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歐洲 歐洲 一個安穩的家 孩子展露久違的笑容

一個安穩的家 孩子展露久違的笑容

E-mail 列印
6月7日波茲南慈濟志工團隊十七人造訪Dom Dziecka,這是一座超過百年歷史的孤兒院,位於沙莫欽(Szamocin)這座悠靜的小城市。

◎翻修後孤兒院 煥然一新

這座廢棄多時的孤兒院隸屬霍傑日 縣(powiat chodzieski),俄烏戰爭一爆發Michat Szejner向縣政府爭取做為安置烏克蘭難民之用,為此縣政府也補助了六萬PLN(約合新臺幣四十萬元),提供Michat做為建築物翻修之用;實際上這筆經費遠遠不足整修這座荒廢的老建築,因此Michat也在網路上號召大眾協助裝修與捐款。

翻新工作起初只有七個人來協助,最後約有二百多名志工出錢出力,參與翻修工作。其中還有遊客是從網站上看到這個善舉,特地留了幾天的時間協助裝修與打掃。

翻修後的孤兒院煥然一新,原本有嚴重漏水的屋頂重新翻新,並且將每間房間重新粉刷,配置新的廚具以及電器設備,居住環境非常舒適。這個廢棄的建築物前身本來就是孤兒院,重新整修後化無用為大用,繼續發揮良能。

三月後開始啟用,目前Dom Dziecka收容近四十人,來自烏克蘭四所孤兒院三十三名孩童,年齡大多介於三到六歲,另有七位年紀較大的青少年,監護人七名。慈濟志工於當天發放購物卡四十一張及五十條毛毯。

◎送來了購物卡 即時幫助

一位魁武的身影穿梭在發放現場,不經介紹很難察覺他就是孤兒院的負責人Michat。蓄留整齊的絡腮鬍與壯碩的身型,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而眉宇神色之間流露出鐵漢柔情,是對孤兒院小孩滿滿的疼惜與不捨。

這些孩童本來在烏克蘭就是孤兒,年紀偏小還不懂事,經歷戰爭與逃難,對人群及外在環境產生更大的畏懼,Michat說到院童一開始來到這裡都很惶恐不安,對人與環境也都很沈默多疑,「可以知道他們都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Michat的主業經營修車廠,自從接手孤兒院,經常穿梭於修車廠與孤兒院之間,因此影響了家庭與工作;因為無法即時回到車廠,失去了不少工作機會,也影響陪伴家人與孩子的時間。Michat四個多月來呈現著蠟燭二頭燒的狀態,但他樂此不疲,「雖然這樣忙碌,我覺得這對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教育,除了擁有工作以外,有能力也要付出去幫助別人。」

戰爭後,物價翻倍飛揚,起先規劃要進行後續整修的環境,也只好被迫延後或作罷!Michat面有難色的表示,因為捐款一直減少,維持孤兒院的食宿已經很不容易了「現在我們只負擔得起他們的住宿與餐食,其它的必需品或是孩童想要的文具或玩具,我們也無法負擔。」

慈濟志工為孩童及監護員送來了購物卡,讓他們購買一些個人的必需品,對他們來說是最即時的幫助,可以維持半年以上了。

◎孩子打開心門 展露笑容

走上階梯踏進孤兒院一樓,有幾位監護人已經坐在裡面。場地約莫二十餘坪,設備有限只有幾張長桌與沙發,志工仍然想辦法莊嚴這個場地,掛上慈濟旗與證嚴上人法照。

志工們都感受到孤兒院氣氛凝重,監護人神情沈重,小朋友也沒有屬於自己年齡的童真,靜默的或站或坐在一旁,面無表情。三十三名孩童分屬七位監護人照顧,因為孩童年幼,皆先由監護人代表填寫資料,再由志工核對資料。

過程中波茲南志工盧卡斯介紹慈濟並表達上人關懷,接著志工黃行德用筆記型電腦播放烏克蘭文字幕版本的《行願半世紀》,幾位監護人看著看著,忍不住痛哭失聲,宣洩出心中積累許久的壓力。張淑兒及幾位烏克蘭志工趕緊上前關懷安慰。

隔一會兒,院童紛紛從樓上下來了,志工曾金華發現了孩童的不安,趕忙拿著預先準備好的糖果、巧克力吸引他們注意,張淑兒大女兒Olivia也一起發著糖果,藉由糖果希望小朋友可以卸下心房,與大家拉近距離。

志工試著帶動他們,播放〈一家人〉與烏克蘭文的民謠。大部分小朋友還是靜靜地坐在一旁看著志工,隔一會才慢慢願意讓黃行德及曾金華牽起手,比手語、拍手唱民謠。此時,一群小孩好奇的圍繞著詢問照片上的人是誰?黃行德告訴他們是「Master Cheng Yen」並且用手機播放上人開示的片段,一邊向孩子們解釋。

經過一些時間的相處,孩子們漸漸打開心門,與志工互動熱絡起來,終於看到了他們展露出笑容。

◎來自臺灣的愛 小額累積

孤兒院裡有一位特別的監護人Olga Drabovska,她與丈夫一起照料七位小孩;其中有一位是他們的親生兒子,另外六位都是他們在烏克蘭時收養的孤兒。

戰爭開始,他們的家鄉遭受襲擊,必需逃離出來,但他們並未放棄任何一個孩子。Olga心想世事難料,無法預期會發生戰爭這種不幸的事,不敢想像當時善心收養的孩子,現在變成了沈重的負擔,「但我們依然相依在一起。」

慈濟來了,Olga甚至不認識臺灣,今天(6/7)拿到臺灣來的愛心物資,她很感動。「大家對烏克蘭人的幫助讓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從未聽過臺灣這個國家,從這麼遙遠的地方來幫助我們。」她深受〈一家人〉的歌詞感動,曾經一度非常無助,因為大家都是一家人的那分依靠,讓她很感恩。

黃行德介紹「竹筒歲月」告訴他們,每一分捐款都是小零錢的累積,只要願意,無論金額多寡,每個人都可以翻轉手心,變成手心向下幫助別人的人Olga很是震憾,「幫助我們的捐款原來是每天投進竹筒累積而來,這是很多人的愛心,真的很感謝大家!」

波茲南團隊在這小小的場地中,恭敬地為監護人獻上毛毯及購物卡,虔誠的送上祝福與關懷,也期待他們能夠感受到慈濟帶來的溫暖,漸漸地在異國展開新生活。

圖左 :這座廢棄多時的孤兒院由霍傑日縣(powiat chodzieski)擁有,烏俄戰爭一發生Michat Szejner向縣政府爭取做為安置烏克蘭難民之用。[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志工黃行德(左)介紹「竹筒歲月」與環保毛毯,他說明點滴的捐款都是善心人士每日投下零錢,累積而來的,並告訴大家也可以成為手心向下幫助別人的一分子。[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志工黃行德用筆記型電腦播放烏克蘭文字幕版本的《行願半世紀》,幾位監護人看著看著,忍不住痛哭失聲,宣洩出心中積累許久的壓力。[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張淑兒大女兒Olivia(左)發著糖果,藉由糖果希望小朋友可以卸下心房,與大家拉近距離。[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一群小孩好奇的問照片上的人是誰?黃行德告訴他們「Master Cheng Yen」並且用手機播放上人開示的片段,一邊向孩子們解釋。[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波茲南團隊在這小小的場地中恭敬的為監護人獻上毛毯及購物卡,虔誠的送上祝福與關懷。[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蓄留整齊的絡腮鬍與壯碩的身型,是Michat Szejner給大家的第一印象。一經攀談,他的眉宇神色之間流露出鐵漢柔情,對於孤兒院的小孩滿滿疼惜與不捨。[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Olga Drabovska(灰衣)與丈夫(左一)一起照料七個小孩;其中有一個是他們的親生兒子,另外六個都是他們在烏克蘭時收養的孤兒。[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場地約莫二十餘坪,設備有限只有幾張長桌與沙發,志工仍然想辦法莊嚴這個場地,掛上慈濟旗與證嚴上人法照。[攝影者:呂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