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垃圾山長大孩子 高舉麵包道謝

垃圾山長大孩子 高舉麵包道謝

E-mail 列印
慈濟志工的足跡第三度踏上拿篤,為當地四個村落無國籍居民送上物資及提供蛔蟲藥給孩童們,安生及安心,減輕生活負擔。

◎家訪造冊 發放物資

2020年6月6日上午,斗湖與亞庇志工分別驅車前往拿篤(Lah ad Datu),聯合當地志工為四個村落——甘榜哥丹(Kampung Ketam)、甘榜榜窟如岸垃圾山(Kampung Bangkuruan)、甘榜膀卡蘭(Kampung Pangkalan)漁村以及甘榜布蘇(Kampung Busul)一百一十八戶進行家訪造冊。

這也是慈濟為拿篤無國籍居民進行第三次發放,每戶獲得一張發放單,隔天早上依據發放單領取物資。

志工們做好防疫措施,設立體溫測量區、淨手液區,村民領取物資前皆拍照留檔取代簽收。發放物資包括三十公斤的白米、五公斤的食油、白糖、醬油、美祿和麥片,同時也為一百六十七位十二歲以下的孩童提供蛔蟲藥和麵包。

◎垃圾堆中 尋找生機

住在甘榜哥丹十多年,出生於仙本那(Semporna)的朱麗亞(化名)育有八個孩子,以拾荒維生,丈夫則去沼澤地撿貝殼賣,家庭平均每月收入馬幣二百至三百令吉(約一千三百至兩千元新臺幣)。

朱麗亞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都是從垃圾山得來的,屋子以帆布作為牆壁。她說:「我的生活來源靠撿垃圾,在這裡我很開心,因為可以和孩子一起,好過出去在外討錢。這裡還可以找到好的、美的衣服給孩子穿,甚至還能找到珍貴的廚餘、水果、蔬菜,只要拿回來清洗乾淨,一家人就可以享用了。」

她還說,最近回收商沒有來,我沒有收入,就去菜市場撿別人丟棄的蔬果回來。有時看見別人吃剩的飯菜,或路邊餵小鳥的米糧,我也會拿回來洗乾淨再吃。「我感到很慶幸,孩子們都沒有生病,謝謝上蒼保佑。」

「我非常感謝慈濟能幫助我們,減輕了不少負擔。我們都有白米飯吃了,不用靠放多水煮鹹粥了,非常謝謝你們幫忙像我們這樣貧窮的人。」 朱麗亞感恩之情,表露無遺。

◎帳棚為家 難於入眠

整天都待在垃圾山的達門(化名),住在垃圾山有一年多了。他經常在那裡撿塑料物品、鐵罐及鋁罐,再把回收物變賣換取微薄收入。

每一天的食物都是達門從垃圾山撿回來的,撿回來後需要清洗乾淨。如果沒有撿到廚餘,就去沼澤地尋找食材。「今天慈濟發放米糧才有飯吃,吃飯對身體比較好。」

父母已經離異的薇妮(化名)平時就在垃圾場撿瓶子、汽水鋁罐及牛奶罐換取生活費。一天只吃一餐的薇妮表示,食物都是從垃圾山撿回來的廚餘。她說:「在垃圾山很多食物,其他地方就找不到食物了。今天收到慈濟給的物資,心裡感覺比較踏實。」

把帳篷當成房子的她,住的環境惡劣,周圍都布滿垃圾,帳篷還是從附近撿回來的,下雨天還會被雨水淋濕,難於入眠。

今年十五歲,長得亭亭玉立的瑪瓦蒂(化名)是薇妮的親戚,兩人有著相同的命運,從小父母離異,童年在垃圾山度過。瑪瓦蒂目前和兩位親友住在垃圾山的帳篷裡,照顧她們的是住在附近的阿姨。平時她們都會到垃圾山撿瓶子及板塊變賣以維持生活。

年少淳樸的瑪瓦蒂說:「垃圾山很好,可以找到很多東西,包括每天的食物。」她不曾去過市區,也不曉得市區長什麼樣子。

當問及最渴望收到什麼禮物時,瑪瓦蒂低頭思索良久,才膽怯地表示,如有一臺手機,那真好。她認為手機可以收看很多資訊,讓心靈世界更為豐富及多彩。

◎生活貧儉 有吃就好

住在甘榜榜窟如岸垃圾山的米卡(化名)是菲律賓蘇祿族(Suluk)。今年六十歲的他,至今無任何合法證件,育有七個年齡介於十二至二十五歲之間的孩子。幾個月前,他們居住在垃圾山的房子被火燒毀了,一家人現在投靠居住在距離垃圾山約二到三公里的甘榜膀卡蘭,表妹凱拉(化名)的家裡。

如果身體無病痛,米卡每星期有兩三天出海釣魚,平時都在垃圾山撿回收物變賣。自行管令至今三個月,回收商停止運營,他也因而生活拮据。領取物資後,他們笑逐顏開說:「非常感謝慈濟,祝福大家長命百歲。」

札里(化名)則感恩慈濟協助甘榜的漁民。他表示,今年三月實施行管令至今,漁民們不得外出,很難購買日常用品。他家裡只剩下三公斤白米 ,慈濟為家人帶來豐富的物資,來得正是時候。

住在甘榜哥丹的烏里斯(化名),是一名園丘工人,平時靠採集油棕果維生。「已經三個月沒工作了,生活真的很辛苦。」

他領取物資後,喜不自勝地分享:「沒有辦法之下,以馬幣二十令吉(約一百三十臺幣)向朋友租舢板出海釣魚。運氣好的話,可以賣十令吉一公斤魚,再買點米回家煲粥。 」此番看到慈濟發放物資給村民,烏里斯感動得向志工連聲道謝。

住在甘榜布蘇的絲華(化名)說:「行管令期間,和往日的生活大大不一樣。沒有收到慈濟發放的物資之前,我們去店裡買東西都是賒賬,要不然怎麼維持日常生活呢?」她感恩慈濟志工來到偏僻的住處,發放物資及給予關懷。

絲華平時吃母親種的蔬菜,如蕹菜、莧菜及冬瓜葉子。她認為多吃蔬菜好,血壓不會偏高,還可以保持身體健康。

每一場次發放後,看著村民們滿心歡喜地搬著物資回家,並和擦肩而過的每一位慈濟人道謝,並獻上祝福,是拿篤發放最大的收穫。

村民們拿到豐富的物資,莫不感到意外,皆表示物資足夠他們維持至少一至兩個月的生活,非常感激慈濟的幫助。

每一場次的發放,最美的風景該是村民們滿臉歡喜,領著物資回家的畫面。村民面對生活的態度與智慧,把被人丟棄的廢物視為寶物,又能靠拾荒自力更生,亦讓志工們感動良多。

圖左 :垃圾山位於哥丹村附近,拿篤市以及附近區域的垃圾都丟棄於此。【攝影:沈萍萍】[攝影者:溫翠湘]
圖右 :每當垃圾車抵達傾倒垃圾時,村民不畏惡臭,蜂擁而上,尋找可食用或利用的物資,餵飽一家。【攝影:沈萍萍】[攝影者:溫翠湘]

圖左 :由於各發放村落的衛生條件欠佳,藉著發放的因緣,志工張潤蓮替孩童餵食蛔蟲藥。【攝影:沈萍萍】[攝影者:溫翠湘]
圖右 :村民使用自製的手推車,領取超過四十公斤的物資,高興地推回家。【攝影:沈萍萍】[攝影者:溫翠湘]

圖左 :在垃圾灰燼所覆蓋的垃圾山現場,村民頂著烈日開心地領取物資。【攝影:沈萍萍】[攝影者:溫翠湘]
圖右 :米卡(化名.左)和表妹凱拉(化名.右)領取物資後,舉起大拇指,非常感謝慈濟的幫助,解決燃眉之急。【攝影:沈萍萍】[攝影者:溫翠湘]

圖左 :村民嚴格遵守管控條例,依序領取物資。【攝影:沈萍萍】[攝影者:溫翠湘]
圖右 :育有八個孩子的朱麗亞(化名),靠撿垃圾為生,屋子以帆布當牆壁,居住條件惡劣可見![攝影者:溫翠湘]
圖左 :平日去店裡靠賒賬買日常用品的絲華愛莎(化名.左),感恩慈濟志工來到偏僻的村子,發放物資及送上關懷。[攝影者:謝念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