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難民流動義診 團隊緊密合作

難民流動義診 團隊緊密合作

E-mail 列印
守護難民的健康不只是醫生的職責,而是靠整個團隊的愛,才能讓病苦的難民有重見曙光的希望。慈濟人醫會護理師潘心惠參與難民流動義診後,體會到醫療人員、志工和難民翻譯員緊密合作,才是一股守護健康、搶救生命的力 量。

◎有限空間辦義診

2019年9月29日,由慈濟人醫會結合社區志工舉辦的難民流動義診,選定在阿富汗籍難民、緬甸羅興亞族群集中地,即位於雪蘭莪甘榜打昔淡巴漢的安邦再也市議會禮堂(Dewan MPAJ Tasik Tambahan, Ampang)進行。

禮堂雖然不大,但經過志工巧妙間隔,以印有慈濟人醫會字眼的白布,間隔出十個小空間,這些小空間是西醫、牙醫及物理治療師看診之處;另外還設立量血壓區、領藥區及衛教區。在有限的空間裡,志工也在靠近舞臺的牆角擺放幾張小圓桌和小白椅,那是專門為難民小孩而設立的學習區塊,讓小孩們得以藉著填色打發時間,志工也教導愛看書的孩子讀繪本。

當志工以超快速度布置好一切,設立在門口的登記處已有難民陸陸續續到來。志工也用汽車、貨車去接送較遠地區的難民。一時間,登記處坐滿了人,而醫生也開始忙碌地接見病患。

◎多年飽受怪病苦

來自阿富汗的婦女比瑪(化名)體型肥胖,她邁著蹣跚的腳步,和丈夫一起來到看診等候區,她神情疲憊地坐在椅子上,慈濟志工見狀,趨前來關懷。比瑪的丈夫透過阿富汗籍的翻譯員,訴說妻子患有怪病,會突然昏睡過去,直到四十分鐘後才會醒過來。當天夫婦倆是特地來看看有何治療此病的方法。

從比瑪的丈夫口中,志工獲悉比瑪有此病狀已經五年了,在阿富汗曾看過醫生,卻檢查不出問題。三年前,她的丈夫帶著她與四個子女逃離受戰亂蹂躪的家鄉來到大馬,當時比瑪的病一度好轉,可是,後來卻又頻頻發作,也曾去安邦醫院做檢查,惟醫生告知需要七千令吉(約合新臺幣四十八萬八千元)做腦部掃描,丈夫一時拿不出這筆錢,所以比瑪至今還未做掃描檢查。

「我妻子的情況越愈來愈嚴重,擔心她走在街上,也會突然睡下去……」丈夫憂心地說,妻子體型超重,倒下去就很難扶起來。志工安慰他不必憂慮太多,先讓醫生看診再做進一步的打算。

當比瑪和丈夫正透過翻譯員索菲亞(Sophia Hosseini)和醫生說著病情時,比瑪突然全身一軟,整個人倒在椅子上不動,丈夫急喊妻子的病又發了。醫生連忙和幾個護理人員將她平放地上,為了防止她會咬舌頭,也趕緊在她嘴裡塞了一塊乾淨的布。

「當時還以為婦女患癲癇症,因擔心婦女會有危險,所以,醫生建議叫救傷車送她入院。這裡最靠近的醫院就是安邦醫院,很感激救傷車很快到來,及時將傷者送往醫院。」人醫會護理師潘心惠看見出現狀況,也跑過來幫忙。

◎搶救生命齊付出

當救傷車來到時,幫比瑪看診的醫生索菲亞、潘心惠和志工王華成(惟予)都主動陪伴他們一起到醫院去。

從比瑪進院到檢查,潘心惠看見索菲亞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通過她的翻譯,隨行醫生才能向院方交待病情,因此,比瑪很快獲得檢查。因院方要她留院觀察,如有需要,則要做腦部掃描、胸腔掃描和血液檢測等。

潘心惠看見比瑪的丈夫焦慮不安,王華成則陪伴左右,給予安慰。當王華成得知對方是擔心不夠錢付醫療費,便表示慈濟會盡量給予協助,同時志工也會持續關懷。比瑪的丈夫聽了他的話,頓時放下心頭大石似的,臉露微笑地表示,妻子若能得到徹底檢查,這種怪病可能有得醫治了。

潘心惠目睹醫生、翻譯員和志工組成的團隊,各自發揮功能,並陪伴至比瑪醒過來為止,當透過索菲亞的翻譯,順利為她辦了住院手續,大家才離開醫院,回到義診現場。

這件突發事件,讓潘心惠感觸良多,一直以來,她以為難民流動義診最大的目的只是守護難民的健康,讓流落異鄉的難民也有機會看診。當天,她體會到難民除了需要醫護人員為健康把關外,也需要志工愛的關懷和援助,而充當難民與醫生溝通橋樑的翻譯員,更是義診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這股用愛的力量組成的團隊,能隨時搶救生命。潘心惠很感恩自己也能在團隊中發揮良能,及時給予難民一分關懷與愛。

◎流動義診大功能

披著頭巾的薇妮(化名)也是阿富汗難民,她是在志工邀約下,來到現場充當翻譯員。

第一次在異國看到那麼多阿富汗難民等待看診,她頓時百感交集,感嘆原來有那麼多難民,渴望透過義診祛除病痛。她在擔任翻譯員的過程中,更瞭解難民要到本地醫院看診所會遇到的障礙,包括醫療費、語言溝通等,因此,造成很多難民選擇吃成藥止痛,而不去醫院治療。

薇妮目睹難民「流動義診」,為難民提供醫療平臺,在這裡醫生會透過翻譯員,仔細為難民看診,瞭解病情,而且若遇到危急病症,還可以直接被送到醫院診治,無需排期。

第一次當翻譯員的薇妮,卻一點都不怯場,她用阿富汗語言和同胞溝通,又以流利的英語翻譯給醫生聽,讀電腦系的她很感激爸爸當年的堅持,讓她如今也有能力來幫助同胞和回饋社會。

「在阿富汗,女孩子很少有讀書的機會,當年,我爸爸堅持要讓我和弟弟讀書,甚至供我們讀大學,受到親友們的激烈反對,甚至威脅,可是,爸爸並沒有妥協。」今天,薇妮能在難民學校教書,能在這裡當翻譯員,真的很感恩爸爸。

薇妮和父母及弟弟在三年前,因不堪長年累月生活在戰火中,便逃離家園來到大馬。雖然尚在申請難民卡,但聯合國難民署(UNHCR)官員,見她擁有大學資歷,推薦她到安邦的聯合國難民署與慈濟聯辦的合心難民學校(Unity School)教書。

◎給予同胞們幫助

能傳授知識給難民孩子,薇妮很珍惜當老師的機會。她也因而認識慈濟志工,獲知慈濟有義診中心免費幫難民看診,她更感到慶幸。原來,她的爸爸曾在戰亂中受到攻擊,導致內臟受損,多年來飽受病痛折騰。

來到大馬,薇妮曾帶爸爸去醫院檢查,醫生提議要動手術,可是有一定的風險,她害怕失去爸爸,和家人商量後,都決定暫時不動手術,希望能用藥物控制病情。

薇妮的媽媽患關節炎和B型肝炎,身體一天天變差。眼看父母的健康都亮起紅燈,她深感心痛,卻也無能為力。直到她帶父母去慈濟義診中心定期看診和拿藥,她才鬆口氣,不必擔憂沒錢給父母買藥和看診。

因父母的病痛,薇妮更同情前來看病的同胞們,她曾以為當翻譯員的角色微不足道,但在現場看見一個個同胞,因自己的翻譯而讓醫生明白病情,她就欣慰不已。而同胞們離開時,都臉露感激笑容向她致謝,她才恍然自己也能發揮良能,給予同胞們及時的幫助。

病人的笑容是最好的回報,薇妮體會到了。病人的感激之言也是一分動力,讓她從早上九點開始站崗直到下午四點,都不感到疲累,也不喊腳酸,她反而精神奕奕、笑容滿面地做到最後。當病患都走了,她還幫忙收拾醫生的桌面、協助善後才離開。

◎媽媽願捐眼角膜

同樣來自阿富汗的難民加西亞(化名)去年才和孩子及丈夫來到大馬,同樣是不堪家園頻頻開戰,為了生命能得到保障,更為了孩子的前途,她和丈夫帶著孩子逃來大馬,正等待移民到第三國家。

加西亞育有二男一女,目前還懷孕五個多月。隨同前來看診的三個孩子都很乖巧,尤其小女兒隨志工到學習區塊,興致勃勃地為圖畫填色、讀繪本。

依偎在加西亞身邊的二個兒子,顯得有些羞澀,不願隨同妹妹去學習區塊。當輪到加西亞看診時,她把所有孩子都帶進去,讓扎查理醫生(Dr. Zazali Bin Mohd Yatim)先逐一幫孩子看診。

扎查理醫生看到孩子,露出和藹笑臉。他細心地為加西亞的孩子們看診後,發現沒有什麼大礙,只是小女兒缺乏營養,肚子裡有蛔蟲、牙齒有些蛀壞。至於大兒子,因為不愛吃蔬菜,不愛喝水,嘴唇發炎,只需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就行了。

當扎查理醫生為加西亞的二兒子做檢查時,發現他的左眼球朦朦一團,早已失明。加西亞告知現年十歲的二兒子在三歲時,因為不小心把髮夾插進左眼,當時送去醫院治療,醫生說已失明,無法恢復視力,只是叫孩子要照顧好另一隻眼睛。

加西亞抱著希望問道:「我兒子的眼睛還能治療嗎?」扎查理醫生建議她帶兒子去眼科專科檢查,也許可以通過眼角膜移植,重獲光明。加西亞一聽,馬上激動地說:「我可以捐眼角膜給兒子。」

扎查理醫生連忙向加西亞解釋,捐眼角膜的人通常是臨終者,活人捐獻眼角膜會造成失明,所以院方能不能接受,也是要考量的因素。加西亞表示只要兒子能重獲光明,哪怕只是一線機會,她都不放棄。

加西亞願為孩子犧牲的母愛精神,讓查哈理無比感動,他建議加西亞可以帶兒子到慈濟義診中心去尋求協助,希望能透過專科醫生給予正確的治療。加西亞臨走前,一再感恩醫生,儘管她知道兒子治療的路還很長遠,但至少現在已經看到曙光。

◎人間依然有溫情

三年前,同樣因戰亂而逃來大馬的阿富汗難民梅根(化名),在看診等候區坐著時,雙手雙腳抖個不停。原來,他在家鄉時,每每為逃生而感到心情極度緊張,加上爸爸的去世,讓他傷心過度,一時無法接受事實,導致輕微中風。雖然靠吃藥而有好轉,但雙手顫抖卻無法抑制,只有靠吃藥來緩和顫抖的程度。

身為裁縫師的梅根,很慶幸自己還有一技之長,他與媽媽、妻子及四個孩子來到此,憑手藝找到裁縫的工作,老闆對他很好;當他手抖得很厲害,無法工作時,老闆會讓他休息。有時家裡面臨斷糧困境,老闆也會給予資助。

梅根樂觀地表示,人間還是有溫情的,就如當天來看醫生,醫生建議他到吉隆坡慈濟義診中心做進一步檢查,若需要到醫院治療,慈濟也可以給予協助。梅根聽聞慈濟義診中心有中、西醫,而且是長期免費為難民看診,他馬上決定明天就去慈濟義診中心就醫。

此次義診,嘉惠三百零四位難民。對難民而言,慈濟的義診很不一樣,不僅治療病症,也安撫他們緊張不安的心。義診現場的醫生、護理人員、志工、翻譯員的笑容及溫和語氣,就像燦爛的陽光,帶給他們無比溫暖和希望。

圖左 :經志工及醫療團隊的巧妙布置,將空間有限的禮堂規劃成有看診區、領藥區、衛教區的流動義診中心。【攝影:劉志鵬】[攝影者:林振勝]
圖右 :義診現場也設立小孩學習區,讓難民孩子能在志工的教導下,學習讀繪本。志工梁莉芬(右)正在教難民孩子認字。【攝影:劉志鵬】[攝影者:林振勝]

圖左 :阿富汗難民比瑪(化名.右)身患怪病,在丈夫(右二)陪伴下,前來看診。比瑪透過翻譯員索菲亞(左一)向醫生陳述病情。[攝影者:林振勝]
圖右 :阿富汗難民加西亞(化名.左一)帶著兩個兒子來看診。扎查理醫生(右)細心地向她解說她孩子的病情。[攝影者:林振勝]

圖左 :因中風而導致手腳都會顫抖的梅根(化名.坐輪椅者)期待能到慈濟義診中心、透過中、西醫的治療而重獲健康。[攝影者:林振勝]
圖右 :在難民流動義診中,這群來自阿富汗及緬甸的翻譯員,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是義診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攝影者:林振勝]

圖左 :人醫會護理師潘心惠(右)和阿富汗翻譯員索菲亞,在此次義診的突發事件中,協助難民進院就醫。[攝影者:林振勝]
圖右 :阿富汗籍的翻譯員莎娜(左二)正在向來看診的同胞詢問病情,並將之翻譯成英語,讓醫生能正確掌握病情。[攝影者:林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