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慈青三十 你還記得嗎

E-mail 列印
「你還記得嗎?要記得什麼呢?就是要記得我們慈青的事情。」在Youtube頻道中,一個輕柔聲音,傳來吳湘瀅稚嫩無邪,關於「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專屬的訊息。

有一群年輕人,總是善用課餘時間聚集在一起,為 心中共同擁有的一念心,共修、精進,互相學習、成長與共勉,為助人為樂、致力祥和社會及天下無災,創造更良善美好世界的使命與目標努力。5月29日,雖疫情嚴峻,這一群慈濟大專青年及學長、學姊們,卻仍依約透過科技連線,共同集合在面前半畝方塘,一起聽、一起唱也一起跳起來,是追憶過往青春與年少,也是互相加油打氣、提醒莫忘初心及連絡情誼、互道安好的時刻,更是慶祝生日的快樂時光。

◎陪伴成長 薰法香長慧命

透過雲端,人人不分國界,在世界任何角落都看到、聽到,曾經熟識的夥伴或是儘管不認識卻有共同心念與理想的一群人,說著屬於大家的故事,可能是心有靈犀甚或是就是自己的故事。

「薰法香」由誰發起?還在慈濟嗎?近況如何?故事就從過去多年來,慈濟志工們以視訊連線方式,與花蓮靜思精舍每天同步,聽聞證嚴上人講述《妙法蓮華經》,薰習佛法以增長智慧的「薰法香」說起。

目前是慈濟基金會負責整理和出版上人法語書籍的同仁賴曉逸,於2007年底,還只是一名學子時,她便發起「晨鐘起.薰法香」鼓勵大專生一起聞法精進。「老實說不是很容易,只能先從影響身邊比較熟的慈青。」故事主人翁賴曉逸娓娓道出當年推動歷程。「而後知道的人愈來愈多,各地慈青都熱烈響應。」漸漸地,晨起薰法成為慈濟世界一股風氣,慈濟志工們無論老少,紛紛「晨鐘起•薰法香」,得聞上人法語潤澤,法入心、法入行,淨化己心,增長慧命。

賴曉逸鼓勵大家,除了人間菩提或是靜思晨語,人人也可以藉由「靜思語」甚至以「故事」等,選擇適合自己,能夠充分吸收的方式聞法。她更慶幸平常工作時,便有大量時間閱讀與理解上人的開示,時時都是浸潤法海、秒秒都能充電精進。

自2003年參與學校慈青社的賴曉逸更感恩「慈青」令她受益無窮,影響至深。「慈青階段那幾年,是一個起頭,一個善的因緣。」 因著這因緣,多年來她身處慈濟志業,深入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在這個正向環境裡,遇到單純、善良又會為彼此著想的一群人。」

身為一位慈青學姊,賴曉逸鼓勵慈青夥伴們,謹記上人對慈青的期許,將來進入社會都要保持良善的心,做好本分,帶給周遭愛。「上人很單純地希望,大家要帶著善良與愛,在可以做的環境與事情上面去發揮,沒有制式化,這讓我蠻感動。」

面對時下年輕人,證嚴上人時而慨嘆,「囝仔心」多變,然而十年後,薰法香卻仍在大專校園裡進行著。2017年加入慈青的國立東華大學蘇育陞,在大二時,參加慈濟青年薪傳營時,他發現薪傳營的精神理念,就是自己當幹部所缺乏的精神理念。營隊結束後,他充滿熱忱,每天早起,與夥伴們相約在七點看〈菩提心要〉或〈人間菩提〉一起薰法香。「師公很常提醒我們,法不在深,受用即妙法。這句話,我非常深刻。」

在這場薪傳營活動之前,蘇育陞從不認為自己對於佛法有興趣。因緣巧合,他去修了心理學一堂課,「正念」。從此,蘇育陞就把佛法和心理學接上線,將在承擔幹部所有經歷,透過佛法方式重新套入一次,他發現沒有一件無法以佛法詮釋和建立。

這一大發現,令蘇育陞驚覺,以往對每一次與人的爭執總是會耿耿於懷,現在就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不再那麼揪心、不會那麼難過,從而他體會到佛法生活化的意義與真實。而可惜的是,在慈濟,他感受到大家庭中,人人都有共同經驗,一起出去做志工,一起承擔幹部的經驗;而承擔幹部、做志工過程中,都是一直向外,向外去做、去推動、做該做的事,卻是或許忽略了、短缺了內修部分。

「在這過程中,我們有太多人的陪伴,人多的時候,陪伴的人在;人少的時候,陪伴的人也在。」就是因為在慈濟感受滿滿的溫暖,他離開原本生活圈之後,再度回頭追尋熟識的慈青世界;因為那裡有曾經認識、相互連上線的夥伴,有默契、可以無縫接軌。無論是慈青、學長學姊或慈誠懿德慈濟志工,大家同樣都有一個精神依歸--去做上人想要做的事,去愛上人想要我們愛的人。「即使工作很忙,哪怕只有一點點時間,我都希望可以把這樣的愛傳給有需要的學弟、學妹。」

◎永遠慈青 「使命感」記心裡

而2002年加入大葉大學慈青社的黃思遠則與大家分享帶活動經驗。不喜歡做重複相同的事情,黃思遠每一次都嘗試不同的可能性,或是把團康A和B加在一起,混和出一種新的類型,不斷推陳出新。「一至兩分鐘的團康,有兩百多位小朋友瞬間聚焦,怎麼辦?」他說起,帶動可能隨時面臨變化球、困難窘境,身上可能什麼道具都沒有,只有一隻手指頭,如何讓大家覺得有趣?

「這動作是不是適合大學生?不太適合。」善於活動中帶動唱、跳的他,分享如何帶動時,提及帶動也需要選擇適性、應人,不能千篇一律。而帶動能力是緣於天生?「可能在初期,有一些模仿,學會每一種類型的團康,就用這種類型的團康去帶動。」

說起帶領慈青團康,黃思遠有滿滿心得:「他們已經穿慈青服了,慈青本來就是一個很有朝氣的一群,我呈現出來的是要讓他們覺得這裡是一個很有活力,很有熱血的一個地方。」而更令他開心的是,看到有些學弟、學妹,以前是學員,後來 他們站在舞臺上,把同樣的感染力傳遞給他。「因為覺得這就是我收到的東西,我也有傳承出去,同甘共苦。」

「出社會之後壓力很大,有人可以和你在同一跑道一起跑,和他們說這裡的活動,可以互相交流、一起承擔。」這是以受證慈誠的他持續在慈青團隊耕耘的動力。黃思遠更有感而發,在慈青二十五周年時,曾說:我是慈青,我永遠是慈青。「我覺得一個團體已經三十年,有很多地方應該可以更進步,我們要怎樣把可以進步的、好的留下來,繼續把它傳承下來。我是慈青,我永遠是慈青。」

1997年加入慈青行列的慈青學姊黃愷宜,從小備受呵護與保護的她,依然記得第一次離開家,是到花蓮參加慈青營隊。她分享,因為在慈青一群人時時鼓勵她,讓她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而令她對自己愈來愈有信心。「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是黃愷宜最喜愛的一句靜思語,「上人常常告訴我們,年輕人要勇於接受挑戰與改變自己。」雖然難免遭遇挫折,卻有更多勇氣前行。

畢業之後踏入社會、成家立業,她仍忘不了慈青夥伴們彼此堅定情感。雖然很想在志業、事業、家業之間取得平衡,但是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黃愷宜總覺力不從心。「上人,我沒有時間參與,怎麼辦?」她憶起上人回答一位學姊,「使命感」這簡單三個字一直烙印在黃愷宜心裡,「希望慈青永遠記得要帶動年輕人的使命,要很努力將慈濟大愛精神和文化繼續傳承下去。」她期待人人都銘記佛心師志、永不退轉的發心立願,愛上人,就要做一個稱職的慈濟人。

「我要把慈青帶起來。」現居泰國的慈青學長陳寬,說起當初與上人的約定,因為疫情無法常到學校帶動,但他心中卻總懸念著,期待疫情盡速消弭能重返校園。「慈青活動我不會放棄,陪伴慈青的心依然是篤定的。」

從2008年在澳洲參加慈青一直到泰國,陳寬最懷念的是一群慈青有如家人般,和黃愷宜一樣,他也體會到,要在家業、事業及志業取得平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而他特別感恩太太的體諒與支持。雖然事業忙碌,陳寬卻沒有忘記,主動把握時間參與活動,並向慈濟志工們學習待人處事。

在慈青三十周年此刻,他以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所有點點滴滴,與慈青們共勉。「回眸來時路,不論經歷多少風雨,記得參與慈青的喜悅。」

◎人文交流 體現珍惜所有

慈青學姊賴郁婷則以在2018年參加為期兩周的四川海外人文交流點點滴滴,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有一群來自西藏或是更遠地方的師姑、師伯,為了陪伴她們,花好幾小時車程甚或前一天便要抵達,費那麼大心力就只為了把握與她們相聚的因緣,這讓賴郁婷深受感動。而她也更體會,在臺灣很幸福,參加慈濟活動都是近在咫尺,很方便。

「不管是慈青第幾年,屬於你的那一年就是最珍貴、最特別的一年。」賴郁婷希望大家好好把握在慈青能付出的機會,珍惜身邊一起努力的夥伴,大家一起創造屬於慈青專屬記憶。

而2017年參加貴州人文交流團的慈青學姊許嘉玳也分享海外交流經驗,她表示,大陸很大,不論到哪裡都要花上很多時間。一次到一所偏鄉小學帶活動,開場定在十一點,許嘉玳很是納悶,為什麼那麼晚才開始?「因為學生都住得很遠,在山的那一邊,每天早上要走上一兩個多小時才能到學校。」這令她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覺得自己在臺灣很幸福,不僅交通便利,什麼都很方便的地方。」

許嘉玳則勉勵大家不要害怕,有想法就去做而且要勇敢去做,因為身旁的學長、學姊、爸爸媽媽永遠都會支持。她表示,每一世代都會面臨困難,卻同樣也有創造奇蹟的機會,當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就有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許嘉玳以此和大家一起加油。

1992年5月31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於慈濟臺北舊分會成立,三十年來,代代慈青投入機構關懷、環保、義診、課輔、慈善等服務,人人初發心不變,保持向上、向善的精神與能量,並持續傳承,延續愛的力量。

圖左 :透過雲端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會歌開啟「慈青三十周年特別節目」。(截圖)[攝影者:李志成]
圖右 :自2003年參與學校慈青社的賴曉逸更感恩「慈青」令她受益無窮,影響至深。(截圖)[攝影者:李志成]

圖左 :蘇育陞以往對每一次與人的爭執總是會耿耿於懷,現在就變得不再那麼揪心、不會那麼難過,從而他體會到佛法生活化的意義與真實。(截圖)[攝影者:李志成]
圖右 :許嘉玳勉勵大家不要害怕,有想法就去做而且要勇敢去做,因為身旁的學長、學姊、爸爸媽媽永遠都會支持。(截圖)[攝影者:李志成]

圖左 :陳寬(左)沒有忘記,主動把握時間參與活動,並向慈濟志工們學習待人處事。(截圖)[攝影者:李志成]
圖右 :賴郁婷(左)希望大家好好把握在慈青能付出的機會,珍惜身邊一起努力的夥伴。(截圖)[攝影者:李志成]

圖左 :「使命感」這簡單三個字一直烙印在黃愷宜(後排右)心裡。(截圖)[攝影者:李志成]
圖右 :黃思遠:「我是慈青,我永遠是慈青。」(截圖)[攝影者:李志成]
圖左 :三十年來,代代慈青投入機構關懷、環保、義診、課輔、慈善等服務,人人初發心不變,保持向上、向善的精神與能量(截圖)[攝影者:李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