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無語良師 化無用為大愛

無語良師 化無用為大愛

E-mail 列印
2022年慈濟第二十期教師培訓研習營,進入第二天(8/6)課程;上午十點,課務、隊輔團隊帶領三十二位學員前往慈濟大學,聆聽「無語良師 大捨之愛」的課程。

「無語良師 大捨之愛」這堂課的講師,是慈濟大 學模擬醫學中心張純樸組長。張組長首先簡介慈濟大學「專業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的教育特色,讓學員瞭解慈濟大學,接著播放電影「心靈捕手」,影片中的老師遇到叛逆學生的情況,讓培訓學員心有同感。

◎大捨之愛 造就良醫

張純樸組長再說大體捐贈的起源:由於華人傳統「保留全屍」的觀念,大體捐贈在臺灣並不普遍,多數醫學系仍然面臨大體老師不足的問題。慈濟大學創校之初因為醫學教育需要大體,在證嚴法師的「生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呼籲下,開創了大體捐贈的風氣,自1996年大體解剖教學啟用迄今邁進二十七年了。

解剖學是整個醫學知識的入門,做為一名醫師必須知道解剖、必須學習人體架構,所以需要有遺體來做解剖,讓醫學生親自去體會、看、感覺和一般書本理論有很大的差異。

再提到人往生傳統的習俗,宗教觀、風水觀、倫理觀(孝道)來講遺體捐贈的不容易,上人開創遺體捐贈的理念,慈濟的生死觀是「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捐贈遺體做醫學研究是生命的勇者,是大捨的菩薩。

無語良師,成就了大體解剖學、大體模擬手術教學及病理解剖,大體老師發揮大愛精神,帶領醫學生們一窺人體的奧妙,進入醫學的殿堂。最後張組長簡述大體捐贈的九項限制:法定傳染病(如愛滋病、肺結核鈣化等)不可以捐贈。器官移植後傷口無法癒合,不能作防腐,故不能再做教學解剖。自戕、溺斃及嚴重水腫、車禍、手術中往生、嚴重創傷、褥瘡、四肢變形或萎縮、冰存過久致遺體明顯破壞者,不可以捐贈。

張組長透過多則影片帶領大家認識「無語良師」,學員們無不被溫馨感人的故事感動而頻頻拭淚。接著帶大家巡禮大捨堂及模擬手術室。

◎善用人生價值

來自於高雄區的培訓教師陳慧娟感觸很多,想到去年家裡的變化,讓她覺得人生真的非常的無常,如果可以善用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是非常重要的。她感恩的說:以前常常聽到器官捐贈或者是大體老師,其實心裡還是會覺得很恐懼,但是今天來到大捨堂,發現慈濟做得非常好。人生在世時是看自己怎麼活,死後要安排得非常好,讓人覺得生命是被尊重,甚至活到最後一刻還能成為非常有用、有價值的人。

「今天是非常感動,也覺得對生死,其實還是一念之間,也不再那麼害怕死亡這件事,希望可以在自己往後的人生當中,善用自己生命的價值。」參加教師的培訓之前,陳慧娟老師覺得凡事隨緣自在就好,可是後來父親離世之後,她才覺得要把握當下,因為她不想再浪費時間,只要有機會都要把握。

聽到張組長講述的,醫學院老師如何教導醫學生如何做到感恩尊重,以及與大體老師家屬的溫馨互動,或是和病人的互動,蘊含其中的慈濟醫學人文。學員姜敬凡老師相信:能夠保持一分感恩尊重與愛的精神,這種善與善的互動充滿愛的循環;所有的生命,都會因為感恩尊重愛的這個精神,互相影響、彼此激勵著彼此,形成愛與善的循環。

圖左 :三十二位培訓教師學員,第二天(8/6)的課程前往慈濟大學參訪「無語良師 大捨之愛」[攝影者:沈序興]
圖右 :學員姜敬凡(中):不論是老師和學生的互動,還是說醫師和大體老師的互動,或是跟病人的互動之間,如果都能夠保持著一份感恩尊重與愛的這個精神。[攝影者:沈序興]

圖左 :張組長透過多則影片帶領大家認識「無語良師」,學員們無不被溫馨感人的故事感動而頻頻拭淚。[攝影者:沈序興]
圖右 :來自於高雄區的培訓教師陳慧娟感觸很多,想到去年家裡的變化,讓她覺得人生真的非常的無常,如果可以善用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是非常重要的。[攝影者:沈序興]
圖左 :張純樸組長帶領學員巡禮大捨堂及模擬手術室。[攝影者:沈序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