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歐洲 歐洲 佛教與天主教共融 為了愛與和平

佛教與天主教共融 為了愛與和平

E-mail 列印
晨光乍現,慈濟志工起了個大早,相約六點半集合。浩浩盪盪三十三人搭乘一臺巴士,出發前往比得哥什市(Bydgoszcz)的聖文森特德保羅教堂(Minor Basilica of St. Vincent d e Paul)。教堂距離波茲南市中心約一百四十公里,需耗時二個小時車程。

聖文森特德保羅天主教堂歷史悠久,緣起於西元1923年傳教士聖文森特德保羅,教堂屬新古典主義的圓頂建築,興建於1924年,1938年大致峻工,被喻為是全波蘭最美且最大的教堂之一。但不幸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多次遭受損毀,二戰之後逐漸重建,建築風格是新古典主義,仿照古羅馬神殿。

◎天主教與佛教 共聚一堂

志工此行目的於教堂進行四場發放,由慈濟與天主教會、市政府共同合作,受助烏克蘭難名名單則來自於市政府社福單位,總計發放七百一十張現值卡與毛毯六百零三條。

驅車前往的路程中,大家並沒有浪費時間,波茲南志工盧卡斯進行著工作分配與行前叮嚀,確保二十二位烏克蘭志工能清楚,自己需要負責的內容與項目。

抵達時比預計時間提早二十分鐘,大家開始分工合作,搬運物資,大手牽小手一起布置場地。當慈濟旗掛起來那一刻,一切底定,大家的心也安定下來了。志工團隊一共準備十四臺中古電腦,分置二側,負責現場資料核對,並記錄領取購物卡序號,以利後續追蹤確認。

神父Siawomia贍前顧後的陪伴著大家,比得哥什市政府社福單位來了二位主管LESZK和Kezysziof,也在活動開始前就來瞭解。他們很細心地向志工黃行德瞭解慈濟是什麼樣的團體?對佛教旗、上人法照都很好奇,尤其對寶特瓶毛毯更是充滿驚喜。

發放即將開始,見證歷史性一刻,投影出的證嚴上人法照與一旁耶穌十字架同時呈現在一面牆上;因緣殊勝的讓慈濟志工、政府官員相聚在此時此刻。

因為戰爭,因為愛,讓波蘭人、臺灣人、烏克蘭人共同寫了這一段歷史。此時佛教、天主教,超越宗教、跨世紀、跨國界的相遇,展現佛教慈悲與天主教的博愛於一體,如此美妙的因緣相會,實現宗教無藩籬的人道精神。

◎珍惜每份物資 點滴匯聚

九點不到已有烏克蘭鄉親到來,聚集於教堂門口;有的面色愁悵,有的神色不安。其中有一位憂心忡忡的老人家向志工示意,「是否自己有在發放名單內?太早來排隊,肚子餓了!」張淑兒聽到了,馬上拿出了麵包、水果等,讓老奶奶裹腹。

張淑兒表示,因為慈濟提供的購物卡金額比起其它NGO團體高出不少,為避免他們排隊爭先恐後,不事先公布金額,並且更嚴格要求社福機構,審查受領者身分及家庭狀態。

而為了確保領取人身分及追蹤得到購物卡,志工必需預先造冊,列上ID號碼、國籍等必要資訊;被通知來領取的烏克蘭難民,也必須拿著合格的證件,才能完成手續,領取購物卡。

慈濟的捐款八成以上來自小額捐款,這是「竹筒歲月」的精神,因此每一分每一毛,點滴的匯聚都格外的不容易。張淑兒及盧卡斯對合作機構說明與強調,期待列入領取物資的名單,都是最需要被幫助的人。

發放儀式開始,黃行德代表上人及全球慈濟人,為難民解說慈濟故事及「竹筒歲月」,並代表上人獻上關懷與祝福。

二位社福官員聽著黃行德說明毛毯的意義,「毛毯是回收寶特瓶而來,不僅為環境保護回收寶特瓶,更重要是每一件毛毯用於全世界的賑災,幫助受難受災者。」十分讚歎這件神奇的毛毯,感謝黃行德與慈濟人。

◎您的苦我來疼 列入關懷

突然在核對資料時,桌子前傳來大吼大叫、敲擊桌子鬧騰的聲音。持續的聲響引起了大家的目光。他們是一對祖孫,進一步瞭解他們的故事令人鼻酸與遺憾。

奶奶NATALTIA SHELUKHINA六十三歲、男孩VITALII CHERNYKH現年八歲,身形瘦小,男孩的眼神動作都十分的不安!張淑兒與烏克蘭志工歐拉(OLITA)趕忙關懷這對祖孫,瞭解祖孫二人一起從烏克蘭逃出來。

「孫子的父母在戰事中已經身亡,他先天患有隱性疾病,因躲避戰亂精神狀態更加不穩定!」NATALTIA無奈的告知志工他們的遭遇。

VITALII無法控制自己緊張的情緒,抓住志工的手,抓的好緊好緊,一鬆開就開始不安地吼叫。張淑兒和歐拉拿著水果、麵包等食物,一邊安撫著小男孩,一邊安慰著這位奶奶。

NATALTIA必需承受失去自己女兒、女婿的痛,還要帶著患病的孫子,面對著無止盡的醫藥費、生活費,往後漫漫人生是否能在異國波蘭安身,前途茫茫。

看著祖孫離去的背影,張淑兒與歐拉已經淚流滿面。張淑兒想起了更多令人心碎的故事。「戰爭開始那一個月,也是戰爭最嚴重的區域,有一群人一起躲在地下室,有一些嬰兒在地下室出生,一出生就在黑暗之中,當離開地下室眼睛產生了永久的疾病。有些稚小的孩子在黑暗中生活一個月,因為轟炸、因為害怕開始出現情緒障礙……造成心理創傷無法控制自己。」

張淑兒將祖孫提報到市政府並且記錄下來,列為中長期追蹤關懷的對象,期待有慈濟人的陪伴給予他們一些希望。

◎拋開戰火陰影 愛在心中

以工代賑的志工歐拉,一樣是烏克蘭的難民,但因為成為慈濟志工,翻轉了她以淚洗面無助的生活。

每一場活動,歐拉與二個孩子幾乎都不缺席,十二歲的女兒莉卡(Lika)、八歲的兒子艾爾森(Arsen)都各自在發放中認領了一份工作,而且像小大人一樣主動地協助活動中,大大小小的工作。

莉卡用烏克蘭語讀著上人慰問信,她感到光榮,「因為慈濟幫助了很多人,我能用這樣的方式,把慈濟的愛帶到現場,跟大家在一起。」讓烏克蘭民眾明白慈濟的愛,她感覺很有意義。

才八歲的艾爾森,臉上一直掛著天真燦爛的笑容,很懂事且很溫柔的照顧著比他年幼的小朋友。他跟著其他的大哥哥搬運毛毯,發放時也恭敬地遞出了毛毯。「我很喜歡幫助別人,因為幫助別人會很開心。」純真的言語,道出了他的知足。

戰爭讓小孩離開了家鄉,他們被迫瞬間成長;在烏克蘭志工群中的每一位小孩有著同樣的展現,戰爭讓他們一夜長大了,擁有更成熟的心智,也顯露出他們知足與樂觀的勇氣。

慈濟志工帶動〈一家人〉手語歌曲,透過烏克蘭文的歌詞寓意,有人眼眶泛著淚光,有人臉上露出微笑,舞動著肢體,雙手比出愛心,此時拋開戰火的陰影,愛已經圍繞在心中。

圖左 :神父Siawomia從志工進到教堂,就一直默默在旁看著大家,龐大的身影偶與旁人對話,透出一種穩定與溫柔的慈悲。[攝影者:張資芳]
圖右 :NATALTIA無奈的告知志工他們的遭遇「孫子的父母在戰事中已經身亡,他先天就患有隱性疾病,因躲避戰亂精神狀態更加不穩定!」。[攝影者:張資芳]

圖左 :看著祖孫離去的背影,淑兒與歐拉(OLITA)已經淚流滿面。張淑兒協助將祖孫提報到市政府並且記錄下來,列為中長期追蹤關懷的對象,期待有慈濟人的陪伴給予他們一些希望。[攝影者:張資芳]
圖右 :聖文森特德保羅天主教堂歷史攸久,緣起於西元1923年傳教士聖文森特德保羅,教堂屬新古典主義的圓頂建築,興建從1924年至1938年大致峻工。慈濟與教堂、市政府共同合作進行四場發放。[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有一位憂心忡忡的老人家(中)向志工詢問是否自己有在發放名單內,並且跟志工反應太早來排隊肚子餓。張淑兒師姊馬上拿出了麵包、水果等讓老奶奶果腹[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志工們分工合作的搬運物資,大手小手一起進行場地佈置。[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比得哥什市政府社福單位LESZK和Kezysziof二位主管,在活動開始前就來瞭解。他們向黃行德師兄瞭解慈濟是什麼樣的團體?對佛教旗、上人法照都很好奇,尤其對寶特瓶毛毯更是充滿驚喜。[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慈濟志工〈一家人〉手語帶動並用烏克蘭文說明歌詞寓意,因為是一家人,所以無論來自哪裡,無論膚色、種族,我們都給予同樣的愛。[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以工代賑的志工歐拉(OLITA,右),一樣是烏克蘭的難民,但因為以工代賑的志工,他們翻轉了以淚洗面無助的生活,每一場活動歐拉與二個孩子幾乎都不缺席。[攝影者:呂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