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慈濟大家庭 除夕慶團圓

慈濟大家庭 除夕慶團圓

E-mail 列印
「今年因為疫情,沒辦法回家。今天就像回家一樣,無論如何,團圓飯還是要吃。」就讀淡江大學,來自臺東楊雅鈞是第三次,和爸爸、媽媽全家五人一起回到精舍圍爐。她覺得和大家一起圍爐,很有過年的氣氛,也很溫馨。「 每年都來,覺得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2021年2月 11日,農曆除夕日,靜思精舍雖然不如往常般人聲鼎沸,道早問好聲依然絡繹不絕,「新年快樂」、「新年好」、「平安吉祥」……也不絕於耳。無論是菩提大道,菜園或人文走廊在精舍……相識或不相識,大家共同語言就是吉祥問候語,一樣的面容就是愉悅。

◎嚴謹防疫 人人配合

靜思精舍農禪生活一如往常,盞盞微亮燈火在灰暗的天際下,更顯明亮溫暖。主堂、大殿……早課誦經聲聲傳達天聽。志工早會,為天下祈福,連線分享如常進行。

然而,山門入口卻架起了帳棚,電腦、手洗液消毒水、額溫槍與新口罩,防疫物資與配置無一不缺,量額溫、洗手消毒、實名驗個人旅遊史、換口罩為每位來訪貴客完成最齊備的防疫把關;出入分流,在陶藝坊前出口,刷證離開,控制人流,實施種種措施,以期防疫不漏失。

儘管要經過層層手續,下午時刻,來到精舍來賓歡喜配合,依序通過;經過處處充滿人文的花「意」示景、玩偶陳列及茶道展布,人人歷經了人文飄香的洗鍊,愉悅期待下一刻大家庭團圓圍爐。

◎精舍過年 闔家歡喜

一行人或搓手或調整新換戴的口罩,和樂融融的一家人,老中青共十一人,來到大殿前禮佛問訊。宋黃鴦扶著以傘助行、滿頭白髮的媽媽黃胡龍和身旁妹妹、姊姊和先生,三位也是穿著慈濟柔忍和辱衣的家人及年輕一代,緩緩前行、細細品味周圍熟悉的一草一木。

「第一次帶全家人回來精舍過年,蠻期待那種回我們大家庭的感覺,期待大家一起吃飯團聚的感覺。」宋黃鴦期待體驗精舍團圓圍爐,除了自己親人,感染一下和來自各地的法親家人一地共處、同桌用餐的溫馨。一直以來,有長輩在,今年公公婆婆都圓滿,身為慈濟委員,她希望帶孩子及晚輩來看看心靈故鄉,了解阿嬤和爸爸、媽媽在慈濟做什麼。

「面對疫情,我們還是要戒慎虔誠,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心純淨,就能度過;不能因為疫情,什麼都不做。」宋黃鴦很開心,尤其是全家一起回精舍,這是第一次。她感恩有好因緣,妹妹公婆也剛圓滿人生路程,孩子也願意陪伴。「上人也是告訴我們,要把小愛照顧好才能做大愛;做慈濟,也要把家裡小愛照顧好。」

◎異鄉團圓 持續行善

天色猶亮,清修士、志工與師父們,便引導大家分流加大間隔距離入座,慈悲廣場、齋堂旁走道整齊圓桌上,已擺放著柑橘、冷盤、芥菜、火鍋、水餃、蘿蔔糕、發糕與年糕還有火鍋等,以前人流傳下來的各式傳統菜餚與糕點象徵種種吉祥及代表福氣,長年菜、年糕、柑橘,祝福大家歲歲年年、長長久久,吉祥如意,溫馨團圓;在滿桌祝福的熱騰騰菜餚前,大家安靜享用所有師父們與慈濟志工準備多時,合力完成的團圓飯。

第一次回到精舍過新年的馬來西亞林可瑩,和三位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四年級同學、慈青懿德媽媽、慈青夥伴與學姊一起前來,一桌七人共聚在精舍享用團圓飯,格外溫馨。

「今年疫情沒辦法回家,回到精舍就像回家一樣,過年總是要吃團圓飯。」以輕鬆口吻分享,接著分享浸潤其中的感受,倏忽間,林可瑩眼眶泛紅,哽咽說起:「這麼多人一起吃團圓飯,感到很溫馨,讓我又開始想家。」停頓了一會兒,她又重現原先的輕鬆:「等一下打通電話回家。」

隨後,依慣例的大家長發紅包祝福,除了上人在齋堂分發外,各用餐定點都由精舍師父代表上人送上祝福。今天收到證嚴上人與精舍師父所致送紅包,林可瑩更感恩分享,在歲末祝福也收到有「靜思語」的福慧紅包,對她而言,和今天收到的紅包一樣,它們都是一個祝福。

大一上學期,同學邀約參加慈濟青年聯誼會活動,深受感動而加入慈青,喜歡助人的林可瑩認為慈濟是一個很棒的平臺,可以讓年輕人去做一些好事,為社會付出一些貢獻。當時,大家一起淨山,令她印象深刻。「原來有這麼多一群人,年輕人或年紀大的慈濟志工,都在為這個世界付出,這是過去很少看到的事情。」林可瑩表示,只在四年間做好事,實在太少了。「畢業後,回到馬來西亞,要持續做下去。」

◎海外遊子 同儕共聚

同樣來自馬來西亞的四位慈濟大學醫學系畢業生,也因疫情無法回國,滯留臺灣已經一年,今天相偕回到精舍圍爐。曾是慈濟青年聯誼會成員的林詩茵,每一年過農曆年都會與家人觀看大愛臺節目,「看到圍爐都很熱鬧,也很難得才能跟上人一起圍爐,就想以後會不會有機會。」她很歡喜,這次算是因緣具足。「第一次領到上人的祝福紅包,要好好珍惜,拿回去當傳家寶。」

一旁顏欣瑩則笑瞇了眼分享:「期許自己在新的一年,能夠追隨師公上人的腳步,做更多好事。」也曾是慈青一員的她,希望往後能把所學奉獻出來。她感恩表示:「我們從大學就在慈濟環境裡,對這裡的環境很熟悉,而且也有師父、師長及師姑、師伯們的陪伴。」因為感受慈濟滿滿溫馨,她期盼有機會能留在志業體工作。而周曉曦,也是每年農曆年都回馬來西亞過年。這次也是因為疫情,沒能回家。也在嚴峻疫情中,處處可見災疫衝擊下,人心慌亂、驚恐,社會紛亂,讓她特別有感觸:「在精舍大家一起用餐,感到滿平靜。」

同行的馬靜儀已經考取執照,現今於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她表示,雖然家人不在身邊,還是有滿滿的溫暖感覺。「第一次拿到紅包,感恩上人的祝福。」她也很期待疫情早日平息,讓大家行動不受限,可以回家。

◎師父分享 連線細說

除了在精舍現場充滿溫馨的圍爐與和樂的團圓,在精舍主堂還有清修士思浩、思修及凌宛琪連線向全球送上祝福。

現場有德慈師父分享細說從前,莫忘那一年在當今精舍後面普明寺的第一次圍爐。「當時是最克難時期,也沒什麼東西,所以我們第一次圍爐用三條蘿蔔過一個年。」說起往事,德慈師父記憶猶新,當時自己種的蘿蔔,醜醜的;滷鹹的,紅燒的。「還有自己種的芥菜,滷一個長年菜;買一塊豆腐,就這樣跟師父過一個年,很簡單。」憶起這段與上人和融師父三人圍爐過年的那一年,他如數家珍分享著。

當有來訪賓客,慈師父只得拔蘿蔔做「料理」。「葉子當作青菜,削蘿蔔皮醃一醃再炒胡椒,加上芹菜,就是一道菜;一半蘿蔔滷鹹的,滷醬油,也是一道菜;另一半燉湯……」當他完成料理上桌……「賓客一看統統一樣,一顆蘿蔔可以變成四道菜,如果時間允許,我就煮五道。」說到此,一旁主持人及德慈師父,不禁歡喜笑呵呵。他感恩慈濟家人,並虔誠祝福大家,健康平安、幸福美滿、家家吉祥,福慧增長。

德宸師父則分享隨師經驗,「每一場經藏演繹之後,上人都會說,感恩再感恩,感動再感動,震撼再震撼。」而上人在開示中,幾乎都會提到慈濟小行星,提醒慈濟人要自信,我們所做的、所關心的,已經在宇宙間了,經常要我們回歸在國際間在、宇宙間。「第三件,我覺得最感動、最常見的是,因為對疫情的關心,上人告訴大家一定要有一分完整的愛,非推素不可,而且是非素不可。」

◎上人祝福 日日行善

「大家要記得這一個時刻裡,我們要知道大哉教育,這一波的疫情,給予我們人類一波的提醒,教育著我們,過去的人生,大家貪著在貪瞋癡,迷茫掉了,現在就是要給我們提醒覺悟。」上人在圍爐時刻勉勵大家,要用歡喜開心的心態,迎接新春來臨;要天地、氣候祥和,需要天有天氣、人有人氣。

上人期待人人用心發心立願,虔誠走入許許多多走不出來的苦難人,利益眾生,成為他們生命中貴人去幫助、庇護他們。「為人間虔誠祈禱,也要日日行善,時時行善。」人人力行菩薩道,為人間苦難祈禱,祝福來年掃除所有陰霾,排除所有憂慮,天下祥和平安。

無論是闔家團聚或是異鄉遊子,人人都在靜思精舍裡,感受大家庭團圓的溫暖與祥和喜悅,而主堂內更結合傳統與創新科技,傳播充滿人文與法味的同步視訊,與五大洲二十一國,共有兩千兩百多條連線,與敬愛的上人及精舍師父,線上圍爐,同霑大家庭團圓的法喜,並藉由大家誠心齋戒及同心一志的祝福,祈願疫情早日消弭,人人平安吉祥。

圖左 :回來參加圍爐的家人都須先手洗液消毒水、額溫槍與換新口罩,防疫物資與配置無一不缺,為每位來訪貴客完成最齊備的防疫把關。[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喜歡助人的林可瑩(右一)認為慈濟是一個很棒的平臺,可以讓年輕人去做一些好事,為社會付出一些貢獻。[攝影者:李志成]

圖左 :宋黃鴦(前左二)很開心,尤其是全家一起回精舍,這是第一次,「上人也是告訴我們,要把小愛照顧好才能做大愛;做慈濟,也要把家裡小愛照顧好。」[攝影者:李志成]
圖右 :同樣來自馬來西亞的四位慈濟大學醫學系畢業生,也因疫情無法回國,滯留臺灣已經一年,今天相偕回到精舍圍爐。[攝影者:李志成]

圖左 :慈濟科技大學外籍生回到精舍參與圍爐的前置工作。[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來自各地的慈濟家人幫忙準備圍爐活動的前置工作。[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用餐前第二次進行乾洗手清潔消毒。[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在入山門須以身分證或健保卡通過實名驗證旅遊史並統計人數。[攝影者:柏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