能是一個器官,甚至可以移植。微生物會在人類從小到大不同時期,引起不同作用,譬如在小時候有比菲德氏菌,而它是從嬰兒糞便分離出來;到了青春期及成人之後,細菌組成開始較為平衡,細菌數量也增多;直到年老一些致病細菌愈來愈多,如一些厭氧菌,厚壁細菌占六十到八十百分比,擬桿菌門占了三十百分比,大腸桿菌不到百分之一。

她再以兩種食物與細菌的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與氧化三甲胺與眾分享。短鏈脂肪酸會影響免疫系統,及腸道表皮完整性;當完整性不夠時,穿透性就會增加而引發發炎反應。在肉品中,含肉鹼與膽鹼,經由腸道菌分解成三甲胺,再經由肝臟黃素單氧化酶分解成氧化三甲胺,當人體血液中含有太多氧化三甲胺會影響膽固醇運送,最終造成動脈粥狀硬化。

若以植物為主食,短鏈脂肪酸細菌數量將增加,而加強對抗致病菌,強化腦血屏障,及提供能量的調節與腸道的功能。林光慧話鋒一轉:「如果以肉為主食,你的氧化三角胺數字會提高,導致冠狀動脈硬化,產生心血管疾病的速率會更快。」

林光慧建議大家,增加植物纖維及全穀物攝取,就可以增加菌相歧異度,增加短鍊脂肪酸細菌數量,也可以使用益生菌或益生脂促進普羅沃氏菌數量的增加,對治腸道失衡。

◎如何用吃改變世界

「吃東西如何影響生態?」慈濟大學通識中心邱奕儒主任,要教大家怎麼吃?「吃會影響世界走向!」他說,天有好生之德,老天爺讓每一塊土地養活更多的人,地水火風調和,就可用很少資源滋養更多眾生,這就是大自然力量,而且不斷在進行中。

現在生態出了什麼問題?邱奕儒表示,吃是影響的要素,阿嬤時代,都是自己種或鄰居家的;過年時,才吃一次肉。他問起大家,今天早餐的源頭是那裡來?饅頭、麵包、豆……這些東西從哪裡來?麵粉、黃豆從哪裡來?澳洲、美國?一般人不會去在意源頭。

「鹹酥雞一半以上都是黃豆做的,因為雞的飼料都是黃豆做的;一般人都要便宜又大碗,從熱帶雨林或落後地區生產原料,就能製作便宜又大碗的東西出來。」他表示,因而要砍伐熱帶雨林變成黃豆田,使用基因改造,用大量化學肥料種植,不僅造成汙染也對當地造成很大傷害。

那要如何透過吃來改變這個世界?邱奕儒分享,第一步驟,要減少肉食;第二步驟,要友善耕作;第三步驟,要公平貿易;第四步驟,是在地生產;第五步驟,是合作經濟。

「吃素就夠了嗎?當然還不夠。」邱奕儒提醒大家,還要關注是怎麼種植?除了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而且要保持水土,還要能夠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與生態永續的結合。

◎再次參與營隊充電

來自慈濟科技大學醫學放射系的呂昆翰教授,是慈科大2000年級學生。畢業後,於花蓮慈濟醫院服務七年,陸續完成碩、博士學位後,他有了到慈科大服務的想法。他泛起笑容說,或許是在十多歲時,手部在慈濟醫院開刀而結下的因緣吧。

「慈科大的學生,家境不好的不少;像我們班上,家境不是很好的,有三分之一。」學校以課業輔導及大四執照考的衝刺班幫助學生,讓他們畢業後,可以考上放射師證照,有穩定工作,藉由教育脫貧,改善他們的生活。

從這一堂課他深深感受到三位教授分享的專業,「慈濟在提倡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呂昆翰希望藉由茹素來守護生命,改善健康,也留給下一代有很好的愛。

在花蓮慈濟醫院公傳室服務十五年的楊國濱,是第四次參加法脈宗門營。「參與這共修,對工作有幫助;工作上遇到一些瓶頸,上完之後,會去除退轉心。」帶著靦腆笑容,他接著分享:「想想大家好像都有遇到挫折,來參加就像回來再次充電一樣。」

「林建德所長說護生就是護心,我覺得很重要。」楊國濱表示,吃如果沒有節制,會把疾病吃進去,真的很危險;而這又印證林光慧院長所說,人體有好細菌、壞細菌,人如其食,吃進去的東西會養一些壞的細胞,當然身體就不好。「我覺得一個人就像一個小地球一樣,好細胞多了,這個人就健康;壞細胞多了,這個人身體就不好,脾氣也更不好了。」

林國濱感恩三位分享者以佛教、科學等專業領域研究,提出數據與豐富內容,為大家指出一條明路,讓大家可以去遵循。「就如王本榮執行長所講,在這裡共知、共識、共行。」他發願要把這次的學習,帶回去讓更多人知道,大家一起行動,力量才會愈來愈大。

圖左 :楊國濱是第四次參加法脈宗門營。「參與這共修,對工作有幫助;工作上遇到一些瓶頸,上完之後,會去除退轉心。」[攝影者:陳靜惠]
圖右 :呂昆翰希望藉由茹素來守護生命,改善健康,也留給下一代有很好的愛。[攝影者:陳靜惠]

圖左 :林建德提醒大家,生活是修行的過程,佛教的飲食是一種信仰實踐。[攝影者:陳靜惠]
圖右 :王本榮表示,人類不僅不要去吃動物而且要和平共存。[攝影者:陳靜惠]

圖左 :「吃素就夠了嗎?當然還不夠。」邱奕儒提醒大家,還要關注是怎麼種植?[攝影者:陳靜惠]
圖右 :林光慧建議大家,增加植物纖維及全穀物攝取。[攝影者:陳靜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