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臨時演員 用生命入法髓

臨時演員 用生命入法髓

E-mail 列印
《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舞台上除了專業表演藝術團隊和法海區種子志工團隊,另外還有一群資深慈濟志工,慈濟小學的師生,擔任臨時演員參與演繹。客串臨時演員的志工,大多從年輕時就開始投入慈濟,一路走來見證 菩薩道難行能行,也因參與其中,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豐富多彩的篇章。

◎見證醫療的起步

今年八十一歲的志工鄧淑卿,和八十二歲的吳月桂,一同參與〈德行品〉曲目中,義診所橋段的演繹。鄧淑卿是花蓮地區的志工,早年在花蓮省立醫院擔任護理人員。義診所開辦的那一年,她也正式皈依上人。鄧淑卿不僅自己投入義診,還邀約省立花蓮醫院的醫護人員共同參與。

談起早期義診所的點點滴滴,鄧淑卿至今記憶猶新,她說,義診所的場地是德慈師父俗家嬤嬤無償提供的,義診也是從克難開始,包藥的紙張,是印刷廠提供裁切剩下的邊角料。一星期兩次的義診,上人都會親自到場,溫言暖語的親身關懷前來求診的患者,也對醫護人員表達無限感恩。上人也會協助包藥,而且包得非常整齊,比她這個專業的護理人員包得還要標準。

吳月桂是德慈師父俗家的弟媳,當年因為德慈師父的因緣,月桂的婆婆提供仁愛街住家的樓下作為義診場所。回憶當年,月桂說,當年義診是安排在每個星期二和星期六,當時她就住在樓上,每到義診這一天,她會先到樓下供佛、打掃環境、整理器具。等到病人來了,就協助病人掛號、看診、領藥,結束後還要善後收拾。

月桂也說:「無論颳風或是下雨,義診都如期舉辦,上人也每次必到。每當看到求診的病人,經治療後病情得到改善,就是所有人最開心的時候。」

在義診所辦義診,前後總共持續了十五年,嘉惠花東地區許多貧病的苦難人。淑卿和月桂這次特別帶著當初義診時所穿的藍色制服上臺演繹,還原義診所的原貌,她們倆還異口同聲的表示,上人不忍眾生受苦難的心念,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從來都不曾改變,如今慈濟義診足跡,從花蓮開始遍及世界各個苦難的角落,這是當初從未預料的,她們很慶幸自己也是義診緣起的一份子,並深深覺得,能跟隨上人行菩薩道,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事。

◎演繹真實故事

也參與〈德行品〉演繹的志工蔡玉枝,已受證三十年了,她演繹早期前來義診所看病的民眾。頭戴包巾,穿著貼著補丁的破舊衣服,一手吊著繃帶,走路還一跛一跛需人攙扶,把早期又貧又病的人,詮釋的唯妙唯肖。

蔡玉枝提到,加入慈濟後,就開始做訪視,也會參與精舍每個月農曆二十四日的發放,看過許多因病而貧的個案,所以當接到要演繹來到義診的患者時,她就回想早期看個案的情況。由於道具也要自己準備,她還用回收的雨傘布縫製衣服上的補丁。生活很平順的玉枝覺得,用演繹體會苦難,讓她更明白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志工陳淑媛參與演繹〈功德品〉,貧中之富橋段中的高愛師姊。高愛師姊早期為了響應花蓮慈濟醫院建院募款,凌晨起床簡單梳洗後,就帶著器具去清掃連接雙北市之間的華江橋,並將這份用勞力賺來的所得全數捐出。陳淑媛對高愛的故事並不陌生,為了符合高愛師姊總是一身藍衣藍褲的裝扮,她特別找了一件早期才有,價格便宜的聚酯纖維布料的褲子。

受證至今已經二十七年的陳淑媛,穿著藍衣褲、戴著斗笠,拿著竹掃把,搭配舞台上的影像,她要把高愛師姊磨手皮佈施助人的精神如實展現出來。

◎揣磨苦相 入木三分

因為環保而走入慈濟,新北市蘆洲區資深志工陳金海,是一位經營事業有成的實業家。他也是臨時演員團隊的一員,客串早期來精舍接受發放的民眾。

做慈濟已三十三年,陳金海說自己除環保,也參與訪貧等各項志業,近年社區開始為病苦的民眾送輔具,從這些過程,他看到人間各種苦相,要揣摩演繹中的貧苦人並不困難。

演繹的排練從企劃到登場,從臺北排演到花蓮正式演繹,已經連續數個月,過程中,只要需要臨時演員參與時,陳金海和團隊就一定不缺席。他說,雖然臨時演員上臺時間很短,但都會在旁仔細觀賞專業的優美團隊排練,專業表演者的工作態度讓他很感動,所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每一項專業都值得敬佩。

演繹過程,從〈佛陀的一生〉中,金海看到螢幕上演繹佛陀削髮出家的一幕,又在〈功德品〉中,大螢幕上呈現上人拿著鏟子,為年長眼盲的獨居長者李阿拋,蓋第一間大愛屋的畫面,再再都讓金海紅了眼眶,他覺得落髮橋段和為蓋大愛屋鏟下第一鏟的畫面,都呈現出上人用一生貫徹「為佛教 為眾生」的悲心願力,而且只有開始,沒有結束的時候。陳金海以能成為上人的弟子,跟著上人做師父想做的事為使命,也以能成為慈濟團體中的一分子,與大家一起同心、同道,互相學習彼此鼓勵為榮。

圖左 :經藏演繹,除專業表演團隊和法海種子志工團隊外,資深慈濟志工也擔任臨時演員。從年輕開始投入慈濟,因參與其中自己的人生增添豐富的篇章。[攝影者:林家如]
圖右 :曾經實際投入義診十多年,今年八十一歲的志工鄧淑卿(左),和八十二歲的吳月桂(右二),一同參與〈德行品〉中,在仁愛街開辦義診橋段的演繹。[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鍋中煮山河,精舍以做手工所得濟貧。〈德行品〉演繹中,客串臨時演員的志工,呈現出早年精舍發放,前來領物資的照顧戶。[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參與〈德行品〉演繹的蔡玉枝,受證三十年,她客串來到義診所看病的民眾。生活平順的她覺得,用演繹體會苦難,讓自己更要知福、惜福、再造福。[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功德品〉曲目中,志工陳淑媛詮釋,早期響應花蓮慈濟醫院建院募款,每天清晨帶著器具清掃華江橋的高愛師姊,付出勞力,將微薄所得全數捐出。[攝影者:白崑廷]
圖右 :陳金海是蘆洲區大家長,做慈濟已三十三年,除環保還參與訪貧,近年社區也開始為病苦人送輔具,從過程中他看到人間苦相,揣摩演繹中的貧苦人。[攝影者:林家如]

圖左 :〈德行品〉曲目,搭配影像在舞台上呈現出早年花蓮市仁愛街,每個星期二次的義診景象,由多位資深慈濟志工擔任臨時演員,演出前來義診的鄉親。[攝影者:林家如]
圖右 :老師與學生都穿著整齊的制服,一群慈濟中小學的師生們也上臺參與演繹,呈現出慈濟教育一貫遵循古禮,重視「品德、生活、人文」的教育典範。[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專業劇團表演藝術工作者,與入經藏種子志工在法海區配合演繹,舞台背景動畫影音,加上現場音響、燈光變換,讓整場演繹呈現出令人攝心的道氣。[攝影者:白崑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