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幸福轉運站

E-mail 列印
基隆安和一街六巷的環保點,是附近鄰居耳熟能詳的尋寶惜福點。志工白美枝是環保點的主要負責人,做資源回收是她的日常。

二十幾年前白美枝認同證嚴上人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愛護大地的理念,因而投入環保志 工的行列。目前的環保點除了做資源回收外,還肩負著惜福的任務,更是當地人共同的回憶。

因為平日環保志工若有回收到可用的物品,就會整理後放在旁邊的平台上,路過的民眾若有需要,都可自行取用。舉凡可用的文具、玩具、鞋子、電器,都可以惜福。有些小朋友也會來這邊尋寶。小朋友長大了,唸大學了,有時還會回來,問她說:「阿嬤,妳還記得我嗎?」

◎點心達人 給「家」的感覺

留著一頭白髮,高齡已屆七十餘歲的白美枝,除了落實並帶動安樂區的環保工作,在基隆靜思堂更有點心達人之稱。每次只要靜思堂辦理大型活動,短小精幹的她,總是承擔生活組,隱身在活動幕後,提供茶水、打掃環境、製作點心,提供參加學員及工作人員一個舒適且溫暖的活動空間。而她精於製作精緻、美味小點心,用心的擺盤,一端上桌,就讓人心生歡喜。

白美枝談及之所以會成為點心達人,係緣於從小被迫離開親生父母,過繼給別人當養女的遺憾,雖然養父母對她很好,但潛意識中她很在意「家的感覺」。

記得頭一遍回去精舍,要回基隆時,師父溫暖的便當,讓白美枝重新找回「家」的溫暖。她說:「這就是一家人。也因為這個便當的因緣,我在生活組要給人「家」的感覺。好吃的點心,讓人覺得溫暖,有回到家的感覺。」

因此每次辦活動,她除了用歡喜心準備茶水,同時積極研究開發出多款好吃的點心,與人結緣。她也不吝嗇傳授大家如何做出好吃點心的秘訣與技巧。遇到課堂上學員發問,幽默的她也常利用機會傳法。

有次培訓志工課程的學員問她:「一般我們吃芭樂,不是都把中心的籽刮除嗎?為什麼今天的芭樂保留中心的籽啊?」

白美枝說:「因為你們在培訓中,所以要留心跟用心啊!」

◎皇家姊妹 再續法親緣

說到白美枝,大家就會聯想到基隆靜思堂靜思書軒的志工王月。王月會成為慈濟志工與白美枝有關。兩人一位姓白,一位姓王,乍看之下並沒有任何關聯,卻是大家口中的皇家姐妹(白+王=皇),因為姓氏完全不同的兩人,其實是如假包換的親姊妹。

兩人誕生於同個家庭,原生家庭父母原育有七名女兒,王月是六姐。因礦坑災變,父親身受重傷,家庭失去經濟支柱,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只能忍痛將三個女兒分送給人收養。

王月回憶起年幼時,養母前來領養的時候,她非常抗拒。因為不想離開親生父母,王月死命地想要掙脫逃跑。年幼天真的她,以為這樣就可以不與原生家庭分開。

王月說:「我那時好小,但是一直想盡辦法,要掙脫養母揹著我的包巾,因為我不想被送走。」

養母的教導嚴格,常讓王月感到精神緊張又自卑。成長的過程中,她不明白為什麼養母總是要嚴厲地對待她。但在妹妹白美枝的接引加入慈濟後,透過一次次的志工活動的見聞與閱讀靜思人文書籍後的自我省思,漸漸明白原來養母用心嚴格的教導,是希望她長大後,可以成為一位優秀及有用的人。

她事後回想自己能在職場、婚姻與社會適應良好,都是源於養母多年用心的栽培。走入慈濟後,她心中多年的疑問得以釋懷,同時也真心感恩養母的恩惠。

◎在慈濟 找到回家路

王月表示從前原生家庭會透過年度大拜拜,邀請全部的姐妹們回家團聚,姐妹倆一年只能見一次面。妹妹白美枝會把握機會與她分享做慈濟的心得。本身喜歡服務人群的王月,就在妹妹的邀請下加入慈濟的行列。

家住松山的王月,常於周三排班到基隆靜思堂的書軒值班,往返松山與基隆需轉車數次,對年屆八十的她來說有點辛苦,但她卻樂此不疲,因為這是她回家的路。個性溫和的王月講話總是輕聲細語,做起事來俐落但動作輕柔,行事低調。每次回到基隆靜思堂,都讓她獲得心靈的平靜。

在活動做出美味的點心時,白美枝總會特意留一份給王月共享。而王月也會挑選喜歡的靜思人文書籍,與白美枝分享閱讀心得。

王月說:「我做得很歡喜,妹妹說可以迴向給累世的父母,我就開始做環保,也在警聯會和書軒做。」

◎同行善道 結永世法髓緣

雖然王月年齡稍長白美枝幾歲,但因為她是透過白美枝的接引,成為慈濟志工,因此王月總戲稱說:「她(美枝)是我在慈濟的姐姐。」而白美枝最常形容王月的話就是:「我姐姐(王月)很溫柔。 」

與原生家庭分開曾是兩人心中難以解開的遺憾。加入慈濟,讓彼此原本平行的人生有了交集,也加深姐妹間的情感。菩薩道上,姐妹倆是血親也是法親,彼此相互扶持,一同行善。

在慈濟,她們有共同努力的目標,同時也感受到家的味道。姐妹倆從此找到了新家,也讓兩顆曾受傷漂泊的心,得以療癒,安住於幸福穩固的心靈之家。他們也共同發願「要生生世世追隨上人,當一家人,因為上人就是阮的父母。敬請上人常住世間。」

圖左 :排行第六的王月(左三),及排行第七的白美枝(左二),從小被送養,一年才有一次姊妹團聚的機會。[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王月能在職場婚姻與社會中都適應良好,是源於養母多年用心的栽培。圖為王月的養父母。[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養父母十分重視教育,學校畢業後,王月任職於衛生所。圖右為年輕時的王月。[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白美枝從小就被迫離開親生父母,潛意識中對於「回家」這件事情特別在意。圖為年輕時的白美枝。[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王月覺得每次回到基隆靜思堂,都能讓她獲得心靈的平靜。[攝影者:鄭碧玲]
圖右 :菩薩道上,王月與白美枝是血親也是法親,彼此相互扶持,一同行善。[攝影者:鄭碧玲]
圖左 :白美枝說:「好吃的點心,讓人覺得溫暖,有回到家的感覺。」[攝影者:葉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