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印尼 齋戒月領取物資 延續十四年的情緣

齋戒月領取物資 延續十四年的情緣

E-mail 列印
「今天感覺很棒,物資真的有幫助到我們。」愛普爾(化名)左手拿著大米與大愛麵,右手拿著已經倒空的竹筒撲滿。

2022年4月9日,慈濟志工來到北雅加達巴德曼干(Pademangan)發放三千八百份物資, 每一份物資包含十公斤大米與十包大愛麵。物資將發放到該區兩百零七個鄰區。

◎竹筒回歸 領取物資

愛普爾左手拿著大米與大愛麵,右手拿著已經倒空的竹筒撲滿:「慈濟很久沒有來辦活動,我的撲滿都滿了,慈濟來到這裡一般都會舉辦『竹筒回娘家』。我覺得撲滿還是要回歸慈濟,然後受惠者再接受慈濟的幫忙。像我剛才就先把竹筒倒出來再去領物資。」

愛普爾當下的歡喜全寫在臉上,雖然在艷陽下排了長隊等待領取物資,他也甘之如飴。愛普爾是一位中風倖存者,發放當天,他的右腳裹著紗布,但是看起來神采奕奕。志工向前想要幫忙時,愛普爾說:「我還可以自己拿,太感謝了。」他一邊回答一邊微笑著走向機車停車處,「對啊,現在我可以自己騎機車,很感恩身體愈來愈健康了。」

五個月前,愛普爾因為中風而病倒了,最後導致右半身癱瘓,甚至沒辦法做生意。後來他配合治療,加上求生意志強,五個月之後才可以像現在悠然自在。他說:「關鍵在於要配合治療,既然病痛來了,就不要一直處在其中,要接受、要努力去治愈它。」

愛普爾家裡有妻子以及三個孩子,他販賣熱食維生,屬於小康家庭。他平常把客人給的銅板投進竹筒。他喜歡分享的熱忱,源自於看到志工在該區的付出,雖然他不是慈濟扶困援建計畫的受惠者,可是他經常收到慈濟發放的物資。

他說:「十分感謝所有志工,因為有慈濟的善行,讓我們大家得到幫助。如果可以,我希望這分因緣不要結束,我沒有收到幫助沒有關係,可是這裡還有許多人需要幫助。」

慈濟與巴德曼干的因緣始於2008年,當年慈濟在該地區進行扶困計畫,援建兩百多間房子,十四年來這分因緣從不間斷,也有兩百多位當地居民加入志工行列。

◎九年情誼 沒有間斷

「非常感恩志工從來沒有把我忘記。」拉佐阿嬤(化名)今年六十七歲。志工將大米與大愛麵送到阿嬤家。阿嬤接著說:「我剛才沒辦法到現場去領,走遠一點腳就會痛。謝謝你們,2013年志工來重建我的房子到現在還是持續關心我。」

阿嬤以前是洗衣工,現在的生活都是孩子幫忙維持,「現在都是孩子給的錢,這份物資就算是減輕孩子們的負擔。」

阿嬤表示,收到的十公斤大米可以幫家裡節省兩個月的買米錢,「如果像現在齋戒月那就煮得更少了,只是需要準備開齋與封齋,真的很感恩可以省下買米的錢。很感謝所有志工,希望大家福氣滿滿。」

活動當天雅加達軍區司令溫東少將(Untung Budiharto)也蒞臨現場。他認為這個援助意義非凡,值得受到大家的支持與讚賞,溫東少將也希望這分愛心可以延續下去,「就如慈濟志工所說,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與大家分享喜悅,這個活動就是其中之一。非常感恩所有志工和活動的團隊,希望這個援助可以減少民眾的負擔。」

印尼分會執行秘書陳豐靈(濟崧)也到現場幫忙發放,他表示,大家都是一家人,需要互相關心,彼此關懷,尤其在齋戒月更是如此,希望這些物資能夠為受惠者帶來一些幫助。

圖左 :愛普爾(化名)右手拿著剛剛倒空的竹筒撲滿,左手提著慈濟發放的大米與大愛麵開開心心地回家。[攝影者:Metta Wulandari]
圖右 :民眾前來發放現場,將領物券兌換成布袋,志工就會將十公斤大米放進布袋。[攝影者:Metta Wulandari]

圖左 :看到長者或者走路不便的民眾,志工會向前幫忙攙扶,這樣就不會造成人潮擁塞。[攝影者:Metta Wulandari]
圖右 :拉佐阿嬤(化名)行動不便,無法到場領取物資,巴德曼(Pademangan)志工就將物資送到阿嬤家。[攝影者:Metta Wulandari]

圖左 :慈濟印尼分會執行秘書陳豐靈(濟崧)與雅加達軍區司令溫東少將(Untung Budiharto)將物資象徵性地交給幾位長者。[攝影者:Metta Wulandari]
圖右 :溫東少將(Untung Budiharto)蒞臨發放現場。他認為這個援助意義非凡,值得受到大家的支持與讚賞,少將也希望這分愛心可以延續下去。[攝影者:Metta Wuland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