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美國總會 茶香人醫路 鄧博仁從謙卑出發

茶香人醫路 鄧博仁從謙卑出發

E-mail 列印
總是早早來到慈濟醫療中心的鄧博仁醫師,一進辦公室便自動為大家泡上一壺茶,是習慣也是愛,更是他的謙卑與修行!

美國慈濟醫療中心主任鄧博仁醫師於2021年一月接下慈濟美國醫療基金會執行長的棒子,成為美國 慈濟醫療志業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執行長。

鄧醫師行醫二十多年,他在慈濟門診中心同仁的眼中,是一位亦兄亦友的好主任,無論義診或任何活動,他永遠「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日常工作中的應對進退,他尊重每一位同仁對任何疑難雜症的提問,並耐心地回答;在病人口中,是一位非常溫和親切、細心又耐心的好醫師,他總是使用患者聽得懂的語言,清楚解釋病情和治療計劃,讓患者感到安心且願意配合治療。

◎漸漸做中覺 行醫發大願

1999年,鄧醫師考上醫師執照、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接受北嶺慈濟志工王慈倫之邀,每週一次到慈濟義診中心看診,半年後自己的診所在北嶺開業,距離阿罕布拉車程較遠,只好暫停義診中門診服務;但只要慈濟在貝克斯菲爾德(Bakersfield)舉辦義診,他就會「每傳必到」,還「買一送二」,帶著自家診所的兩個助理一起參加。早期的鄧醫師參加義診,只是看病行善而已,以致來去義診十年之久,卻對慈濟一知半解。

為深入了解慈濟,鄧醫師於2010年首次返臺參加「貝克斯菲爾德」尋找答案,當他代表美國人醫會接受採訪時,竟淚如泉湧,大家對這位「愛哭的男孩」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營隊觀察各國人醫會言行,經由各區報告及感人故事的分享,好像對慈濟稍有了解,但仍有許多不解,返美後決定參加見習培訓。

穿上藍天白雲制服的鄧醫師,慢慢從「做中覺」得到解答,唯獨偶感道心不堅定,於是又在2011年再度返回心靈的故鄉,這時的他稍能控制眼淚,但還是產生很多疑問。

為了解慈濟運作的組織章程,鄧醫師於2012年第三度返臺參加「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年會主題是「傳統現代 變與不變」。當時的美國醫療志業正好為應對歐巴馬保險而做出許多改變,但鄧醫師強調:「美國慈濟人醫會,永不改變的就是愛!」

他代表美國在人醫會報告:「為照顧社區沒有醫療資源的貧窮人口或違法居民,美國醫療志業規畫了各式義診,來守護社區的健康,包括定時定點的義診中心(今慈濟醫療中心)、每季一次的定點社區義診、大愛車巡迴義診、與其他慈善團體合作的大型義診。」這時侃侃而談、法喜充滿的鄧醫師赫然發現,心中的疑問早已迎刃而解。

他了解到證嚴上人的期許:不是「看多少病人」,而是服務到何種程度,更希望美國的醫療要有慈濟人文。鄧醫師開始尋找所謂的「慈濟的醫療人文」,每次看診結束,便嘗試向病人介紹慈濟,講述「竹筒歲月」的故事,拉進病人與慈濟的距離。

鄧醫師又發現,從慈濟門診醫生、護士,所呈現出的慈濟人文很感人,於是說做就做的鄧醫師發了兩個大願——「一是病歷表愈來愈多,因為那代表上門求診的病人愈來愈多;二是病歷表愈來愈厚,表示來慈濟看病的病人都願意回診,慈濟的醫療服務,愈來愈能被多族裔融合的美國社會接受。」

◎慈悲心量大 又與世無爭

也是2012年,北嶺慈濟人已有讀書會,當時已受證為慈誠委員的鄧醫師獲邀參加,沒想到就此與佛法墜入情網,從來不缺席讀書會。他用心聽證嚴上人的法,用功做慈濟的功課,更讓大家跌破眼鏡的是,他竟能以臺灣小學五年級的中文程度,在讀書會講經說法。

唸醫學、接觸科學的鄧醫師,過去未曾有機會接受佛法的薰陶,直到進入慈濟學到佛法,鄧醫師的想法、看法與做法都隨之改變,包括他的飲食習慣。

當鄧醫師參加慈濟在帕薩迪納(Pasadena)市立劇院演繹的《慈悲三昧水懺》,被告知所有入經藏者都要齋戒一百零八天,他到處問人家:「為什麼要吃素?一定要一百零八天嗎?」並得到各種不同的答案,直到有人反問他:「齋戒就齋戒,哪兒那麼多問題?」他當下如遭棒喝,從此齋戒至今。

「愛哭的大男孩」鄧醫師,有一次參加北嶺的義診感恩茶會,他看到許多志工一大早就開始為茶會忙碌準備,等到茶會結束後又要忙著收拾。

當他在茶會做分享時,無意中看見一位香積老菩薩老態龍鍾的身影,他一時語塞、淚如雨下,自覺在慈濟沒做什麼,只因為他是醫生,所以光環都集中在他身上,而那些默默奉獻的志工,卻沒有任何光環加在他們身上,鄧醫師深深被志工精神所感動,更堅定地走在慈濟菩薩道上;那天正巧是鄧醫師的生日,志工陪伴他度過了一個特別有意義的生日。

2012年底,鄧醫師得知慈濟門診醫師的人力不足,遂接受當年美國醫療執行長曾慈慧的邀約,毅然結束自家診所的業務,轉任慈濟義診中心醫師。

習醫救人是祖父對鄧醫師的期望,優秀、慈悲、心量大又與世無爭的鄧醫師,是一個做事很有效率的人,他很淸楚自己的方向,也願意犧牲自己的休假日提供更多的醫療服務。

他利用週一門診中心休息的時間,與幾位醫療志工相約,前往為沒有保險的低收入病人看診,守護弱勢族群的健康。還有一次,鄧醫師必須抽出時間去探視一位住院病人,因為當天是病人的生日,可見他對病人的關心程度。

◎心中若有愛 無處不自在

慈濟醫療中心在2020年10月26日通過聯邦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的正式認證,晉升為「符合聯邦標準的健康醫療中心」(Federally Qualified Health Centers Look-Alike,簡稱FQHC Look-Alike),可以為更廣大民眾提供更多的服務。

這個認證的意義代表聯邦肯定了慈濟「人本醫療」的實踐及理念,更是醫療志業的重要里程碑,身在其中的鄧醫師無役不與、貢獻良多,正式在2021年一月升任為慈濟美國醫療基金會執行長。

由於FQHC Look-Alike需承諾肩負照護社區居民的責任,無論病人身分或經濟能力,均需一視同仁,提供符合聯邦標準的醫療服務,這讓剛被認證的慈濟醫療中心任重而道遠,鄧醫師開始思考,如何將慈濟人文融入與慈濟醫療理念相合的FQHC。

從鄧醫師到鄧執行長,他將美國醫療志業之展望規劃成兩大部分。第一,「FQHC的基本功」,主要針對診所的運作,政府要求各醫療中心做好門診家醫的工作,照顧好從老到少,甚至孩子未出生前就要照顧好孕婦。

鄧執行長有意再進一步提供相關醫療服務,舉例來說,慈濟門診中心有很多糖尿病及高血壓病人,他們需要每年定期檢查眼睛。一般醫師可能會選擇外送,但是他希望慈濟醫療中心有自己的眼科,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同樣的道理,糖尿病患者常衍生腳底潰爛的問題,所以慈濟需要足科,如此這般,慈濟醫療中心就會發展成多科系的診所。

雖然慈濟尚沒有醫院,但在門診的環境下,仍可以提供「全方位」的照顧,大幅度做好預防醫學,減少病人的住院風險。而達到這個目標的基本條件,是邀約更多家庭醫師參與;當診所病人日益增多,專科門診就能順勢一一成立。

第二,美國醫療基金會的另一個任務是「慈善醫療」,例如義診、大愛醫療巡迴車及營造健康社區等,都是常見的慈善結合醫療的途徑,藉此將慈濟的醫療服務送到最偏遠、最貧窮的社區。雖然FQHC志不在此,但這是慈濟醫療志業的基本功。

鄧執行長希望得到志工的護持,特別是人醫會的醫療專業志工,慈濟可以雙管齊下,照顧更多需要醫療服務的社區大眾。慈濟健康中心將會聘請更多醫療人員加入大愛的行列,他期許這些新同仁,未來可以加入人醫會成為慈濟志工。

◎親泡一杯茶 感覺如親人

鄧執行長表示,慈濟成為聯邦認證的醫療中心之後,門診部分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首先就是增加服務對象和人數,然後會增加更多的醫療人員。醫療團隊就是美國慈濟醫療志業的根,只有強壯的根,慈濟醫療這棵大樹,才可以茁壯成長。

然而,如何實現慈濟醫療志業,營造健康社區的大願呢?慈濟醫療中心自1993年成立至今,場地及設備皆已不敷使用。美國慈濟將於2021年3月20日啟動「人本醫療 全美啟航」慈濟雲端募款晚會,鄧執行長鼓勵大家邀約親朋好友共襄盛舉,善心大德的護持,將協助慈濟健康中心更新消毒設施、儀器和資訊系統,提升醫療安全。

無論他的身份是鄧執行長或鄧醫師,永遠面帶笑容的他,在同仁心中平易近人,每當有人提問,他的回答總是清楚、易懂又深涵慈濟人文,同行慈濟路的志工感覺他就像自己的親人。

他的笑容如此發自內心,待人接物更是謙虛有禮,與他相處如沐春風,而每天早上喝一口鄧執行長親自沖泡的茶更是精神百倍,繼續在菩薩道上拔苦予樂。

圖左 :總是義無反顧地前往各地震災義診的鄧博仁醫師,西班牙語不好,卻總是能讓病患感到安心。[攝影者:駱淑麗]
圖右 :鄧醫師在墨西哥德拉奇(Tlaquiltenango)義診中,唱作俱佳地看診。[攝影者:駱淑麗]

圖左 :鄧醫師透過入經藏演譯,更深入佛法,也更了解以佛陀慈悲心念,為出發點的慈濟醫療人文。[攝影者:駱淑麗]
圖右 :期待透過2021年的募款,讓醫療志業能夠全方位並進,提供更好的服務遍及更多弱勢社區。圖片來源/慈濟美國總會[攝影者:駱淑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