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龍田靑履 溯源慈濟的故事

龍田靑履 溯源慈濟的故事

E-mail 列印
「師公在這邊吃了很多的苦,但他還是願意堅持,悟出自己的那個一念心,繼續堅持走出家這條道路。」就讀台北市立大學三年級德李婧嘉,她熟讀《慈濟的故事》,跟課務組夥伴們在一起創作闖關探索,被師公上人(證嚴法師 )的「堅持」深深感動。

◎回眸來時路

「哐當、哐當」,火車一路往南行,二十三歲未出家時的證嚴上人,遠眺窗外藍天,白雲在青翠的山脈上,留下一塊塊深色的陰影,就像他心頭的猶豫,「到底要往何處去?」

這是1960年9月,上人第二次離家,帶著一套破舊的《法華經》與修道法師相偕出走求道,先到的南下列車替他們決定方向。高雄下車後,漂泊的腳步仍難停駐,家人尋來,必須再上路,「鹿野」地名吸引他再走往下一站的目光。

他想起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的因緣。「就往這裡去吧!」師徒二人從高雄輾轉來到臺東鹿野,在此停留兩個月。

時光荏苒,相隔六十二年,鐵軌依然承載旅人去到遠方。2022年8月5日,一群年輕人一樣坐著火車,穿越中央山脈、海岸山脈夾著的花東縱谷,前往國境之南—臺東。此時晴空湛藍,白雲朵朵圍繞山際,藍與白是他們制服的顏色。

◎溯源慈濟最上游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已經五十六歲,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則是今年過三十歲生日。一屆一屆的慈濟大專青年(簡稱慈青),從校園蓄積善的能量,步出社會,在不同領域持續發光發熱。三十而立,蓄勢待發,慈青夥伴器宇軒昂,方向篤定,在8月5日「2022年慈濟青年永續人才領培營」第一天,各世代慈青學長們帶著二十一位學弟學妹,走踏臺東龍田。

「阿爸牽水牛,行過菜園邊,白菜青青,阿爸心內真歡喜……」中午十二點,臺東靜思堂門口響起〈阿爸牽水牛〉的輕快樂聲,慈青、慈青學長、慈濟志工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載歌載舞,迎接初入臺東慈濟道場的領培營學員的到來。

「看到你們,看到女生頭上紮著辮子,我的眼淚就快掉下來了。」臺東慈濟志工張漢倫,歡迎初來報到的慈青夥伴們,未開口先哽咽。她說,今天的活動教案,其實去年的營隊就已完成,無奈疫情嚴峻,2021年的慈青們只能雲端相見,今年終於盼得疫情趨緩,可以真實踩過鹿野,感受當年那一位年輕修道者的心境。

◎慈青孩子一直都在

慈青走出校園後,忙著在職場卡位、忙著成家立業,「志業先放一邊,等我時間空出來再來做慈濟。」當他們這樣說,年長的慈濟人也忙著安慰,先忙家業、事業,再忙志業。

前有上人年輕立志,追求佛法真理,慈青學姊賴郁婷大學畢業兩年,就決定培訓慈誠委員。她說:「為什麼要等?真的過幾年就會有空嗎?」

慈青畢業後的不確定性,讓他們在慈濟門外徘徊,待重拾初心,再見師公上人(證嚴法師)時,他們往往說:「師公上人,您的慈青孩子回來了。」已畢業慈青學姊賴郁婷身著委員培訓的灰衣,今天承擔的功能是課務組,陪伴慈青弟妹接引更年輕的新血。她想跟上人說,「初心不變,您的慈青孩子一直都在,沒有離開。」

◎在鹿野 追隨菩薩芳蹤

回望當年證嚴上人的修行之路,和修道法師到達鹿野後,為了尋找住所,在當地人指引下,往山上一間寺院走去。牛車路顛簸難走,到處都是大石頭,眼前終於出現美麗的小村。「我們這裡有地方住,你們只要教我們誦經就好。」王母娘娘廟的廟公出借一間簡陋的小房間讓兩人住宿,修道法師和上人安住下來,停留了約兩個月。

王母廟的生活沒電也沒水,要到有幫浦的地方去挑水。挑水大學問,兩桶水一根扁擔,挑得很辛苦。所以當年上人早上洗臉之後,用心惜水,留著這桶水,可以洗很多次手。

「我們為什麼要來到臺東啊,慈濟精舍不是在花蓮嗎?」2022年盛夏,當年的王母娘娘廟今稱之「崑慈堂」,慈青團隊一行人坐在廟埕,聽著課務組以戲劇方式前導。「我們來臺東尋根,大家要認真聽,等一下的闖關所攻要領都在其中。」

慈青青履行,眾人喊口號,「Maker奇遇記,我們最給力。」第一站是尋寶,關主張琪說:「師公上人離家前曾和修道法師約法三章,不受供養、不趕經懺、不收弟子,所以日常生活所需,都要靠自己,但是沒錢,該怎麼辦呢?」

王母廟前一片沃野良田,村民採收花生後,上人隔天早上去撿剩餘的花生,來滋潤胃腸,看到有人割野生莧菜養豬,上人也去割野生莧菜、馬齒莧來吃。

「這種菜如果淋過露水,吃起來就會酸,陽光照過後再去採就不會酸,這就是師公上人的經驗。」關主秀出圖片,「看清楚了,野生莧菜、馬齒莧長這樣,從這片大草原中去找出這兩種野菜。」關主號令一出,學員奔走在龍田大草原,開始尋尋覓覓。

龍田最早是卑南族的狩獵場,日治時期是日本移民村,有著棋盤式道路和林蔭大道。天空,藍到極致,飛行傘在陽光下亮眼燦爛,乘著熱氣流搖搖曳曳;一身藍天白雲制服的年輕生命,在龍田大草原上跑跳,不輸天空上的熱鬧景緻。

完成第一關挑戰,學員兩桶水上肩,奮力闖關去。挑水不容易,前後搖晃,寸步難行。「來!來!看師伯示範。站穩腳步,前後水桶都要扶著。」慈濟志工在旁邊指導,但是,看似容易做來難,站主做出通融,「好啦,水再減量一些啦!」
「加油!加油!」一路顫顫微微,換手好幾位,終於到達下一站。

◎都蘭山探險 面對困難的勇氣

憶當年,上人挑得很辛苦時,會坐在樹下,看著對面的都蘭山,不由自主地流淚。這不是辛苦的眼淚,而是覺得學佛的道路好遠,什麼時候才能到達佛菩薩的目標?

當年上人日日眺望的都蘭山,依舊聳立遠方,靜靜地俯視紅塵世間。這座山裡,上人也有段探險傳奇。某日修道法師下山採買食物,途中聽聞都蘭山有仙人修行,修道法師便與這位奇人相約入山。他們繞行森林裡,抬頭看到的是濃蔭蔽天,踩在長年累月堆積的落葉,還要很小心有沒有蛇類出沒。山上終究沒有仙人出現,其實只有兩個人在那裡祭天神、採藤、採金線蓮。

「熊出沒」關主模擬當時的情境,聽到號令,成員踮起脚尖往前一格。關主再喊「蛇從頭上竄出來」,成員蹲著往前兩格。都蘭山訪仙是一段未知旅程,充滿了恐懼;慈青夥伴闖關,則需要團隊一起克服困難。

森林深密無路如迷宮,要走出來需要智慧與勇氣;站主巧布「方格迷宮」讓慈青闖關,進行方式是一個人進迷宮,橫向或直向,每次只能走一步。路徑是唯一,答對才能繼續往前,答錯則要回到原點,每次更換組員,都要從頭開始,直到終點。

◎轉換身分當學員 充電再成長

來自臺灣戲曲學院劇場藝術系三年級的蔡依樺,轉換身分來當學員,靜下心來澄清思考自己的價值觀。她曾於暑期或寒假營隊承擔工作人員,忙得團團轉,沒辦法聽到課程中的精華和道理,頗感遺憾。經歷匆匆忙忙的心情之後,她想要好好靜下心來,將自己放空,專注學習來充電,增進自己的能力。

蔡依樺曾經承擔慈青營隊的隊輔長和人文真善美功能,她說,當工作人員和學員的心態完全不同。工作人員為了讓學員有更好的體驗,需要隨時注意學員的各種狀況,讓營隊運作更順暢。而學員是支撐營隊的主要對象,實際體驗能達到心靈上的成長,是完全不同的感觸。

蔡依樺國中時就讀慈濟中學,高中學美術,專心於課業。大學時參加慈青社,找回熟悉感,她很開心能以所學來付出,找到自己的價值觀。更從助人中得到幸福感,心靈非常富足。

蔡依樺十分投入闖關活動,深刻感受到:「之前認為師公上人對慈青來講,遙不可及,只是崇尚的對象。但了解師公上人故事後,認為上人其實跟我們非常貼近,因為他出家的年紀跟現在的我們相近,帶給我們共鳴和鼓勵。」只要下定決心開始,堅持信念,慢慢累積,持續漸進,必能達成既定目標。

◎汲取資糧 循跡向前

「師公在這邊吃了很多的苦,但他還是願意堅持,悟出自己的那個一念心,繼續堅持走出家這條道路。」就讀台北市立大學三年級德李婧嘉,她熟讀《慈濟的故事》,跟課務組夥伴們在一起創作闖關探索,被師公上人的「堅持」深深感動。

「現在的時代,多元發展,資訊爆炸,提早定下志願很好,但是一路尋覓,遲遲不能確定方向也不一定不好。」李婧嘉覺得要學習師公上人的「堅持」,「尋找過程當中,還是能累積養分和實力,過程當中一定有所收穫。」

「課務組好厲害,可以將一個故事用短劇、闖關及卡片一層一層呈現出來,讓大家熟悉師公上人的故事,將每個細節都記得很清楚。經過臺東溯源之旅。回到學校社團辦活動的時候,可以學習這種方式,辦得活潑一點,以靈活一點的方式,讓社員了解慈濟,了解上人的理念及精神,又可以讓社員玩得很開心。」學員楊韻平開心的表示。

龍田‧青履,溯源慈濟的故事活動最尾聲,學員們辛苦完成「挑水」挑戰後的這兩桶水被拿來灌溉百年苦楝樹,象徵著慈青踏履龍田後會去回饋,去付出。

圖左 :當年的王母廟今之崑慈堂,慈青領培營一行人坐在廟埕,聽著臺東慈濟志工一起回首當年,證嚴上人曾借住在此修行。[攝影者:林萬教]
圖右 :當年證嚴上人日日眺望的都蘭山,依舊聳立遠方,靜靜地俯視紅塵世間。這座山裡,也有段探險傳奇。[攝影者:林萬教]

圖左 :學員兩桶水上肩,奮力闖關去,挑水不容易,前後搖晃,寸步難行。慈濟志工在一旁示範與指導。[攝影者:林萬教]
圖右 :課務組李婧嘉(右站立者)今年大三,她熟讀《慈濟的故事》,跟夥伴們在一起創作闖關探索,被師公上人的「堅持」深深感動。[攝影者:徐金生]

圖左 :關主秀出圖片,「看清楚了,野生莧菜、馬齒莧長這樣,從這片大草原中去找出這兩種野菜。」學員開始行走在龍田大草原尋尋覓覓。[攝影者:徐金生]
圖右 :學員排成一列,以橡皮筋傳乒乓球,以最多者為優勝,藉此破冰活動讓小隊夥伴彼此熟悉,發揮小隊間團結合作,完成闖關任務。[攝影者:林萬教]

圖左 :「慈濟青年永續人才領培營」全體學員及工作人員在鹿野火車站前合影留念。[攝影者:徐金生]
圖右 :慈青學姊賴郁婷大學畢業兩年,就決定培訓慈誠委員。營隊承擔課務組,陪伴慈青弟妹接引更年輕的新血。[攝影者:陳麗雪]
圖左 :學員蔡依樺(中前)十分投入闖關活動,她分享:「之前認為師公上人對慈青來講,遙不可及,只是崇尚的對象。但了解師公上人故事後,認為上人其實跟我們非常貼近,因為他出家的年紀跟現在的我們相近,帶給我們共鳴和鼓勵。」。[攝影者:楊凱誠]