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久等兩年歡聚 為接待注活水

久等兩年歡聚 為接待注活水

E-mail 列印
「接待,不只是對走進青年中心的人點頭而已,要有眼神的交流,還要大聲道感恩。」

「吸引人關注,就有機會播撒種子,要對每一位走出去的人微笑道謝,讓下一位志工有機會募心募愛。」

這幾句心得分享雖然簡單 ,但透露的是接待組志工用心付出、長期投入的堅持。

慈濟人文青年中心(簡稱青年中心)接待組志工平常輪流在前臺值班,也穿梭在各個角落,接待四面八方來訪的民眾,每項工作都不馬虎。

◎鼓勵有志青年 回來顧家

青年中心自2019年11月開幕啟用以來,就啟動接待值班,鼓勵志工來承擔勤務,「回家來顧家」。

期間也因疫情嚴峻而數度停止值班。隨著新加坡防疫措施逐漸放寬,志工把握因緣,在2022年2月19日首次在青年中心舉辦接待組志工聯誼暨培訓活動。

三十八名接待組志工歡喜相聚在禮堂,聯絡情感,也不忘共同精進,進一步瞭解青年中心的運作,以及接待組志工所應扮演的角色。

為了讓大家充分瞭解青年中心,開場的破冰遊戲,職工從中心運營的基本訊息和功能到如何參加近期活動,準備了八道問題讓每位桌長以抽籤方式抽取,分組討論回答。

在歡愉的氣氛下,志工進行小組討論後分享所知,並由職工一一揭曉答案,志工從中找出向民眾介紹人文青年中心與慈濟的方法。

◎接引大眾的心法 首重禮儀

接待組志工是青年中心的親善大使,一舉手一投足,都舉足輕重,讓每一位走進來的人都心生歡喜。

在慈濟承擔十多年接待的志工葉淑婷,傳授接引民眾的心法秘訣。葉淑婷表示,要接引大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需要從頭到腳下功夫,接待組志工不僅要衣著端莊得禮,慈濟頭梳理整齊,更要「慈濟面霜」擦上臉,時時保持微笑。

葉淑婷繼續分享,志工的言語要講究優雅,待人能知進退,看到有人走進中心,或是等待朋友,要把握機會說慈濟,不要錯失任何一個介紹慈濟的良機。

任何空間都可以無聲說法,任何時候無不展現慈濟人文的涵養。葉淑婷舉例,當民眾走入青年中心,志工可以從入口兩邊的志業海報開始講述「竹筒歲月」的緣起,以及證嚴上人在小木屋苦修的故事,再轉到對面介紹慈濟的志業項目,包含國際賑災和骨髓捐贈。

葉淑婷分享,最後接待組志工還可以把民眾引到廊道的另一端,介紹各有專長的合作夥伴團體和活動空間——綠色工作坊、健康教室、共用辦公空間、多元用途教室、公共閱讀空間、素食餐廳、手工烘培坊、多元用途禮堂、靜思書軒,以及環保教育展示區。

慈濟基金會(新加坡)副執行長邱建義是青年中心最早的接待組志工之一,他也同意培養禮儀之美的重要性。「接待不是對走進來的人點頭而已,要有眼神的交流,還要大聲道感恩。」

「引起注意,就有機會播撒種子,對每一位走出去的人都要微笑道謝,讓下一位志工有機會募心募愛。」

目前堅守每週五上午值班的邱建義充滿感恩地說:「很榮幸在青年中心啟動值班時,就開始當接待。當時值班志工很少,自己就發願,在沒有人值班時,就來補位。」

邱建義期待每一位志工多邀一個人來值班,整個青年中心就會生機逢勃,充滿朝氣。

◎社區的一道善門 接引青年

矗立在義順區的慈濟人文青年中心自啟用以來,舉辦超過三百項活動,其中很多活動是與不同民間團體聯辦,中心經理林杏純說:「青年中心是菩薩招生最好的地方,每個月平均接引一萬五千位公眾,在疫情最嚴峻時也有七千人到訪,最高峰則有兩萬人參訪。」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會眾能聽到慈濟、認識慈濟,甚至起歡喜心而加入慈濟,效應是非常大的。」

兩年來,青年中心以 「For Youth By Youth」為核心目標,賦予年輕人更大的實踐力,通過多元的學習平臺,培養年輕人共同的人生觀,期盼每一位走入青年中心的人,找到屬於自己與自己所屬的世代價值觀,發揮創意與活力,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慈濟基金會(新加坡)執行長劉瑞士衷心感恩每位職工的殷勤付出,職志合一,合和互協,是志業體的堅實後盾。

劉瑞士回顧四年前,青年中心前身原是一間社區診所,當時「高高的四面牆,隔開了外面的世界」,如今這裡敞開了很多善的大門,讓大家自由地走進來,加上最近進駐的環保教育站,未來的福田還會很多。

劉瑞士期盼青年中心如證嚴上人的祝福一般,能充分展現慈濟人文精神,發揮菩薩招生、淨化人心的良能。

圖左 :2019年末,慈濟人文青年中心啟用後,不少社區民眾深受建築外觀吸引,主動走入探索,而負責接待的慈濟志工是接引民眾進一步認識慈濟的「軟體」。[攝影者:陳清華 ]
圖右 :志工葉淑婷分享,要接引大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需要從頭到腳下功夫。[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邁入2022年,隨著新加坡防疫措施逐漸放寬,慈濟人文青年中心特別為接待組志工舉辦線下聯誼暨培訓活動。[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青年中心經理林杏純表示,中心每月平均接引一萬五千名公眾,是菩薩招生最好的地方,只要有1% 的會眾能因此聽到慈濟、認識慈濟,甚至起歡喜心而加入行善助人的隊伍,效應都非常大。[攝影者:吳南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