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首遇水災心驚慌 熱食乾糧安定心

首遇水災心驚慌 熱食乾糧安定心

E-mail 列印
巴生遭遇罕見水災,波及區域從南至北,所涉範圍之寬廣,無法想像。慈濟巴生支會於第一時間,啟動賑災小組,由發放熱食開啟賑災行動,希冀溫暖災民恐慌失措的心。

豪雨成災,對一些低窪地區居民來說,或許熟悉不過 ,但也讓首次遭遇水災的地區有了深刻體會。

巴生衛星市花園逢雨必災,是時有耳聞的新聞,但只限於幾個較低窪的住宅區。經過12月17日連續兩日的雨水,再加上農曆十五日的漲潮,讓之前從未遭到雨神光臨的地區無一處倖免,連綿不斷的雨水,使衛星市泛濫成災,居民進退不得,只能坐困水城中。

◎溫熱餐盒 送上愛與關懷

星期五(12/17)傍晚,連绵豪雨導致住宅區傳出淹水的新聞,有些區域則開始與雨神進行拉扯賽。原本寧靜的巴生衛星市花園,也因為凌晨的一場雷雨而淪陷,雨水漸漸從馬路滲進五腳基,再瞬間入侵家中,大自然反撲的力量實在不容小覷。

對於首次遭逢水災的居民而言,心裡除了恐慌還是恐慌。放眼望去,水位已淹沒車子半個輪胎,原是人車同行的馬路,經豪雨不間斷地落下,儼然成了「水路」。垃圾、垃圾桶、床褥等物件隨著泥水流出;風雨不調造成的天災,或許是在告誡人類該覺醒了。

18日,當天雨水持續不斷,水位依然很高,賑災團隊即刻啟動第一波熱食發放。巴生支會即時成立指揮中心,收集災情資料,以適時地支配資源;擁有四輪驅動車的志工紛紛投入發放行列,載著志工和熱食走入災區發放。團隊難行能行,冀望藉著溫熱的餐盒,送上有溫度的愛與關懷。

「這裡會有溝渠嗎?我們的車能夠過嗎?」駕著四輪驅動車的志工張寶珠問著旁邊的夥伴。

「這裡我不熟悉,但我們就儘量靠馬路中間駕駛,一定安全,反正現在不能駕快,慢慢來總會到的……」志工鍾瑞珊(慈皓)一臉淡定地提供建議。

雖是駕著四輪驅動車,但因為對路況不了解,因此開車的志工戰戰兢兢不在話下。只是不論是冒雨送餐,或在某些水位比較高、必須徒步進去送餐的區域,發放團隊都勇猛前進。他們克服心裡對水中將不知有何物的恐懼,一一為法親及有需要的民眾送上餐食及淨斯香積麵,只因為擔心他們會挨餓受凍。

◎法親關懷 真誠的祝福

「莉芳師姊!莉芳師姊!」穿著雨衣,在雨中拿著兩盒餐盒的志工鍾瑞珊,站在志工巫莉芳(慮耕)的家門前,扯開喉嚨向著她家裡呼喚著。

「感恩感恩,看到你們,我的心就安定很多了。你們去發放要小心喔!」看到法親,巫莉芳的憂容轉為笑容,開心接過志工遞上的餐盒與淨斯香積麵。

住在衛星市二十多年的巫莉芳,第一次遭遇水災。因為家裡只有她與行動不便的兒子兩人,因此內心恐慌不已,但法親適時送上的餐食與祝福,溫暖了她的心扉。

志工陳月雲以志工送上的香積麵當晚餐,她在社區協力平臺分享:「感恩送餐,師姊們多帶了一些的香積麵,讓我與家人在晚間不至挨餓,也體驗災民吃香積麵的經驗。」住在哈芝昔拉路(Jalan Haji Sirat)國家石油(Petronas)油站後方安卡沙花園(Taman Angkasa)的她,從17日開始就與雨神奮戰。

「基本上樓下是汪洋一片,水已經上到第二階的梯級,如果雨繼續下的話,我不敢想像水位會有多高了。現在我樓下冰箱漂浮著、沙發享受水中按摩、四輛車也在與雨水玩樂;反正只要是樓下的東西,我和家人都看不到了,也沒心情去計算損失了……」陳月雲苦中作樂,對志工述說著家裡的情況。

「雖然如此,我必須得感恩師姊們送餐來給我……」陳月雲家裡亂成一團,早餐即無法烹煮,也無法外出打包,因此水患發生後,一家四口人只能待在樓上,所幸發放團隊適時送上餐盒,終讓她與家人有熱食落肚。

◎餐盒乾糧 有溫度的愛

12月19日,衛星市花園多個地區水位依然很高,但志工逆流而上,在早上約十時,將麵包、餅乾及飲用水送給有需要的受災戶。而所分發之處,受災民眾都說:「在這裡住了這麼久,第一次遇到水災。」成了志工在發放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除了送上食物外,志工能做的就是安慰與祝福,別無他法,因為在天災面前,人類顯得如此地渺小。

「你們好,我們是慈濟,請問你們需要熱食嗎?我們這裡有熱食……你們需要熱食嗎?」站在四輪驅動車的車斗,志工高泉藝(濟剛)呼喊著。

「哈囉,哈囉,我要四份可以嗎?」住家已經開始進行打掃的民眾,循著志工的聲音前來。

「當然可以……需要飲用水和麵包嗎?」志工高泉藝拿起四份餐盒之際,也詢問民眾是否需要額外的食物。

「請問需要熱食嗎?」捲起褲管,駕駛四輪驅動車的志工李勇甫(本吉)也下車幫忙逐戶詢問。

李勇甫看到在屋內探頭,望向自己的巫裔婦女,趕忙詢問她:「kak,perlu makanan tak?vege punya……(大姊,需要食物嗎?是素食來的。)」

巫裔婦女走出戶外,欣喜接過志工遞給的麵包與飲用水;她是欣蒂(化名),住在衛星市十年餘,遭遇水災時心情很低落,因為住在單層排屋,家裡沒有安身之處,她與先生只能在車上過夜。

「我一面走,一面哭著走去車子,但都不能安睡,因為只要有交通工具經過,停在路邊的車子,就好像船隻在水中搖晃,心裡真的不好受……」欣蒂心有餘悸地說著。她坦言,不幸中的大幸是,出事前就把孩子送到朋友處,因此事發當晚五個孩子都不在身邊,不然更驚慌失措。

欣蒂說道:「最重要的是,我們都平安,謝謝你們!」

四輪驅動車走往另一個區域,以詢問法親或民眾是否需要熱食。志工許(音包)玲(慈柔)詢問法親楊觀忠是否需要餐盒。楊觀忠看到法親許(音包)的到來,走出屋外無奈地指著泊車處,那裡擺滿從屋子清理出的物品;楊觀忠說道:「我都不知道要清理多久才會完……」

當詢問楊觀忠是否需要協助清理時,他回應道:“你們去幫社區上了年紀有需要的法親,我這裡有師姐和孩子們幫忙,應該很快就會清理好的。”

語末,楊觀忠感恩許(音包)玲,即使自己受災,她也連續幾天參與熱食發放,送午餐和晚餐給他和家人,讓他們無需煩惱餐食,保留體力在打掃與清理上。

接過志工送上的餐盒與麵包,鄭嫦滿靦腆地說:「我是一貫道的,真的很謝謝你們慈濟送餐盒給我和家人,祝福你們都吉祥。」許(音包)玲回覆:「災難面前人人平等,沒有宗教之分,最重要大家都要平安。祝福你。」隨後,在互道祝福後,發放團隊往下一個區域而去。

◎積水未退 華巫心連心

12月20日下午五點,發放團隊帶著六百盒晚餐,從賑災大本營出發到巴生中路六支進行發放,因為對該處不熟悉,因此志工在市議員周品明的引領下,到多個定點進行發放。首站來到德莎英達巴魯花園(Taman Desa Indah Baru,譯音),志工團隊在周品明及村長阿植贊(Azizan)的見證下,移交八十盒餐盒給該區居民協會主席杰費里(Jeffri Bin Md Ramli)。

身為居民協會主席的杰費里,住家也遭遇水災,但事發三天後12月20日,才有時間打掃自己的住家,因為災情發生後,他顧不得家中滿目瘡痍,及時動身到村鎮各個受災區域勘災及給予協助。

接過餐盒的他,感激地說:「這八十盒我會將它們一一分給有需要的鄰居,只是沒有想過,一直都是提供幫助的我,現在需要接受別人的援助。謝謝你們!」

發放團隊跟在周品明的車後,往下一個定點前去。一路上依然可見積水處處,有些花園的水位高達膝蓋,有些地方的水則已經漸漸退去。來到一家印度煎餅店,已經看見等著拿餐盒的卡迪雅老師(化名)。

卡迪雅老師就職的學校,就在對面馬路的雙溪賓甲國民型中學(SK Sungai Binjai),該校因為水患事故,而成為巴生中路收容中心之一。為了節省發放團隊的時間,她自願來到這裡等,她欣喜地說:「這三十盒熱食將分給在學校的老師們,雖然是素食,但還是要感恩,因為有食物暖胃,有你們真好,謝謝你們!」

接著,發放團隊來到了收容三百五十位受災戶的「中路花園4祈禱處」(Surau Nurus Saadah Taman Meru 4)發放了兩百盒的晚餐餐盒。

六十五歲的喬伊(化名)分享:「我吃到這般年紀,第一次遇到水來得這麼快,這麼高,家裡的東西都來不及墊高,我們還是保命要緊,所以第一時間就逃出家園來這裡。我已經住第三天了,根本沒睡好覺……但是你們真好,會來發放食物給我們,謝謝!」

看到志工團隊頗感好奇的妮娜(化名)和愛莎(化名),在志工分享慈濟的由來後,與志工侃侃而談她們的經歷。

妮娜分享,此次天災是她住在當地十六年來最難忘的遭遇,因為水位上升得很快,她和家人被逼在星期六(12/18)的凌晨四點,離開家園逃到收容中心;而住了十八年的愛莎也是一樣的遭遇,兩人異口同聲說道:「這是目前為止最難忘,也最恐怖的經歷了……」

巴生中路六支回教堂臨時充當水災收容中心,志工今日送上五十盒晚餐,給駐守在那裡的村長哈芝漢匝(Haji Hamzah),他豎起拇指感恩慈濟的支援,他說:「你們連續兩天都送食物給我們,對我們來說就是支持,很好,謝謝!」

連續三日發放午餐與晚餐,慈濟巴生西北和氣總共動員了約一百六十人次志工,發出了總數九千零五十四盒的餐盒。

每一次的熱食發放,只要民眾有需要,志工就立即給予援助;不論是烈日或雨天,不論是從早到晚,志工皆付出無所求,以大無畏精神去服務有需要的受災戶,為其送上有溫度的愛與關懷。參與者皆帶著真誠之心去付出,送上祝福與關懷,心中莫不期盼雨過天晴,人人可以早日恢復如常的生活。

圖左 :接過熱食和淨思香積面的志工巫莉芳,感受到法親間的關懷,憂容轉笑容。[攝影者:許(音包)玲]
圖右 :四輪驅動車無法到達的區域,志工鍾瑞珊難行能行,徒步涉水都要將餐盒送給有需要的受災民眾。[攝影者:許(音包)玲]

圖左 :住在衛星市十年餘的欣蒂(化名),對於水患的發生雖依然心有餘悸,但也感恩一家人平安。[攝影者:許(音包)玲]
圖右 :受災民眾鄭鳳嬌(化名)感恩慈濟人發給的熱食與麵包。[攝影者:許(音包)玲]

圖左 :志工楊觀忠無奈指著從屋子清理出的物品。他感恩法親連續幾天都送午餐和晚餐給他和家人,讓他們無需煩惱餐食,保留體力在打掃與清理上。[攝影者:許(音包)玲]
圖右 :身為居民協會主席的杰費里在事發三天後才有時間打掃自己的住家,因為災情發生後,協會主席的杰費里沒有置身事外,反而到鄉村各個受災的區域勘災及給予協助。[攝影者:許(音包)玲]

圖左 :接過志工分發的飯盒,卡迪雅(化名)老師(左三)欣喜地說:「這三十盒熱食將分給在學校的老師們,雖然是素食,但總是要感恩,因為有食物暖胃,有你們真好,謝謝你們!」[攝影者:許(音包)玲]
圖右 :住在收容所的妮娜(化名.左)和愛莎(化名.右)異口同聲說道:「這是目前為止最難忘,也最恐怖的經歷了……」[攝影者: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