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善用教學資源 幫孩子插上另一隻翅膀

善用教學資源 幫孩子插上另一隻翅膀

E-mail 列印
「天地好像大課堂,萬物像同窗,有緣一起來讀書,把握好時光!」在活動組歡樂的帶動下,把握因緣,利用暑假,參加慈濟第二十期教師培訓第三階段研習的老師們,延續開營後的課程學習,用心吸收。

◎用心製播 無私 提供

「媒體世界,深深影響我們的孩子。」打開電視新聞報導,你會以為世界就是充滿了車禍、火災、兇殺等負面事件!眼見如此,新手媽媽吳郁玟焦慮不已、憂心忡忡,「難道我們的孩子就要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嗎?」再舉一則新聞「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令她痛心為什麼會有人去做那樣的事?有人要去看那樣的畫面?他們的內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誰來教導孩子清楚的是非觀念?

回首當年,一個契機,她進入大愛臺工作,十五年來,製播了許許多多優質節目,藉由今天教聯會培訓的機會,她重點說明,一個小時的課程,欲罷不能。「今天之前,我們只知其一,不知還有七八九十!」有老師私下喟嘆,竟然錯過了這麼多好的教學資源。

不僅如此,這些資源還能透過YouTube和雲端下載,免費提供使用。想知道到底有哪些嗎?我們繼續認真來聽大愛臺同仁吳郁玟的介紹。

除了大家熟悉的《唐朝小栗子》、《呼叫妙博士》、《地球的孩子》等節目,新推出的《孩子看世界》,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指引,帶領孩子深入認識世界各地孩子的故事,透過真實發生過的事件,讓小朋友領受多元文化,知福惜福,進而培養同理心和造福。

你覺得現在的青少年都只愛滑手機、玩手遊,不愛看書嗎?看過由知名作家謝哲青主持的《青春愛讀書》,應該會打破你的刻板印象。在這個專為青少年打造的閱讀節目中,你不但能知道年輕人在讀哪些書,也能從對談交流中聽到他們的心聲。侃侃而談的表達,更會令你對臺灣青少年的印象改觀。

「孩子需要什麼素養?」學校教給孩子知識、技能,但更重要的同理、思考、善良、拒絕(誘惑)、堅持力和韌力等,誰來教給他們?有上人對優質兒少節目「全人教育,孕育希望」的明確目標:「指引他們人生的方向、生活倫理及品格的教育、教孩子通曉天理,要負起天地的責任」,大愛臺用心製播,推陳出新。

除了打開電視,也能經由網路收看。來到「Daai KIDS」,有探討情緒與生涯的《伯源的私密屋》、《Magic!大自然》教人如何無塑行動、《Amazing!!Kids 》帶你認識有毅力的孩子、《好好玩科學》讓人了解生活裡的科學,節目包羅萬象,父母、小孩看了都很有助益。

不能不提的還有大愛臺和新北市家庭教育中心合作的《當我們童在一起》,設計了可供低、中、高年級使用的情緒教育課程,很適合導師用於班級經營。其他像邀請社會賢達分享生命智慧的《仁心慧語:站在巨人的肩膀》、《療癒果實》等,觀賞者可以在幾分鐘內體會人生哲理。

您希望孩子有另一隻翅膀,飛得更高、看得更遠,生命視野更廣闊、世界更遼遠嗎?選擇大愛臺的優質節目準沒錯,歡迎收看。

◎從橘子到海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學現場,資深的教聯會老師又有哪些「實用的教學資源」?讓我們一起來瞧瞧任教於小學的蔡翠萍老師百寶箱裝了哪些法寶。

從「慈濟全球資訊網」、「慈濟教育平臺」、「奈普敦論壇」、「奈普敦智慧平臺」、「慈濟臺中兒童劇團影片」……一直到《靜思語教學月刊》、《慈濟月刊》和大愛臺優質節目,蔡老師分享她如何將之設計成教案,應用於教學、班級經營以及節日活動,讓學生懂得去幫助苦難人,「種下好命的種子」。

「不辦教育,就蓋監獄」,教育是希望工程,「如果我們只是教學生『知識』,沒有教他『道德』,我們就等於送一個『威脅者』到社會。」就像「有公民卻無道德,有生活卻沒有倫理」是很危險的事。蔡翠萍老師將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品格教育等議題,轉為溫馨活潑的課程內容,孩子從中吸收,連父母都受惠。

◎從橘子到海豚 發想與發現

「橘子跟海豚,二者有什麼關聯?」乍看二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透過想像力的發揮,也能找到相同之處。

「大拜拜時豬公的嘴不是有含著橘子嗎?所以橘子可以連想到豬。海豚的臺語是『海豬』,所以二者的共同點是『 豬』。」主動回答講師提問的葉鎧誠老師,不愧是本土語言的老師,很快找到二者的連結。

聽到這麼多教學資源,也曾自己設計教學媒材的葉老師坦言,「課程之前我知道大愛臺有,但不知道有這麼多。」了解孩子不喜歡一直聽老師講課,「影片可以引起動機,新聞加影片,加深孩子的印象。」舉認知「假消息」為例,他在電腦課時,剪輯大愛臺的新聞報導和節目,幫助孩子在使用網路時更懂得去區辨消息來源,避免被誤導。

和葉鎧誠老師一樣有慈青背景,已經在2016年受證為慈濟委員的邱奕君,則是從陽光、空氣和水,找到和悠游大海的海豚之關聯。因為陪伴孩子,從親子成長班到慈少班,早已與慈濟結緣,「孩子多大,我們就陪著他長大。」在幼兒園的教職已有二十一年,因為想「重拾初心」,「把那杯水倒掉,重新學習。」邱奕君虛懷若谷,精進教學,希望透過教聯的交流,帶給孩子更多更新的學習體驗。

重視孩子的情緒教育,利用《唐朝小栗子》,每星期五下午和共同帶班的老師,做「好話教學」,引導孩子思考,討論如何應用於生活中。潛移默化中,她看到孩子的改變,變得更有自信、更善於表達,甚至主動伸出手,去幫助其他小朋友。

「我想到老師說,要口說好話,好好說話。」一位中班的小男生因為喜歡編織,常將作品帶回家,卻被爸爸勸阻,小男生沒有因此受挫或哭鬧,反而說出一番大道理:「爸爸,我跟你說,我覺得自己進步很多,因為老師說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可能。」讓爸爸啞口無言。孩子明顯的進步,給了邱奕君更想去嘗試運用靜思語和大愛臺的教學資源,發現孩子的亮點,幫助孩子成長。

過往,「以媽媽的心去愛孩子」是邱奕君不忘的信念;未來,她想從資深教聯會老師們身上學習更多關於品格教育的教學。「來這裡,有很多新的吸收。」她肯定培訓課程對自己的幫助,真的是不虛此行。

◎課程有條理 收穫良多

「今天的課程很有條理,對教學實務很有幫助。」來自臺中的退休老師蔡美玲認為,從大愛臺主播倪銘均的「媒體的責任與影響力」,談及媒體的影響力,早在零歲,也就是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就會因媽媽所見所聞受到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再到吳郁玟副理的「幫孩子插上另一隻翅膀」為題,介紹大愛臺可用於教學的優質節目;最後蔡翠萍老師則帶來「實用的教學資源」 以及其應用,是很好的課程設計。

早在1996、1997年間,因為陪同孩子參加親子成長班,蔡美玲老師自己也投入其中。二十多年來,斷斷續續的,她都有參與社區的福田和營隊,卻始終在正式受證成為教聯會老師一事,徘徊不定。

「名不正則言不順,不能老是做地下教聯老師,是該名正言順了。」今年,她終於下定決心完成培訓課程。因為,這麼多年對慈濟的觀察,她確認「慈濟真的是一個行善的團體」,與自己內心的慈悲心相契。

退休前曾經帶著資源班的學生參觀過大愛臺,蔡美玲老師對大愛臺並不陌生。不過因為不喜歡電視節目的嘩眾取寵、誇大報導,平常她很少看電視,少數讓她青睞的,是很有教育意涵的《呼叫妙博士》。

大愛臺的節目老少咸宜,啟發人心,揚善傳愛,將善能量注入人心。今天聽到這麼多教學資源,蔡老師表示未來會善加利用。她很認同蔡翠萍老師的宏觀,在運用資源時,不侷限在只有慈濟的資源,如果有其他適合的媒材,也會用於教學和活動中,「就像上人幫助不同宗教的人,不會因非佛教徒而有所分別。」

「不是每一個老師都是慈濟老師,但每一位慈濟老師都是好老師。」曾聽過有人對教聯老師的肯定,她也因此愈發自我要求成為良師。在人生的下半場,她要在慈濟路上緊緊追隨上人,利益眾生。

圖左 :上課前,活動組帶動〈天地好像大課堂〉手語,讓課堂充滿歡樂。[攝影者:沈序興]
圖右 :蔡美玲老師肯定培訓課程的設計,循序漸進,對教學實務很有幫助。[攝影者:沈序興]

圖左 :大愛臺同仁吳郁玟以「幫孩子插上另一隻翅膀」為題,介紹大愛臺可用於教學的優質節目。[攝影者:沈序興]
圖右 :參加培訓課程的老師認真聽講,勤作筆記。[攝影者:沈序興]

圖左 :葉鎧誠老師很快就有了「橘子和海豚」的連結。[攝影者:沈序興]
圖右 :邱奕君老師希望運用靜思語和大愛臺的教學資源,發現孩子的亮點,幫助孩子成長。[攝影者:沈序興]

圖左 :蔡翠萍老師分享她的「百寶箱」,介紹「實用的教學資源」。[攝影者:沈序興]
圖右 :教育是希望工程,老師們傾囊相授,期能教出有品有格的未來主人翁。[攝影者:沈序興]
圖左 :善用教學資源,學生和家長都能受益。[攝影者:沈序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