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體驗五段式教學發揮靜思語影響力

體驗五段式教學發揮靜思語影響力

E-mail 列印
還記得民歌〈陽光和小雨〉中傳唱的:「愛就是陽光,愛就是小雨,陽光和小雨,離不開我和你」嗎?8月6日,正在花蓮靜思堂辦理的教師培訓研習營,講師呂鳳瑛老師以「教育愛如陽光雨露」,揭開第二日正式課程的序曲。

◎愛如陽光雨露 孕育種子

「我是一個老師嗎?」呂鳳瑛老師自問,「我教育學生,是否沒有因為他們出生的家庭貧富、因為他們父母的態度好壞而受影響,能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嗎?」如果不能,還堪稱是老師嗎?

再看到上人的「普天三無」:「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她將其中的「人」改為「學生」:「沒有我不愛的學生、沒有我不信任的學生、沒有我不原諒的學生」,省思自己是否也能做到?體解「普天三無」,她不再抱怨家長的無理、埋怨孩子的難教,無分別地,以平等心去對待他們。

當一位犯錯的學生跟老師說他要改進,老師是認為他不會改,等同宣判他「死刑」或是能夠告訴他:「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改。」給他信心?甚至當孩子只有進步一點點或不小心又犯錯時,願意再次給他機會,相信他呢?

不斷提出發人深省的議題後,投影螢幕上出現五道數學題,其中有四題答案正確,一題算錯了。這時候是在錯的答案上打「X」還是給答對的題目打「V」呢?呂鳳瑛老師說她都是用後者去肯定學生,她會跟學生說:「你好棒,做對了四題。」

再舉一位經常口出三字經的學生為例,她請家長到校,這才發現,原來這位家長每句話的開頭,都會先加上「XXX」。請家長不要說,他的反應是:「老師,我不是在罵你,沒有這三個字,我就不會講話。」家長積習已深,改變不易。但是孩子還能雕塑,透過行為改變技術,從一天五十次減少到四十九次,就可以將之視為進步。

「每一句靜思語都很有用,老師要內化,因為你就是一個典範。」不能一邊教小朋友「心想好意、口說好話、身行好事」自己卻沒做到。「小孩會長大,隨時隨地都在成長學習,因此教育不能等。」老師要做孩子誠正信實的典範。

呂鳳瑛老師指出,「每位孩子都是一顆善種子,需要合適的呵護照顧。」孩子像不同水果的種子,要依據其特性去灌溉、培養,「木瓜就是木瓜,你若要它長得像蘋果一樣,它會『死』給你看!」學員會心笑出來。

「好老師,像稱職的農夫一樣,了解孩子的本性,運用適當的方法,及時教育輔導,讓他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引上人開示,她勉勵在座的老師要像農夫般,「相信孩子是可以被教育的,避免說出傷害孩子的話,不要貼標籤,要用心去觀察。」教育要「停聽看走」,有步驟、有方法的進行輔導,才能看到成果。

◎小體驗大感受 寓教於樂

「靜思語五段式教學法究竟是哪五段呢?」張龍珍老師向學員提問。「體驗、講述故事、省思、靜思與生活實踐」正確答案。但究竟要如何操作呢?實際演練一遍吧!

以「我們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這句靜思語為例,張老師讓學生把手綁起來或是放到背後,感受沒有雙手的不方便並設法克服問題。「以境示教,引起學生動機,讓學生從親身感受中,體悟靜思語的意涵,進而化被動為主動」不需教具就能有所體驗。

張龍珍老師接著請學員利用桌上的紙,捲成如望遠鏡般的紙筒,分別從二端的孔洞中向外看去。「你看到了什麼?因為大小不同,視野是否也有所不同?」簡單的體驗設計,帶入靜思語「換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世界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來待人處事,人事無不輕安」,學生就會很有感。

總結教學法的原則:「教具簡單、寓教於樂、啟發(正向)思考、以境示教、無聲說法、人人參與、心得分享和靜思內省」,張龍珍老師逐一說明,再搭配小活動。像是透過螢幕上琳朗滿目的蔬菜水果圖片,請學員在十秒內找出其中的綠色食物。一個人看的不多,那就小組統計總共看到幾樣。再看看客廳裡有哪些物品,學員認真記憶,五、六、七、八……果然人多力量大。

「用心看,最後一次。」沒有指導語的情形下,回想其中要插電才能使用的器具。十秒瞬逝,學員能記得的品項不多,「為什麼前面多,後面少?」原來提示能幫忙聚焦,指導語的有無,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

「學生才是主角,要給孩子充分的發揮空間,不要太早下定論。即使答案不一樣,也不要用你不對來否定他。」殷殷提醒,張龍珍老師用短短三十分鐘,帶給培訓的老師們寶貴的一堂課。

◎以身作則 行善行孝

擔任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主任的温雅惠老師,很認同呂鳳瑛老師所說的「因材施教」和「以身作則」。她發現不管是以前服務的幼兒園或是現在的課照中心,老師們因為事情多又雜,為能立竿見影,常講求「快狠準」,達不到時就會脾氣上身,影響到孩子。「我們老師說……」孩子來跟她報告事情時,直接模仿老師的說話方式,失去了應有的禮貌。

因此,她會提醒同仁在跟孩子互動時,要用溫和堅定的方式,否則氣極敗壞下,很容易就出口傷人。就像呂老師所說,老師要孩子抄靜思語、做環保,但自己有沒有做到呢?「父母是孩子的模,老師是學生的樣」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做師長的,本身也應該有好榜樣讓孩子看齊。「只有一天、二天,一星期、二星期是不夠的,要長期陶養。」調和聲色,溫言軟語,孩子會比較願意接受。

不僅在工作上,在家裡,她也是一位善於和孩子溝通的媽媽,孩子受到她身形意的影響,有話都會好好說。久而久之,她不需要長篇大論,孩子就知道自己行為應有的規範。

除了教師培訓,温雅惠老師同時也在社區培訓慈濟委員,過去多年,因緣不具足,屢次因親人剛好往生,無法完成培訓課。不過她並沒有打退堂鼓,因為她很認同「行善行孝不能等」,陪伴親人走完人生最後一里路,了無遺憾,是最大的福報。盡了孝沒有遺憾,做好事也不能少自己一人,她堅定朝委員和教聯「雙培」的路上精進。

◎只要緣深 不怕緣遲

大學修的是企管,曾擔任多年總務、會計職務的鄭秋櫻老師,因為對學生輔導很有感受,進修教育研究所後,又報考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在學姊張珮鳳和家長的推薦下,投入教聯會。「學姊是基督徒,卻常常跟我們分享慈濟事;家長是榮董,我剛好教到他的孫子。」特殊的緣分,就此結下。

除了輔導活動課,手邊還有三十位需要二級輔導的個案。中學生主要的問題是人際關係或是因家庭功能不彰而中輟,她或是寫在黑板上,或是在跟每一個孩子的LINE互動中,「生氣是短暫的發瘋」、「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在懲罰自己」,日積月累地在學生心田播下良善的種子。

「學生是很好的觀察者,很困難的表達者。」總是酷酷的學生,在畢業典禮時用厚厚一疊感恩的卡片,寫上他們對鄭秋櫻老師的感恩,令她差點「淚崩」。「可能我跟慈濟的磁場很合得來、心有相應吧!」欣喜來上培訓課,與資深和新發意的老師們共學,帶著豐收回到學校,她的學生更有福了。

吳亞怡老師任職的學校是九二一大地震後,慈濟「希望工程」援建的學校之一,所以,早在二十多年前,她就認識慈濟。當時教聯會老師每個月都會前往學校,用靜思語教學。「我很喜歡靜思語,短短一句話,帶給人力量。」當年,她就很認同,後續也透過大愛臺的《唐朝小栗子》,學生一邊看,她一邊提問,引導學生懂得感恩,學習尊重和情緒管理。

慈濟有很多曲調優美又適合小朋友的歌曲,身為音樂老師,將〈幸福的臉〉、〈感恩的心〉融入教學是再自然不過了。同樣很美的還有慈濟的手語,畢業典禮上,學生演繹〈因為你,因為我〉這首被納入音樂課本的歌曲時,感動了許多人。

曾擔任花蓮慈濟小學校長的蔣碧珠,是她以前的校長,再三鼓勵她加入教聯會。為何校長會如此欣賞她呢?「我想是因為我很有耐心,身段很軟,又喜歡幫助人。」她露出溫柔的笑容。「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有緣就能成為一家人,教聯會又多了生力軍,真是讓人歡喜。

◎一生要走的路

因家人是慈濟會員,姜敬凡老師小時候,與家人受志工之邀,常參與社區活動。猶記得第一次參加歲末祝福,走進慈濟內湖園區,看到整齊排列又充滿莊嚴道氣的會場,令他很震撼。看到年度大藏經呈現慈濟全球行善的畫面,聽到〈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的音樂,無不讓他深受感動,心生嚮往。

因此,當進入大學得知有慈青社時,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一次例行活動,指導老師要他們選擇喜歡的靜思語,看到「普天三無」,他覺得這很難做到,卻又是非常無私的愛,就選了這句,沒想到指導老師同樣也喜歡「普天三無」!牢記三無,他時時提醒自己,去愛、去信任和原諒每一個人。

長期投入社區慈少班,接觸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用之於學校與學生相處,有相異也有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是慈少班著重品格涵養,在學校則須將自然科學的專業傳授給學生。相同的是學生來自四面八方,班級中總有幾位需要多費心,多了慈少班的經驗,遇到特殊的學生,他更能心平氣和地,設法去了解他們的背後發生了什麼事。

儘管目前還未能取得正式教職,姜敬凡並不會洩氣。他承認自己教學年資尚淺,仍有不足之處,也相信只要繼續努力,「有志者事竟成」。教師培訓,向資深老師取經,是絕佳的充電機會,他把握因緣參加。這十年來,曾逢「消慈」風暴,他沒有因而退轉,勇敢地穿上慈青制服,在校園宣導骨髓捐贈驗血活動。

「大多數同學是理性的,他們也會多方面去了解,過不去的反而是我們自己的心魔。」他相信慈濟是可以持續待下去修行的團體,是此生要走的正道,堅定不移。

「老師心,菩薩心,愛之深,教之切。老師心,菩薩心,燈傳燈,心連心。」資深典範老師傾囊相授,培訓的教師們勤學不倦,要用靜思語、用慈濟的大愛與人文,走入學生的生命,帶給他們正面的影響力,成為未來國家社會的棟樑。

圖左 :鄭秋櫻老師是輔導老師,她結合靜思語來實施情緒教育,開解學生。[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温雅惠老師很認同「行善行孝不能等」,堅定朝委員和教聯「雙培」的路上精進。[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吳亞怡老師很有耐心,身段很軟,又喜歡幫助人。[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每位孩子都是一顆善種子,需要合適的呵護照顧。」呂鳳瑛老師請學員要像農夫般去培育不同特性的學生。[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姜敬凡老師把握因緣參加教師培訓,讓自己充電。[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學員體驗「角度大不同」。[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學員認真記憶,統計小組一共看到了幾樣。[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學員觀看圖片,記憶客廳的物品。[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張龍珍老師與學員互動,思考為何記不多?發現是有無指導語的關係。[攝影者:黃炳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