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華府分會 全美急難救助志工組織年會 探討救災模式

全美急難救助志工組織年會 探討救災模式

E-mail 列印
「全美急難救助志工組織」(National VOAD)年會於2022年5月2日至5月4日,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Baltimore, Maryland)舉行,來自全美各地的急難救助非盈利組織,超過七百名 代表會聚一堂,交流與分享急難救助的經驗。

◎展示慈濟救助運作體系

今年年會探討的主題為「增強恢復力」(Empowering Resiliency),與以往不同,大會議題更注重「實際救災個案經驗」的分享。另一個與往年不同之處,是今年的與會者中百分之五十都是第一次參加,並有不少都是新生代的組織。

所以今年討論的重點,不再只是回顧以往,而是更加偏重未來規劃,討論的內容包括資料收集、資源的分享以及訓練機制等。現場可以看到各個組織對應對氣候變遷的準備和信息共享,更加重視。

慈濟的展場區中,展示了慈濟完整的急難救助運作,還就「大愛慈悲科技」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產品,做了整體介紹。現場展示的福慧床和福慧桌椅系列,吸引了不少關注;這種能夠折疊的床和桌椅可運用於避難中心、急救醫療站,提供急難救助更完善的工作環境,讓救援工作發揮更大的功效。

年會上,慈濟還與紅十字會(Red Cross)、明愛會(CARITAS)等多個急難救助組織,就受災戶隱私問題進行了探討,並完整介紹慈濟急難救助運作體系;鑒於慈濟特別注重隱私權及資料收集,很多慈善機構都很認同慈濟的作業方法。

「近些年美國自然災害不斷,並面臨日益增加的難民、遊民的問題,急難救助的工作任重道遠。」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表示,在急難救助方面,整個物資的準備更加人性化,讓每個人都能夠被照顧到,也是目前重要的課題。

◎深耕社區 互動交流

此外,「深耕社區」也是慈濟在本次急難救助年會中的重要責任。慈濟在紐約、新澤西、華府、波士頓和加州的志工代表都來到年會,與各個急難救助組織進行互動溝通,建立合作夥伴機制。

這也是慈濟經過投入和參與,研究出的一套居安思危的救災運作模式——與不同的救助機構互動溝通,融入主流參與各項會議,在日常的互動平臺建立合作夥伴機制。

非政府組織「縫紉國際種子公司」(Seeds to Sew International)代表瑪哈維·古魯(Madhavi Guru)表示:「(慈濟)有很棒的想法,也做得很不錯,很希望有機會合作。」

慈濟紐約分會執行長蘇煜升說:「怎樣跟其他團隊去合作,還有面對災難的時候,慈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想這對我們將來有很重要的關鍵。」

除了在美國,志工也希望透過這次年會,尋找到一些國際合作夥伴;慈濟聯合國小組專員楊宇緗表示:「因為急難救助志工組織,除了在美國的本土組織,還有國際組織的參與,主要是希望能聯繫上更多的國際夥伴,可以在美國一起攜手合作,同時我們在美國的組織,也想了解怎樣去國際上幫忙。」

◎氣候變遷 面對考驗

救助組織「坎普山火機構聯盟」(Camp Fire Collaborative)的代表,同時也是山火的倖存者安蘇亞(化名),來自北加州的她在展會上,特地來到慈濟的展區表示感謝。

在火災發生之後,安蘇亞和她的家人收到了慈濟發放的現值卡,給他們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它(現值卡)為(火災)倖存者提供了許多選擇機會。您知道,當您面臨災難時,您會失去很多選擇,而使用現值卡,因為它沒有固定要到某家企業或某個地點去購買物資,倖存者就可以根據自己需要來採購。」

安蘇亞說慈濟的現值卡,讓他們的生活燃起了希望:「我非常感謝慈濟,能夠在火災後,選擇最好使用資金的用途。」

慈濟希望透過年會,與新生代救助組織建立合作,一起面對氣候變遷的考驗,以愛來撫平傷痛,以愛來擴大長情。恰逢浴佛節臨近,志工們還在年會上舉行佛浴儀式,和與會者一同沉靜心靈,感謝天地萬物眾生,感受活著的恩典,共同祈求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沒有受災就是福,能投入幫助他人的人,就是「福中福」。

圖左 :現場展示的福慧床和桌椅系列,吸引了多人的關注。[攝影者:蔡蕙菁]
圖右 :慈濟展示了完整的急難救助運作,受到其他組織的認同。[攝影者:蔡蕙菁]

圖左 :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向全美急難救助志工組織負責人埃普麗爾·伍德(April D. Wood)介紹慈濟。[攝影者:蔡蕙菁]
圖右 :慈濟志工在年會上與其他救助組織,互動溝通。[攝影者:蔡蕙菁]

圖左 :慈濟志工向與會者介紹慈濟的急難救助運作。[攝影者:蔡蕙菁]
圖右 :慈濟志工在向與會者介紹慈濟的救災物品。[攝影者:蔡蕙菁]
圖左 :慈濟還在年會上舉行佛浴儀式,祈求天下無災難。[攝影者:蔡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