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防災士培訓 自助互助守護花蓮

防災士培訓 自助互助守護花蓮

E-mail 列印
「臺灣近年來持續發生重大災害,以致民眾死傷及財物損失持續攀升,並成為政府與民眾揮之不去的夢靨。」國立成功大學防災國際交流與教育訓練中心副研究員蔡在宗與學員們分享社區防災因緣。

時光荏苒,2022年又 將匆匆半載逝流,進入炎炎夏日,烈日當頭景致,不免提醒著身居花蓮好山好水有福人,為東、南海面上颱風襲來的狂風暴雨預先做好防備。疫情下少了參訪會眾與參與會務活動的慈濟志工而顯得異常靜默的花蓮靜思堂,在6月29、30兩日,因「花蓮縣111年防災士培訓」迎來著裝各式制服的政府局處、鄉鎮市公所災害防救相關單位同仁與社區男女老少,計約八十人參與。

◎認證因緣

近年來,臺灣自然災害頻傳,社會結構、人口變遷以致災害類型愈形複雜,為強化民眾自主防救災能力,內政部於2018年8月10日制訂「防災士培訓及認證管理要點」,並於2019年起,由各縣市啟動推廣培訓課程。

約十五小時的培訓課程內容,包括防救災資訊取得、急救技術、個人居家防護措施、避難收容設立及社區防災等課程,受訓學員需通過學科及急救技術測驗合格始得防災士證照。於平時,防災士可自主協助家庭、社區及工作場所推動防災活動,協助政府進行防災宣導與推廣;並當災害發生時,可先由防災士個人自助,到社區互助,進行初期救助、避難疏散、災情查通報等災害應變措施,有效降低災害傷亡及損失。

而從事全球慈善救助不遺餘力的慈濟基金會也將防災士培訓列為重要一環,鼓勵慈濟志工與社區民眾參加培訓,培養成為防災士,落實社區防災工作,提升全民防災意識外,也希望志工取得防災士資格後,能投入在地慈善服務,針對弱勢家庭、濟助個案、獨老個案等,提供居家防災服務與宣導。

而於2020年7月2日,「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也正式受「內政部消防署」核定為防災士培訓機構,以為社區培養更多防災人力,帶動社區共善,宣導並建立正確防災觀念及防救災技能,具備災時自助自救且能互助救人的應變能力,打造安全社區。

◎認識防災

花蓮縣政府為提升對於水災、風災、火災及地震等各種災害的應變能力,特於6月29日及30日,由花蓮縣消防局主辦,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協辦,透過防災士培訓機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舉辦為期兩天的防災士培訓,以培植縣內防災士能量,加強自主救災能力,強化整體災害防救效能。此次培訓課程兩個班級,於靜思堂220講堂及慈悲迴廊各別進行,內容包含學科與術科。

慈濟基金會劉秋伶專員及呂學正室主任分別以「我國近年災害經驗及災害特性」及「防災士職責與任務、我國災防體系與運作」為題,從臺灣近年災害說起,藉由歷年經驗及災害特性,歸列災害管理基本概念,讓大家瞭解災害管理的意義與工作,預知將面臨的災害種類與狀況,並了解防災士基本概念、權責與任務及臺灣災害防救體系與運作。

成功大學蔡在宗「資訊掌握、運用與社區防災計畫」課程,讓大家瞭解災害資訊應用、災害潛勢及防災地圖、認識災害謠言的威脅及解決之道、災害資訊發布與取得及如何編撰社區防災計畫等。而第二天課程,他以「社區防災工作推動與運作」和學員分享,除了讓大家瞭解如何推動與運作及工作內容外,更要瞭解社區中防災士的職責。

花蓮縣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顏勝裕於第二天課程「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教授地震、風災、水災及火災個人與居家防救災準備及因應對策、避難疏散原則及災後生活維持因應原則。學科授課後,他並指導學員就課程內容,以實際操作演練。

而慈濟基金會黃玉琪專員同樣以學程與實作與驗證「社區避難收容場所開設與運作」傳授社區避難場所之運作流程、防災士於避難收容階段能扮演的角色及避難所相關營運遊戲實作課程。防災救援地圖訓練實作,學員們在分組討論中,認真推演、蒐集資料、傳遞資訊、下判斷,透過實作驗證並學習靈活運用與熟稔防災知識與技能。

除了第二天課程有兩位講師以學科與實作併行外,在第一天由花蓮縣消防局火調科小隊長廖志航及助教夥伴,指導大家「基礎急救訓練與實作」,從認識基本急救到實作,CPR、AED、簡易止血包紮、傷病患般運及身心障礙者協助、正確輪椅操作推動方法……

◎勉勵期許

負責今年花蓮縣防災士培訓的花蓮花蓮縣消防局災害管理科科長陳秋銘表示,從1995年阪神地震至今,發生重大災害時,公部門救援力量未必能深入社區裡;自救、互救及公部門救援的比例是七:二:一,民眾有自救力量,能在害發生前做好防災準備,與鄰里間一起互救。「自救與互救生存率占九成,公部門像消防隊能力有限,結合鄉親做互救的保障是最大的,所以才有辦理防災士訓練的做法。」

「這次也結合水保局花蓮分局,能讓土石流防災專員與志工一起來參加。」他分享,讓有防災意識的鄉親與志工有更多防災知識,希望能把防災觀念推廣下去,讓更多鄉親在災害發生前做好防災準備,尤其現正是颱風季節。「最近能明顯感受到,不論是東部或是在恆春半島巴士海峽上板塊隱沒帶,地震發生非常密集,對臺灣威脅很大,希望透過防災士訓練,培養鄉親更充足的防災知識。」

「很感恩,慈濟是東部唯一的防災士培訓機構;花蓮縣政府從2019年開始與慈濟有密切合作,要把防災的工作做得更好,勢必要結合慈濟志工一起來做,守護好花蓮。」陳秋銘表示,2020年第一次辦理防災士訓練就與慈濟一起合作,說起連續三年的合作,他如數家珍說起,2020年也是在靜思堂舉辦培訓課程,而去年則是在鳳林靜思堂舉辦。

「藉由防災社區的推動,不但能促使社區於平日即規劃、執行減災工作,減少災害發生機會;萬一發生災害時,也能立即進行應變,減輕災害損失並且還能在災後,迅速推動復原重建工作。」講師蔡在宗就防災社區的建立與推動,說起其重要與功能性。

而學員能有參與訓練的心意,要放下兩天的工作或留兩天時間,還要通過考試取得資格……令他深受感動。蔡在宗期許這些防災士未來變成一顆顆種子,將在這兩天取得訊息能在各地發送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防災士機制,吸引更多有熱情的夥伴一起加入防災士行列,讓整個社會防災能力,能有進一步提升。

也是今年培訓課程講師的慈濟基金會呂學正分享,慈濟在2019年成立基金會災防組。「慈濟過去都在作災害應變,災害來時就去做,後來發現政府都是在推動防災工作,我們是否應回歸到佛教精神『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應該往前讓它不發生,才開始成立培訓機構。」2020年3月,開始培育二十位防災士種子講師,4、5月即提出培訓機構設置辦法申請,並在7月通過申請。

◎學員收穫

第一次參加培訓課程的花蓮縣瑞穗鄉公所村幹事黃俁儇,感覺課程不錯,學習很多。「在公所工作半年,業務會接觸到,學到的新知識,未來有機會運用到。」他分享,課程對自己很有幫助,譬如防災地圖分析,如何運用?都有所收穫。

而在220講堂席間,也有行政院水保局花蓮分局土石流防災及道路崩塌防治規劃課課長王志豪身影。他表示,水保局與慈濟簽訂有MOU備忘錄,和慈濟已有深入合作。此次來參加防災士培訓課程,是想了解防災士講授課程內容?與土石流防災能做什麼結合?

在水保局服務二十多年,他憶起剛到認時,桃芝颱風侵襲,當時候災害防救法仍不明確;因尚未有避難宿舍,造成嚴重災害。「所以我認為防災士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當災害發生的時候,要靠公部門來即時救助是不太可能的,要想辦法先自救,這是非常重要的。」

「0206時,我剛接觸防災領域,學校災損很多,一開始手忙腳亂不知如何統計出各校的災損,災後如何復原……」參與過0206地震、0418地震及0401普悠瑪事件,行政院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規劃課鄒瑋蓉,感覺天災無法預測,要做好準備,才可以穩住應變。

她認為,講師上課內容都很實用,溫故知新,對工作、防救災上有所提升。「防災士是在第一線,要走入社區,是間接橋梁,但是公部門的角色不一樣,是民眾把資訊給我們重整彙整之後再去協助他們,我們應該給予心靈撫慰及避難收容。」

幾年來,慈濟大學都有和慈濟基金會合作辦理防救災體驗營,學校人文處主任劉議鍾從過程中,看到基金會慈發處災防組同仁非常有經驗,帶領大家在校內完成防救災體驗營。這次參與課程是想要更進一步了解,防災士在準備、應變、減災、復原中,如何與社區及政府合作,便邀約同仁一起報名參加。

兩日課程,令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學到平日就要盤點自己所居住的區域,先收集一些資源,在災害來臨的時候,才知道該怎麼統合與應用,同時也可以供給收容點或是消防局。「平常很難去學到,透過這一次學習,未來在學校繼續舉辦這防救災體驗營的時候,就可以更深入設計在校園周遭,當災害來臨時怎樣去運用?讓災害受創可以降到最低。」

劉議鍾分享,兩天課程內容,對自己有很大幫助。「講師一直提醒我們,災害來時,七分是自救,兩分互助一分是公助,我們有學到包紮技術,當自己或是周遭親友因災害受傷,可以在救護單位到現場前,先快速止血,如果有骨折可以先包紮穩固,這幫助非常大。」

也是這次培訓學員的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效成,全程參與課程,認真學習。他表示,不同領域有不同專業;在課程中,他發現防災觀念還是要與時俱進。「像黃金三角、CPR、AED,很多地方都有,像精舍裡也有,但實際上沒有訓練過,發生情況可能不敢用。」因而,劉效成認為,如果有機會,大家應該多參與,萬一發生情況,大家都能互相補位。

「身為主管也需要了解推廣防災士過程,將來協助各單位推動,才能比較接近實務上的協助。」就如於幾年前,劉效成發現,臺灣在救災或防災都已走向證照專業化,不再是只有熱誠,而是要將這些技能與國家政策配合、結合。

藉由防災士培訓及推廣,期以讓大家了解社區中防災士之職責,積極與自主防災組織,協助擬定社區防災計畫、防災訓練時發揮領導力;當有災害發生之虞時,防災士應作為引導者,率領區域民眾避難並協助社區災害弱勢者,與政府攜手參與防災社區,提升防救災量能,打造安全社區。

圖左 :科長陳秋銘表示,發生重大災害時,公部門救援力量未必能深入社區裡,民眾有自救力量,能在害發生前做好防災準備,與鄰里間一起互救。[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基礎急救訓練與實作」,從認識基本急救到實作,CPR、AED、簡易止血包紮……[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劉效成發現,臺灣在救災或防災都已走向證照專業化,不再是只有熱誠,而是要將這些技能與國家政策配合、結合。[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防災救援地圖訓練實作,學員們在分組討論中,認真推演、蒐集資料、傳遞資訊、下判斷。[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黃玉琪專員以「社區避難收容場所開設與運作」傳授社區避難場所之運作流程、防災士於避難收容階段能扮演的角色及避難所相關營運遊戲實作課程。[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花蓮縣消防局火調科小隊長廖志航及助教夥伴,指導大家「基礎急救訓練與實作」。[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王志豪表示,此次來參加防災士培訓課程,是想了解防災士講授課程內容?與土石流防災能做什麼結合?[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劉議鍾(中)分享,兩天課程內容,對自己有很大幫助,「透過這一次學習,未來在學校繼續舉辦這防救災體驗營的時候,就可以更深入,當災害來臨時怎樣去運用?讓災害受創可以降到最低。」[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顏勝裕於第二天課程「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教授地震、風災、水災及火災個人與居家防救災準備及因應對策、避難疏散原則及災後生活維持因應原則。[攝影者:柏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