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花東慈青 體現佛法生活化

花東慈青 體現佛法生活化

E-mail 列印
在花蓮靜思堂五樓一間小小空間內,六七位年輕人,個個雖臉上罩上口罩,卻人人都同樣有專注眼神,人人盯著前方螢幕,認真聽著一句句良言好語,表露人間美事及善行。

2022年2月26日至28日,在228連日假 期間,花蓮靜思堂五樓,充滿年輕活力,一群莘莘學子,放棄假期休息、玩樂的機會,善用時光參與「2022年第二十六屆慈青幹部薪傳營」充電學習,為自己留下一段有意義的足跡。

◎傳承家風

來自馬來西亞的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二年級同學李芮岷,在慈濟家庭長大,從小就很喜歡參加慈濟活動,因想繼續與慈濟續這一分因緣,而隻身來到臺灣花蓮慈濟大學就讀。想要幫助師公證嚴上人,她於大一新生時便加入慈濟青年聯誼會,要和師公上人心連一起。

第一次離家遠赴臺灣,雖有點捨不得家鄉一切與家人,然而李芮岷想著,精舍就是另外一個家。從小在故鄉隨著媽媽到慈濟道場,有師姑、師伯陪在旁邊;回到臺灣,靜思精舍有師父、有師姑、師伯,也有慈青慈誠懿德爸爸媽媽,如同在一個大家庭裡,李芮岷覺得自己很幸福。

參加慈青之後,李芮岷深覺在同儕間學習很多,也有不一樣的承擔,以前不敢承擔的她,因受慈青社長勉勵:有願就有力,如果你願意承擔,你就會有力量能承擔起。這一段話改變了李芮岷,現在是慈青活動組副組長,她從承擔中學習,也於活動中,見苦知福。

這次薪傳營中,聽了學長、學姊分享「職志合一信願行」令她於畢業後,想留在慈濟教育志業體工作的想法更加堅定。而在「慈青之夜」時段,李芮岷提出「我該怎麼解決我的不自信?」而德格師父送她一句話:做每一件事都要以虔誠的心,遇到事情要相信自己,菩薩就會在旁邊幫助你。李芮岷覺得師父這句話很受用,令她有安心的感覺。

第一次參加薪傳營,她感覺這是有滿滿正能量的地方,圓緣時更是有點捨不得。李芮岷表示,聽師父與學長、學姊分享,是很難得的因緣。「在這裡跟師父一起,師父關心我們,也有夥伴一起,因緣讓我們聚在一起,尤其在課業遇到一些煩惱,來到這裡很開心。」

同樣是來自馬來西亞,也是就讀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二年級,許倩綾表示,想到是慈濟人的外婆年紀大了,為了代替她來看看師公上人,而到臺灣更貼近上人,從五歲就跟著外婆在慈濟道場進進出出,對慈濟並不陌生。

「第一次參加薪傳營,學到很多。」以前同學總是問許倩綾,為什麼要參加慈青?這是一個她不知道要如何回答的問題。如今她在課程中學到,慈青是一種生活態度。

許倩綾分享,慈青影響她很多。大一時,很少參加慈青活動,她感覺到自己迷失方向;而大二時,許倩綾較常參加慈青活動後,隨時心中都感覺是穿著慈青制服,當生活中面對一些困難,心想自己要溫暖他人,而且要一直保持有溫暖他人的心,不是穿著慈青服才去為人服務。「但凡有人遭遇困難,都要挺身而出。」

因大一時曾經迷網,遇到困難就想逃避,不敢正視,許倩綾一直更心切想要走正確的路,想更加投入慈青。參加慈青之後,她深覺得要保持正向的態度,去面對、解決,問題才能真正被解決。許倩綾表示,就如德修師父的導讀,讓她更加知道化城,什麼是寶地。「每一次遭遇,每一次所服務的,都是化城。我覺得整個生活經歷,都是我的化城。」

◎志為醫護

慈濟科技大學四技護理系二年級的紀靜宜同學,也是自馬來西亞渡洋前來求學。因是受慈濟幫助的感恩戶,而接觸到很多慈濟志工,他們知道紀靜宜中學畢業也在找適合的大學,因她的興趣是護理,就推薦紀靜宜至慈濟科技大學。曾和印尼籍的媽媽一起到過印尼,紀靜宜雖不是第一次出國,卻是第一次到臺灣。然而媽媽因常接觸慈濟,比較了解慈濟,認為慈濟是一個很好的組織,很放心將她交給慈濟的學校。

因同學推薦而參加慈青,也在慈青團體認識很多開朗、自信的夥伴及朋友,影響了她,變得比較自信也比較開朗。現在也承擔學校慈青社文書長,紀靜宜是第一次參加薪傳營,雖然是連線課程,卻也能看見彼此並互動、溝通順暢,令她感覺就如連線演唱會,與偶像在同一時間相會,知道對方在做什麼,那種感覺很神奇、很開心。

除了與夥伴相會的法喜,紀靜宜也很歡喜從第一堂「慈青溯源」陳璽中學長分享,知道去年慈濟買新冠肺炎疫苗,也從他的分享中吸收到一些很特別的經驗,也得到很多啟發。而分組討論中,紀靜宜也分享她最受用的一句靜思語:「讚美當警惕,是非當教育。」以往得到誇獎,總覺得自己做得很棒,值得誇讚而很開心。後來因為這句靜思語,紀靜宜就會思考、多想一下,別人給予的讚賞,就是由於自己以前做得不夠好,才會在只是做了本分事的這個時候還要誇我?

而「佛法生活化」對她而言,很熟悉。「師姑、師伯一個禮拜一次到學校帶我們讀《法華經》……」在這《法華經》「品書會」中,證嚴上人開示影片都會叮嚀要「多用心」。紀靜宜分享她的體會:我們做每一件事情,就算是走路都要多用心,不然也會跌倒,所以要把「佛法生活化」放在心裡,入人群去感動眾生,讓眾生也學到更多的法。

「《法華經》也蠻神奇的,有教我們做人、修習性,不要太容易就生氣……」當心情很煩躁時,她會再拿起《法華經》讀一讀,了解其中涵義後再運用到生活中,再想一想,就會發覺原來其實也沒什麼。

也是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四技二年級學生的張凱晴來自臺中,小時候,雖然家人都未加入慈濟,但很奇妙地,她卻看大愛臺節目,尤其是大愛劇場「我愛美金」,不覺中受到影響,張凱晴就對媽媽說:「媽,我長大以後,想要做慈濟志工。」先前因為慈濟謠言風波,父母並不認同。直到高中時期,一位教官是慈濟人,並引領她參加慈濟活動。

「考大學時,我知道我一定會來慈濟念書,就是還沒有考,我就覺得我一定會來花蓮。」儘管父母不同意,張凱晴還是到慈濟讀書,並毫不猶豫加入慈青。在慈青志工服務時,承擔醫療志工,在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室服務,她看到很多無常,而體悟到要把握當下,對的事情,做就對了。「當志工,我們只是在旁邊陪伴、膚慰,只能感覺他們的痛。」她提起選讀護理就是想救人,可以為病人身體病痛做些什麼,為病人做好護理、恢復健康,還能照顧他們的心。

大二承擔慈青幹部,張凱晴深覺承擔不容易,會遭遇挫折,想藉由薪傳營透過師父指導及學長學姊經驗分享,能有所學習與收穫,更順利推展會務。從「佛法生活化」黃思浩學長分享,佛經裡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讓她感覺很特別。

「修師父讓我們看一部上人的影片,之前師公上人跟慈青說:年輕人要發願,要扛米籮。上人要做很多事情,也是有很多阻礙。」這令她不禁想起,自己總是一點小事就覺得累,不想做,相較於證嚴上人為天下眾生,張凱晴默默督促自己不能放棄。

「來慈青真的很開心,感覺更接近上人。」張凱晴更憶起慈青受服時,雖因疫情未舉辦儀式,她卻心中發願要參加培訓做志工、做慈濟委員,做上人所做,愛上人所愛。

圖左 :紀靜宜也分享她最受用的一句靜思語:「讚美當警惕,是非當教育。」[攝影者:廖文聰]
圖右 :許倩綾參加慈青之後,她深覺得要保持正向的態度,去面對、解決,問題才能真正被解決。[攝影者:廖文聰]

圖左 :參加慈青之後,李芮岷深覺在同儕間學習很多,也有不一樣的承擔。[攝影者:廖文聰]
圖右 :張凱晴深覺承擔不容易,會遭遇挫折,想藉由薪傳營透過師父指導及學長學姊經驗分享,能有所學習與收穫,更順利推展會務。[攝影者:蔡翠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