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印尼 鄭郁陵從臺灣到印尼 深耕有成

鄭郁陵從臺灣到印尼 深耕有成

E-mail 列印
「Besok kita jam 10 geladi, lansong kompur di gan en lo lt.3 ya. Saya arkan siyap nasi unk kita makan sama2. Selasai bisa lansong iku tering lagi. Gan en.」

中譯:「明天我們十點彩排,直接在感恩樓三樓集合喔!我會幫大家準備吃的東西,結束後可以直接參加培訓了,感恩。」從手機裡發出一段印尼文的訊息,對於不認識或者剛認識鄭郁陵的印尼人而言,或許需要多讀幾遍,才能真正讀懂她的意思……

◎踏入慈濟 走入志工行列

鄭郁陵今年(2019年)四十八歲,出生於臺北,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在日本就讀大學時,認識了來自印尼棉蘭的張哲誠,並在1996年結婚後隨夫搬到印尼。

她從2004年認識慈濟,當時因為孩子就讀補習班的老闆,是一位臺籍的慈濟志工李琦瑛,與她同樣都是到印尼定居的臺灣人,「那是第一次知道慈濟,雖然我是臺灣人,但從來沒有聽過慈濟這個團體。」

得知她與丈夫從事餐飲事業,李琦瑛邀請她投入金卡蓮慈濟大愛村義賣。鄭郁陵順口答應,兩天的義賣活動是她踏進慈濟志工行列的第一步。

「當時我看到一對夫婦穿藍天白雲的制服,兩天都在忙著擦桌子,但臉上露出非常幸福的笑容。我看了非常感動,當天就發願,有一天也要成為像他們這樣的人。」鄭郁陵用摻雜著中文與閩南語的印尼文,敘述當年的心得。

◎熱愛教育 親子班創始人

此後,李琦瑛邀約她加入教育志工團隊,開始籌備在雅加達舉辦「兒童班」。鄭郁陵熱忱於教育,為了準備課程,她利用三天的時間,卯足全力學習兩年的中文教材,「記得當時我看到教材就很興奮,愈看愈有趣。當時完全不知道在教育志業的責任有多重,我的想法很單純,我懂中文,如果不是我來教,還要等誰呢?」

2006年,在雅加達雙芒果商場的慈濟會所,首次舉辦「兒童班」課程。為了更深入了解慈濟的教育理念,在同年六月份鄭郁陵帶著肚子裡的第三胎,與團隊到臺灣參與慈濟的教育志業培訓。

鄭郁陵在臺灣某所高中就讀幼兒保育科,畢業於東京女子大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系;從她選擇的科系,便可得知她有多喜歡小孩,在兒童班上課時的表情,也足以證明這一點,「我把孩子們當作朋友,所以互動時,我會配合他們的頻率稍作調整。」

說到與孩子們的互動,她的眼神就開始閃閃發亮。鄭郁陵總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她表示只要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就能設計出有趣且淺顯易懂的課程,「就仿佛我變成他們,所以才可以想像當他們收到這個課程時,是會感到多麼開心、多麼有趣。」

2009年,鄭郁陵回臺灣花蓮受證,正式成為慈濟委員。當時,她有機會親自觀察臺灣的親子班運作,發現大部分課程都會請家長參與其中,「那時我領悟到,我們其實不是在教育孩子,我們扮演的角色是陪伴者。」鄭郁陵非常同意證嚴上人的教誨——「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還沒有找到方法的老師。」

從臺灣回印尼後,鄭郁陵直接進行規劃及籌備親子班。在2011年,開始在珍珠珊瑚(Pluit)靜思書軒開始舉辦「親子班」。鄭郁陵的夢想,是從每個社區的小家庭組成一個慈濟大家庭,她也開始從親子班接引學生家長們加入慈濟志工行列。

◎路不孤單 才能走得更遠

曾經在一年時間裡,親子班的地點遷移數次,最終在靜思堂落腳,而當時只有四位志工承擔經營親子班的重任。2016年,遇到社區擴編,雅加達北部社區分成北一與北二,讓一些活躍的志工分到其他團隊,而剩下的四位志工必須一人擔任數人的工作量。「比起抱怨,我選擇感恩,至少還有人可以來幫忙。如果一直煩惱地想著,壓力會更大,不會找到解決方法,所以依照自己的能力盡量去做,反而會更好。」

不止如此,在同一年她開始承擔北一社區組長。除了做慈濟,她在丈夫的公司掌管財務,在社區也必須面臨很多人事問題,成為組長的她必須以身作則。參與的志工或多或少,她也學習感恩一切。第一年成為和氣組長,她為了擴張社區給自己很大壓力,這時母親給了她一個建議。

「我媽媽說,如果妳一直衝著往前跑,會很孤獨。妳要懂得一邊拿捏好腳步的速度,一邊照顧好身邊的人。這其實是媽媽為我的家庭提供的建議,但我覺得也可以應用在慈濟大家庭。」養育三個孩子的鄭郁陵,體悟到不能自己單獨往前衝,要與社區的人有共同的步伐,才能走得更遠。

經歷了種種考驗,讓她慢慢培養出感恩、知足、善解、包容的精神。「我基本上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但做慈濟讓我深信結好緣,深信每個人都有善念,我就開始學習放下。」神奇的是,鄭郁陵這樣的精神理念,只要是辦活動需要幫助時,自然而然的有志工挺身而出。

◎信念堅定 回想起初發心

四年的時光裡,另外兩位志工莊英荷與饒潔梅,擔任社區副組長,輔佐鄭郁陵盡其能力帶動好社區。「需要合適的方法,由組長帶動,志工也會跟著行動,自然會形成正面的能量。」每次活動中,她們各有擅長,鄭郁陵負責規劃,莊英荷擅長現場管控,而饒潔梅會提供許多好點子。

隨著愈來愈多的家長加入志工行列,鄭郁陵負責的雅加達北一社區也逐漸擴大,家長多數成為陪伴親子班及慈少班的大愛媽媽,「我非常感動,他們(志工)都叫我阿祖(曾祖母)了。

一開始很震驚,感覺自己很老了;但久而久之就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在大家族裡,阿祖平常都會一直勸說大家要趕快生孩子、生孫子。我們社區也一樣,我也會跟大家說我們要多生幾個呀!(接引新志工)」說到這一段時,鄭郁陵也哈哈大笑了起來。

在慈濟十五年的經歷,可以用三個字形容:「信、願、行」。「當我的意念搖擺不定時,我會想起當時的初發心,心裡會想起擦桌子的那一對夫婦,這讓我又充滿信心。」鄭郁陵表示,如果我們信念堅定,那麼要走的路就不會錯了。

證嚴上人的一句「來不及了」,讓她耿耿於懷,「上人這一句話,讓我壓力很大,但我不能單獨一人,希望大家能夠一同在菩薩道上加緊腳步。」她原本些許憂慮的表情,頓時豁達開朗,「如果在這一生未能完成修行,在未來的生命,我願意再來當人間菩薩,因為在過程中我感到非常法喜。」

圖左 :鄭郁陵出生於臺北,在日本就讀大學時,認識了來自印尼棉蘭的張哲誠,並在1996年結婚後隨夫搬到印尼。[攝影者:陳俐媛]
圖右 :鄭郁陵熱忱於教育,喜歡與孩子們互動,師生之間一團歡喜和氣。[攝影者:陳俐媛]

圖左 :鄭郁陵說:「我把孩子們當作朋友,所以互動時,我會配合他們的頻率稍作調整。」[攝影者:陳俐媛]
圖右 :四年的時光裡,莊英荷(左)與饒潔梅(右)兩位志工擔任社區副組長,輔佐鄭郁陵(中)盡其能力,帶動好社區。[攝影者:陳俐媛]
圖左 :鄭郁陵督促自己要與社區的人有共同的步伐,才能走得更遠。[攝影者:陳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