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美國總會 雨過天青 鄧正喜重新出發

雨過天青 鄧正喜重新出發

E-mail 列印
中風之後,鄧正喜曾經從病床望向窗外的天空,顫巍巍地想像晴天的顏色,當時的他不確定,自己是否仍有機會走出醫院,倘佯在藍天白雲之下。

兩年前(2019年),鄧正喜因高血壓引起腦中風,六度進出醫院,輾轉在 醫院與醫院之間的各種療程;慈濟人聽說以後,在他住院期間,主動關懷並經常探視。

◎病中歲月 慈濟陪伴

由於他久病不癒,慈濟志工便介紹他到慈濟阿罕布拉醫療中心向鄧博仁醫師求診,經過鄧博仁悉心照料,鄧正喜的治療漸入佳境,他形容鄧博仁是一位「五心級」的好醫師。

「他有慈濟大醫王泉湧般的『愛心』,每次看診都非常『細心』,『貼心』地噓寒問暖,『耐心』調整我的用藥。每日用藥已經由早先的『一杯藥』,到如今的『兩顆藥』。我的血壓和膽固醇也都控制得很好,除了繼續復健治療外,鄧醫師還很『用心』地將我轉診到中醫,看賴益賢醫師、做針炙。」

近年來,慈濟美國醫療基金會與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東西醫學中心合作,將中西醫雙管齊下、治療病人,結合東西方醫學長處來相輔相成,為深受病苦的病患尋找離苦得樂的窗口;由於社會大眾對中醫的陌生,推廣之初飽受主流冷眼,最終得到大家的認可。

慈濟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與醫者心不謀而合,行醫之人除了看病,也要教育病人,「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是一方面靠西方科技設備來檢驗診斷,一方面利用中醫蘊含其中的佛教、道教、儒家精神,前者收費昂貴,後者安全實惠;再加上,西醫有西醫的盲點,有時花很多錢做很多檢查也找不出病因,造成社會資源被浪費,這時就要靠中醫來補足。

◎醫療團隊 視病猶親

中醫包括針灸、指壓、營養飲食、改變生活方式,及自我管理壓力等,再結合西醫藥物控制,以此作為基礎擬定治療計劃,從病患成長背景、工作環境、心理狀態、生活方式、營養飲食狀況,加上身體檢查報告,察言觀色直到完全了解掌握,這才進行正確治療方法,即使是癌末病人,醫者也要做到減輕病人及家屬的精神痛苦與經濟負擔,這是中西醫並行的治療方法。

鄧正喜原本對重新站起來不抱希望,但經過多位慈濟大醫王的鼓勵及照顧,自己也努力做復健,自己都不敢相信還有站起來的一天,現在他不但可以站起來,還開始學走路了。他真心讚歎慈濟大醫王:「中西醫整合治療,挽救了我的健康!」

回憶過去的病中歲月,在那些數不清的、陷入暈眩、心悸、頭痛、虛弱、噁心嘔吐,甚至昏迷的白天及夜晚,陪伴他的不僅是醫師護士,還有輪流前往看護的慈濟人,不斷為他加油打氣,給他力量繼續與病魔拔河,直到戰勝。

鄧正喜一再感恩所有慈濟醫療中心的醫護人員,因為他們親切的態度和對患者的關懷,讓就診的人有一種回到家的溫暖,慈濟醫療團隊視病猶親,對待患者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家人。

◎兩度中止 再次發願

1986年,鄧正喜辭去臺灣主廚工作,隻身來到加州,當年的他對自己的過去守口如瓶;移民後在聖塔芭芭拉(Santa Barbara)覓得一職,從新聞報導得知許多慈濟志工跟隨證嚴上人努力推廣慈濟志業,內心深受感動,他告訴自己:「我也可以幫忙!」

在1993年慈濟義診中心開幕後,長時間利用自己周休一日的時間,每週一次從聖塔芭芭拉開車到義診中心做打掃志工,因為他的勤奮及熱心,當年美國慈濟報刊還報導了他的故事,而鄧正喜不敢居功,反而謙虛地說:「我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清潔工作,不像醫療大菩薩們做的都是照顧病人的重大任務!」可惜後來因為工作變遷,而終止了義診中心的志工服務。

搬到北嶺(Northridge),經由志工王慈倫、廖阿淑及潘雪娟的引薦,鄧正喜先後加入蒙羅維亞(Monrovia)的慈濟小學,以及聖迪馬斯(San Dimas)美國總會的香積組志工,發揮他的主廚長才。鄧正喜利用週休二日的時間,秉持廚師的原則--確保食材新鮮、避免浪費,為慈濟人烹煮營養又好吃的素食午餐,而最令他感到高興的是看到大家把午餐都吃光光,那是慈濟人對香積菩薩的最高禮讚!

數年後,鄧正喜再次因為換工作及搬家,而他又看到香積組有很多新志工加入,心想:「少我一個應該沒關係吧!」再度終止了他的志工服務,現在想起來十分後悔!

鄧正喜深吸一口氣,緩緩吐出:「二十多年的志工服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每當看到慈濟人的微笑,心中便很歡喜。而他目前最大的願望便是--努力恢復健康,趕快回慈濟做香積!

鄧正喜在眾多志工們眼中,是一位靦腆、寡言、認真負責,又配合度極高的難得夥伴,大家都虔誠祝福鄧正喜早日康復,重回香積組菩薩的行列。

◎法譬如水 前嫌盡釋

疫情期間,鄧正喜學會使用手機收看大愛電視臺的《靜思晨語》,他引述證嚴上人慈示:「前腳走,後腳放!」原本他極力掩蓋自己不堪回首的歷史,如今都放下了,已經可以將幼年的悲傷及記憶,當作故事說予人聽;原來,鄧正喜幼時家境貧寒,三兄妹分別送往不同人家收養,一直到他十九歲那年才有幸相認。

鄧正喜曾被兩位養父收養,第二位養父以淘沙石為生,雙腳經年累月浸泡在冰冷的河水中淘取沙石做買賣,供他上學。好景不常,有一次因為家中遭竊,鄧正喜被養父誤認為家賊,萬般委屈之餘決定放棄學業、自力更生,期待學得一技之長養活自己和家人。

十二歲時去修車廠當黑手學徒,十四歲去當礦工,整整兩年在既濕冷又黑暗的坑道,吃著冷冷的便當。吃怕了冷飯,十六歲改行去餐廳做學徒,終於吃上美味熱飯,相繼學會臺菜和川菜,還應聘到日本「深造」,自此與美食結下不解之緣,也奠定到慈濟香積組服務的基礎。每次慈濟活動結束後,鄧正喜都是歡喜地一路吹著口哨開車回家。

過去的鄧正喜很害怕過年過節,因為他在美國沒有親人,每每看到別人在節日期間一家團聚的景象,總是讓他非常感傷。但參加慈濟之後,志工們溫暖的微笑和關懷,讓他找回了家的感覺!

如今的鄧正喜不用再猜想窗外的天色,因為眼前已有許多藍天白雲交相出現,他感覺生命的春天將再度來臨。當他聽說慈濟醫療中心通過聯邦政府認證,計畫擴充醫療設備及場地,以符合聯邦認證醫療中心(Federally Qualified Health Centers, 簡稱FQHC)的要求,作為一個幾經慈濟醫療人文洗禮的病人,他呼籲大家慷慨解囊、付出愛心,用愛護持慈濟醫療中心的興建計劃。

鄧正喜深信,更優質的人本醫療服務,可以更進一步守護生命;更寬廣的醫療空間及更先進的設備,慈濟精神理念可以號召更多醫護人員,照顧各類不同需求的病患,尤其是持白卡的患者;未來的慈濟醫療大樓將會是一個溫暖的醫療之家,因為有慈濟人伸開雙臂用愛迎接病人,帶領大家加入大愛的行列,一起守護社區的健康!

圖左 :櫃檯工作人員高靜慧親切的招呼著鄧正喜,令他覺得回到了自己的家一般[攝影者:駱淑麗]
圖右 :醫療助理楊麗娟仔細的向鄧正喜(中)說明下次回診的時間和日期。[攝影者:駱淑麗]

圖左 :志工陳淑燕(右)協助鄧太太填寫門診的表格。[攝影者:駱淑麗]
圖右 :賴益賢中醫師細心的為鄧正喜做肢體的按摩[攝影者:駱淑麗]
圖左 :鄧博仁醫師(左)用心的聆聽鄧正喜(右)描述他身體的狀況。[攝影者:駱淑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