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馬印實業家交流 萃取善法共善

馬印實業家交流 萃取善法共善

E-mail 列印
已邁入第五十四個年頭的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從偏遠花蓮一隅的克難克儉起步,到跨越種族、宗教、地域的國際NGO,完善的志業體系和行動力的規劃,如漣漪般向全球逾百國家擴散,築起善念與善行的軌跡,期與天下善士 同耕福田,撫慰天地人間。

兩年前(2017年),慈濟雪隆分會首辦「馬印實業家交流學習營」,學員們在營隊裡萃取善法、共策善行取得正面迴響,深化了兩國實業組志工的合作。翌年,慈濟印尼分會接力承辦,體現了兩國人民的往來與互動,分享慈善在地化的經營模式以及開拓資源共享的契機。

◎源頭使力 善念不絕

2019年10月5日,已邁入第三屆的馬印實業家交流和學習營隊,再次回到吉隆坡慈濟靜思堂舉行,籌辦單位以更強的講師團隊、高思維格局以及慈心善念延續初衷,讓「生命因利他而豐富」的人生哲理,擴大兩國實業組的聯絡網,繼續為天下眾生付出。

清晨八時,來自馬、印兩國實業組和人醫會逾六百四十位學員以及二十位講師陸續抵達會場,為兩天的學習營隊注入生命活水,營造經商以外的和諧環境;圍坐在一張張小圓桌旁的學員,心情顯得格外輕鬆,他們今日不談工作,只談善行,沒有爭分奪秒的職場壓力,只有聚精會神的探討跨越小愛,攜手共為一心的努力!

營隊司儀賈文玉(慈節)與葉桂蘭(慮桑)一唱一和,妙語如珠,為學員們帶來了歡愉的破冰和互動環節,陣陣歡笑聲讓會場活絡了起來,融化了國議廳裡的冷空氣,提振了學員們的高昂士氣。

大愛臺主播陳竹琪在百忙中應邀前來,為營隊作主題分享,她切入了「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的篳路藍縷,亦把「水滴雖微、漸盈大器」的善小而為之,轉化為更具體的善行能量,掀開了營隊的序幕。

個子不高的陳竹琪,在偌大的螢幕旁雖然略顯嬌小,但她心裡的大願,卻遠遠超出了眾人對她的想像。隨著分享的推進,螢幕上投影出陳竹琪參與國際賑災的足跡,一幕幕風霜刻畫厚實,擁抱融化冰雪的畫面,感動了在場的參與學員。

陳竹琪以證嚴上人的賑災哲學——「行到水窮處、最尊嚴給予」為眾人上了寶貴的一課。轉述證嚴上人慈示,給予的方式有很多,能夠做到親自給予,不假手予人,同時以「感恩、尊重、愛」為履行原則,讓受惠的一方感受最恭敬地給予。

◎作出貢獻 提升自己

來自印尼,經營漆料工廠和貿易的劉孟坤,自兩年前第一次參與營隊以來,就被志工的善行所感動,亦開啟了他日後投入行善的一扇門。

「兩年前的我,還是一位『普通』的參與者,今天卻是穿著制服前來。當時看到馬來西亞的志工很用心,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勇往直前。參與慈濟的這一年十個月以來,我跟著大家的步伐,真的學到了很多……」一臉認真的劉孟坤坦言,在未接觸慈濟之前,他亦跟隨其他慈善團體去行善,收到他人的聲聲感激之後,優越感也悄然升起。

然而,來到慈濟的他,才了解到要學著縮小自己,也學會了反思:「能夠為貧困居民彎腰付出,要道感恩的不是他們,而是自己,感恩他們給我們這個機會付出。上人教導我們,無論你做了什麼好事,這些付出都要無所求,最重要的是我們的人生一定要活得更有意義,希望自己能夠和更多人結下好因好緣。」

同樣來自印尼的施詔凱,是一名建築商,從朋友處得知這一次的馬印實業家交流會而報名參加。隨團前來的他,是要讓自己學到更多不一樣人生智慧。

他第一次吉隆坡慈濟靜思堂,聽了分享,非常的感動。「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要讓人生活得有意義,還要樂於助人;我們要留給下一代的不是『財』,而是『德』,有良好的教育和做人的道理,這樣一代傳一代,世界才會變得更美麗。」

施詔凱表示,現階段只是參與一些照顧戶家訪、資源回收等活動,不算是很活躍。「這一趟回去之後,我想我會多多參與,畢竟人生的意義,不能只是為了工作而生存,而是要為社會作出貢獻,提升自己。」

◎震動清流 跨海扎根

娑婆世界,有物質的苦亦有心理的苦;當找到心靈方向,篤定心志的那一刻,再多的苦,也會變得甘甜。遠道而來的印尼實業家郭再源(濟宏)帶領團隊與眾分享「大愛在印尼」的慈善足跡,分享他們如何突破災難與區域衝突的考驗,成功走入災區,給災民一個重建家園的希望。

2018年9月28日,印尼中蘇拉威西省(Central Sulawesi)巴路市(Palu)發生7.4級的地震,引發了六公尺的海嘯,更嚴重的是有兩個村莊因為土壤液化,瞬間消失,很多家庭更是天人永隔。在這場災難中,印尼的慈濟人發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領養了兩個大愛村,為他們重建家園,以行動來表達對災民的不捨。

「我們有健康的身體,有什麼理由不來付出呢?」印尼志工林孟坤被這一群走入災區的志工所觸動,感受生命真的不在於長短,而是在過程中到底創造了多少價值。以貼近民情、帶動善循環為援助宗旨的賑災團隊,集合了各方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大量資源,為保全災民的生命,亦為減低他們面對的苦痛。

印尼慈濟分會執行長劉素美(慈含)對於馬印兩國慈濟人的交流學習營深感表揚。她讚歎馬來西亞實業家親力親為,而印尼實業家則發心立願,是雙方互相學習、互相成長的良好機緣。「透過善的接引,實業家找到人生的方向,體會到時間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切皆由自己安排。」

劉素美憶述,自2017年在馬來西亞首辦的馬印實業家交流學習營,實業家回到印尼之後,大家都很積極參與付出,形成一股正向的鼓勵。他們積極投入於行善助人,在付出中體悟人生真理,改變自己的習氣,進而陪伴朋友同來見證大愛。

兩國成功實業家的分享,相互接引及啟發新進實業家;劉素美感恩馬來西亞團隊用心籌備,學習營展現出家的溫馨,是一個很好的帶動。

◎發揮善力 同舟共濟

有人跌倒了,就趕緊去扶他一把;有人需要幫助,就趕緊去支援。伸出援手最近的距離,就在你我身邊。然而,這一切善力的推動,都必須立基於「誠正信實」,讓施與受的雙方,都感覺到最大的尊重!

從事屋業發展的林佳裕,雖然看不懂中文字,但他卻能憑僅有的認知,理解百分之七十的課程內容。「今天這樣一個交流學習營,它的號召力主要是來自馬來西亞和印尼兩國成功企業家們的真實分享,以及他們以身作則的善行……」

對慈濟不甚瞭解的林佳裕覺得,這些商界的翹楚,願意在百忙中抽空分享自己在參與慈濟方面的心得,確實是讓人感興趣的一件事。

因為從商,有一定的社交人脈和無法避免的應酬,對於一些團體或機構向他募款的苦苦追纏和行徑,林佳裕始終都覺得不勝其煩。「讓我心生不悅的原因,主要是對他們的背景缺乏瞭解,所以我才會質疑他們的目的;但我認同慈濟的理念,即是做善事不該有年齡、社會階層、宗教信仰或種族之分。」

雖然遇到過形形色色的慈善團體,但他卻會嚴謹把關,只要有需要幫助的,他都會伸出援手,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身為年輕企管的林佳裕補充:「做好事,不能總是期望有好的回報,但是,只要你心存善念,好的事情總會不期然地找上你……」

第一次參與實業組活動的梁家琿讚歎課程資料豐富,和平時他陪伴孩子出席的社區活動,如讀書會、親子班迥然有異。來自實達安南(Setia Alam)的他因工作關係,每週都需要在東盟國家,如越南和柬埔寨往來經商。在聽了講師們的分享之後,對印尼給予慈濟在慈善與教育方面的參與和支持,給予高度的評價,讓他深受感動。

「通過本土實業家積極回饋社會的努力,以及在各志業體方面的行動力,還有跨越宗教和種族的理念,繼而感動國家領導,做起慈濟事來,的確是事半功倍。」然而,最令梁家琿印象深刻的是來自印尼郭再源的分享,當人人都說身為印尼安達集團(Agung Sedayu Group)董事長的他,不只是身體力行,還不吝捐款。

上人曾輕輕地問再源:「你捐了那麼多錢出去,財庫有少了嗎?」看似簡單的一句話,梁家琿卻從中得到啟發,當你愈能捨,其實你得到的往往會更多,創造無形的心靈財富。

儘管生命有限,善念與大愛卻無窮無盡;縱使國情有別,永續的企業經營,卻是源於一分善與愛的動人力量。冀望馬、印兩國的實業家能夠緊密合作,推動企業勇往直前,教富濟貧,回饋社會,用付出創造新時代!

圖左 :慈濟雪隆分會於2019年10月5日於吉隆坡慈濟靜思堂舉辦第三屆「馬印實業家交流學習營」,來自馬、印兩國逾六百四十位學員齊聚一堂,互相學習。[攝影者:林思源]
圖右 :臺灣大愛臺主播陳竹琪為學員們帶來「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的主題分享,冀望學員們瞭解慈濟基金會的創辦歷史,以及全球志工多年來的行善足跡。[攝影者:林思源]

圖左 :慈濟印尼分會副執行長郭再源和團隊分享「大愛在印尼」的克難善行,勉勵學員們莫忘初衷,以愛化礙,繼續為病苦付出。[攝影者:林思源]
圖右 :來自印尼的施詔凱(中)對於「留德,不留財」的分享極為認同,唯有良好的教育和德行,才能代代相傳。[攝影者:顏偉明]

圖左 :來自印尼的林孟坤,於兩年前的馬印實業家交流學習營,被志工的善行所感動,亦開啟了他日後投入行善的一扇門。[攝影者:林思源]
圖右 :課程開始前,學員們在司儀的帶動下進行相見歡以破冰環節,陣陣歡笑聲,讓會場的氣氛熱絡起來。[攝影者:林思源]
圖左 :業務遍布東盟國家的梁家琿(中)感動於印尼團隊艱難的行善步伐,希望能夠學習到他們的處事智慧以及不放棄的精神。[攝影者:顏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